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盘江畔的长流乡苗族傩文化表演现场 |
![]() 苗族傩文化“文戏”表演 |
亮点黔西南讯 5月中旬,笔者随晴隆县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乡镇地名溯源》撰写拍摄小组,一同走进了长流乡的双龙村,见到了期盼已久的北盘江苗族传统的“傩戏”文化展示表演。 “傩戏”,是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民族民间傩文化及其载体,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艺术的诸多因子的复合体系。 中国傩戏(舞)、傩文化的调查研究,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起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曾引起学术眼光敏锐的专家学者关注。傩文化包括傩的观念、傩的文化根基、傩舞、傩戏、傩神、傩面、傩器、傩画、傩坛(堂)以及有关的驱鬼活动、祭祀活动和求子、超度法事、医疗、娱乐、建房等活动。 晴隆县的长流乡、中云镇位于县城北部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北盘江腹地,属喀斯特地貌山区。在当地民间遗留下来的“傩戏”主要分为祭祀、正戏、喜庆、娱乐等。演出人员需要戴面具、穿服饰,面具称为傩面具。 “傩”,按字而折,一个“人”字,一个“难”字,是人难得之意,这个人难做,难为的意思。所以做个面具戴上,这个面具就叫“傩”,这样做人就不难了。 晴隆县中云苗族的“傩戏”表演活动,主要表现是在秋收后至农历腊月三十夜前。“傩戏”又叫“庆坛”,意思是以示庆贺丰收,亦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这种文化表演形式被有关部门称之为苗族“傩舞”和“傩戏”。 明洪武初年,为统一全国而集军十余万,南征云贵,北盘江中上游区域居住的苗族(喇叭苗)先民,则是“调北征南”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喇叭苗先民随军南征,先民即奉命在北盘江中上游沿岸施行“戍边屯田”之政,其“傩”文化亦随之进入盘江地,是该军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县志办工作人员深入中营、长流一带,发掘出当地苗族傩文化“大牛角”和“小牛角”即“文戏”和“武戏”两大类表演形式。前者以舞(武)为主要表演形式;后者重于情节,有故事和矛盾冲突,戏的色彩较浓,均在苗族“庆坛”时展示(现)。 据悉,长流乡苗族傩文化内容大都以较为完整的民间故事《张兆二郎与王母成亲》、《圣公圣母成亲》等内容贯穿整个“庆坛”活动。其中有最为表现该民族迁徒、生息、繁衍的过程,也有中国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精彩片段内容的表演。 据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在晴隆境内的北盘江畔,苗族聚居区的“傩”文化,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艺术之瑰宝,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苗族傩文化的传承,应该有待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度发掘整理。目前,表演“武戏”的人年纪都在60岁以上,需要更多的年青人来学习,以便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 (陈亚林 摄影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