亮点黔西南讯 沧江乡围绕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的要求,在强化干部建设、开展帮扶培训、发展特色产业上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特色产业,为群众拓宽了增收致富之路。
强化干部建设。按照“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原则,强化村级班子建设。一是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利用第八届村级换届工作的有利契机,把乡内宗旨意识强、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协调服务能力强和做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强的“五强”能人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来,通过村级换届选举,共选拨任用村“两委”成员30余人,其中35岁以下4人,40岁以上20余人。二是增强村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对村支部书记坚持高标准培养和使用,在工作上严奖惩,在生活上多关心,通过举办“党员干部学习会”、组织村干部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力度。年初至今,先后举办“党员干部学习会”7次,组织村干部外出学习4次,“新任村干部集中培训”3次,有力提高了村“两委”成员的综合素质。三是执行驻村帮促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制度。制定《沧江乡特色产业项目实施方案》,在乡党委、政府统筹谋划下,责成各村党支部书记为特色产业项目负责人,同时派出6个机关指导员定期驻村工作,帮助村党支部理清特色产业发展思路,解决各种发展难题。目前,6名指导员在6个行政村的特色产业发展、村级组织建设、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等方面正积极发挥着“乡村联动”的作用。
开展帮扶培训。根据全乡产业发展现状和群众的不同需求,对党员、群众实施帮扶培训,做到“特色产业结对帮”以及“政策理论集中学,实用技术分类学,致富信息选择学”。一是采取“一帮一结对子” 方式开展帮扶。以“党支部带党员、带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带群众”的活动形式帮助困难党员群众解决困难,由各村党支部、党员在“双带”活动中针对所“帮”人员经济发展的瓶颈,切实开展帮扶工作。对缺技术的由帮扶人为其联系或提供技术服务;对缺信息无项目的,由帮扶人结合其家庭的特点提供信息、项目等服务;对缺发展资金的,由帮扶人和信贷部门联系,为其协调贷款支持。目前,全乡6个村党支部、128名党员参加“双带”活动,全乡党员共结“一帮一”对子128对。这项工作进行半年多来,大部分帮扶对象的收入已有较大幅度增加,70余户困难群众已摆脱贫困面貌。二是对无产业党员和贫困农户开展科技培训。今年初,乡政府组织人员深入各村和农户家中,在调查了解群众需求、从业状况、知识结构后,划拨培训资金6万元,利用各村已经建立的远程教育播放点,为新寨、沧江等村470余户群众开展技术培训,并定期打印学习资料送到党员群众手中,让农户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学到新鲜的农业科技知识以及了解外地市场信息。到目前为止,全乡先后举办了外出务工人员法律知识、生猪养殖、网箱养鱼、黑山羊养殖等培训10次,发放各类技术光盘260余张,发放宣传资料900余份,实地指导300余人次,使500余名党员群众掌握了2门以上适用技术,使杨正荣、李凤权等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发展特色产业。乡党委立足“基础产业促增收”这一目标,结合各村实际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一是成立沧江乡早熟蔬菜互助社。引导乡内蔬菜种植大户加入,让互助社这一特色产业经济的新载体,变成了为农民扶贫、解困、致富的“及时雨”。截至目前,沧江早熟蔬菜互助社已有20 余户农户入社,共筹集资金10万元,为农户发放互助金3万余元,涌现出杨正荣、周金银、周大军等20多名致富带头人,发展了700余亩早熟蔬菜,进而带动沧江乡早熟蔬菜种植面积扩至3800多亩。二是发展特色养殖业。乡党委政府利用乡内6000多亩草山优势,争取到扶贫办科技养羊项目。三年来,共累计投资300万元在坝达章、小米、坪堡、祭山林、新寨等五个村相继实施该项目。至目前,全乡羊存栏已达3984只,牛存栏3468头。另外,坝达章村主任苏文开办养殖场,现养殖鸡3000只,鸭1000多只。计生专干张朝友,利用万峰湖作文章,发展网箱养殖4口,兴建10个垂钓棚,每月光垂钓棚出租就可收入1000多元。小米村的严忠华通过学习野猪饲养技术后,养殖了18头野猪,全部出栏销售后,利润将突破2万元,由此成为了因发展特色产业而脱贫致富的典型。
(罗金坤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