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黔西南讯 9月11—12日,时值贵州召开全国第九届民族运动会期间,驻北京《南方周末》科学记者黄永明、《绿野户外网》总经理周文峰等新闻媒体记者一行6人,利用“中秋”小长假,慕名来到贵州省晴隆县。在县委宣传部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对素有“抗战后方运输生命线”之称的晴隆“24道拐”抗战公路,实地进行了考察、体验、采访、拍摄活动。
《南方周末》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并被评为读者“最喜爱阅读”的报纸,立足广东,面向全国,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
《绿野户外网》源于1999年的夏天,一群热爱户外运动、崇尚健康生活的年轻人(他们称自己“驴友”),利用互联网建立了“绿野网”。2003年3月成立了北京绿野视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从此绿野秉承驴友们一贯的“自助宗旨”力为大家打造一流的“户外旅行综合服务平台”。
据活动领队、绿野网总经理周文峰介绍,网站宗旨宣传“自助、友爱、生活、”,低碳出行,减少污染,降低能耗,作为绿野精神明确提倡。目前“绿野救援队”已经成为国内最为活跃的有组织非营利性民间救援组织,在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中,绿野救援队是唯一一支最早奔赴汶川的民间救援组织。
“穿越历史弯道”——抗战胜利66周年之际重走贵州晴隆24拐和“史迪威公路”是该队此行的活动主题。
笔者问黄永明先生为什么选择此条路线,他这样说道:2001年,当时还是科学记者的我,在美国一份科学杂志上读到这样一段神奇的故事。说的是二战后期,我国西南三省成为支撑抗日战争的主要后方基地,盟军提供给中国的战略物质主要通过滇缅公路、中印油管、驼峰航线和史迪威公路四条通道。史迪威公路起点为印度利多,终点为中国重庆,原名中印公路,也叫利多公路,是在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危险的驼峰航线又不是太有效的背景下迫切修建的,被称为“抗战生命线”。为了感谢史迪威对中国所做的贡献,这条在史迪威总指挥下修建的路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是中、美、缅、印等国团结抗日的见证。”
周文峰、黄永明对此次“穿越历史弯道”行程路线的创新之处是这样解释:
1、重温历史,(从昆明租车)自驾SUV重走以“24道拐”抗战公路为主要特征(标识)的史迪威公路,一面体味越野车强大的通过性,一面体味这条艰险崎岖的抗战生命线。
2、以“史迪威公路”和“24道拐公路”为主线和载体,运用社会学方法,深入考察我国西南的经济和文化,尤其是公路建设、越野车对于当地经济和社会面貌带来的巨大变化。我国西南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但经济发展缓慢,一直以来交通都是一个根本桎梏。“24道拐”和“史迪威公路”可以说是云贵川道路的一个缩影,道路崎岖难行,山道多,危险。交通不便一直是限制云贵川特别是贵州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以户外旅行的方式,记录和呈现我们大西南的历史美、人文美和自然美。弯曲不仅给“24道拐”带来特有的震撼,也是“史迪威公路”的基本特征。一路上,公路桥梁、梯田山花和特有的喀斯特地貌不断给人惊喜。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条历史弯道的历史之美、人文之美和景观之美。
据悉,此次绿野户外队员“穿越历史弯道”主题活动,除在晴隆“24道拐”采访拍摄外,还要赶赴云南昆明、重庆“史迪威纪念馆”等地行访相关抗战历史,并利用媒体、网络对晴隆“24道拐”抗战公路,进行全新的宣传报道。(陈亚林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