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库|教育|房产|旅游|公告|汽车|财经|健康
你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安龙

安龙十八先生墓(图)

安龙十八先生墓
文/图 黔西南日报记者 枕 木


安龙十八先生墓大门内的石牌坊。

  位于安龙县城天榜山下的明十八先生墓,是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和最重要的一处南明历史文化遗址。

  既然是如此重要的一处南明历史文化遗址,那就先要弄清一个历史概念:什么是“南明”?

  其实,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复杂、也很特殊的时期。

  1644年,先是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景山吊死;接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占领北京,这就基本上宣告了明朝的灭亡。但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明朝的一部分爱国将领和地方官吏,又拥立几个小蕃王,先后建立了弘光、绍兴、隆武、永历四个政权,拼命延续着明朝的气脉,历史学家便把这一段明末清初、两朝重叠的历史,称之为“南明”。

  话题还得回到与十八先生墓有关的永历皇帝朱由榔身上来。他在广东肇庆登基后,被清军追击,一路逃到广西。这期间,原农民起义军“大西军”的余部,由孙可望、李定国等主将率领,由四川转上云贵高原,决定加盟永历朝廷,联明抗清。1652年初,孙可望派遣总兵王爱秀,把永历皇帝从广西经广南“迎驾”到贵州安龙,在这里一住长达四年。安龙,由此成为明朝未代皇帝的皇都、中国南方的抗清指挥中心。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孙可望把永历皇帝“迎驾”到安龙仅仅两年,就一手制造了当时震惊全国的大惨案,使18位效忠永历皇帝的朝臣和内官,残死在眼前的天榜山下。

  后人们为纪念十八先生,特地修建了这座十八先生墓。

  走进十八先生墓大门,便看见一座三门四柱的石牌坊,中间刻着“岿然千古”,左右两侧分别刻有“成仁”、“取义”八个大字,这是贵州著名书法家陈恒安先生补写;牌坊上镌刻的松、竹、兰、梅浮雕,表现了十八先生的高风亮节。

  穿过石牌坊,便是安葬十八先生的圆形墓冢。此墓封土高2.5米、直径3米,在历史上相当有名,300多年来,它一直在向人们讲述着一个悲壮、惨烈的故事。

  原来,永历皇帝到了安龙以后,生活非常拮据,所需钱物全部受到孙可望控制,这也滋长了孙可望夺权篡位的野心,在贵阳公然改国号为“后明”,妄图逼永历皇帝让位。

  1653年11月,身陷困境的永历皇帝与内阁大学士吴贞毓等十八位朝臣密商,决定召效忠永历政权的大西军主将李定国“统兵入卫”,从广西前来安龙护驾。

  不料此事被坐镇贵阳的孙可望得知,立即派部将郑国到安龙把十八位朝臣关押起来,严刑拷打,逼他们供出主谋。

  面对酷刑,吴贞毓挺身而出,说:“凡事由我主持,我约李定国讨孙可望,与诸臣无关!”另外十七位朝臣和内官为保护永历帝,也把责任全部承担下来。

  1654年4月8日,孙可望以“盗宝矫诏,欺君害良”之罪,派人将这十八位朝臣全部处死。临行前,个个面不改色,从容赋诗,以表心迹。

  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的著名的“十八先生之狱”。

  十八先生被害后,孙可望又下令将尸体示众三日,后来才由其家属和安龙百姓收殓,合葬在这天榜山下。

  1658年春,已经移驾昆明的永历皇帝,派人专程到安龙为十八先生墓树碑,并亲自题写了“明十八先生成仁处”八个大字。

  十八先生墓的后面,是著名的碑林区。左右两侧共树有18块石碑,碑上镌刻着历代名人凭吊十八先生的诗词,还有十八先生临刑前留下的绝命诗!

  十八先慷慨就义后,他们合葬的墓,就成了历代官员,文人前来瞻仰、凭吊的地方。

  南明永历年间深受著名戏剧家孔尚任推崇的贵阳籍大诗人吴中蕃,清乾隆进士、著名经学家、文学家洪亮吉,清乾隆进士、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赵翼,都写下过凭吊十八先生的诗作。

  清道光年间兴义知府张锳,不仅重修了十八先生墓,改建了“十八先生祠”,而且还让其子张之洞撰写《吊十八先生文》,以及代他作《十八先生祠堂记》。这父子两人,还分别为“十八先生祠”题写了楹联。

  张锳题写在怀清亭上的是:

  倚槛常怀忠亮节;

  隔墙遥领颂弦声。

  张之洞题写在正祠上的是:

  杀身以成仁,洵称志士;

  临难毋苟免,不愧先生。

  我国古代的士子和文人,历来看重“忠”、“孝”二字。对于历史上的最高统治者,无论是明主还是昏君,往往甘愿以死效忠,而那些刚正不阿的忠良,则又总是为人敬仰。这也是诸葛亮、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十八先生倍受人们崇敬的原因,也算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部分吧。

  沿着石阶而上,就是修复的十八先生祠。正殿为歇山顶,两侧为配殿。三栋仿古建筑以雕花石墩为柱础,顶盖筒瓦,配以回廊式门窗,廊柱朱红,门窗棕黄,风格庄重。

  让我们到正殿去看一下吧。

  这里过去供奉着的,是十八先生的雕像,后因战乱毁坏了。现在这里展出的,是贵州著名画家黄天虎先生的一组国画,描绘的是“十八先生之狱”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在这里,人们通过眼前的图画和文字,又重温一遍永历年间这段血洒安龙、异代同悲的历史。

  走出正殿,绕到殿后的山上,又见一片由小石桥、清泉、房屋、亭子、摩崖石刻组成的小天地。

  小石桥下的一眼“忠泉”,石栏围护,泉水清冽,是天榜山中最神奇的地方。

  据野史《安龙纪事》记载:十八先生殉难之时,“安龙之三尺童子,也无不流连叹息”。相传当时,天色突变,黑云压城,风狂雨骤,百姓们都说,就连天公也在哭苦流泪。

  眼前这个石窝窝呢,过去从来没有泉眼,从十八先生殉难的那一天起,也开始从石缝中淌出泉水,以后就是天旱不下雨,也照样泉水长流。当地人说,这是天榜山在为十八先生流泪。因此,把这眼泉取名为“忠泉”。

  跨过忠泉上的小石桥,再往前走小段路,就是一间形似小船的卷棚式房屋,取名为“虚舟”。

  为什么要把这间房屋建成船形模样呢?有人说,这是后人们凭吊十八先生,以此来超渡他们不屈的含冤的灵魂。

  从“虚舟”处的小路折回,便是六角攒尖顶的多节亭。

  十八先生的铮铮铁骨、高风亮节,一直让后人仰慕。为此,人们特地修建了这座多节亭,并将不少名人的题词,分别镌刻在亭子内侧的石壁上,使这里成为贵州西南部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

  说起这些名人题词和石刻,还有一个故事。

  那是1939年,西安事变不久,当时的安龙县长向国民政府申请拨款维修十八先生墓。在重庆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听说此事后,不仅赞同维修,还纷纷题词。因为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已形成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这些军政要员欣然题词,是为了激励国民将士奋勇杀敌,像十八先生那样富有民族气节和血酒疆场的英雄气概。

  让我们看一看这些亲笔题词——

  蒋中正题写的“碧血千秋”。

  国民政府立法院长居正题写的“孙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仁至,所以义尽”。

  国民政府中央监察院长任何澄题写的“藏碧辉岩”。

  国民政府原交通部长王伯群题写的“浩然长存”。

  原贵州省主席吴鼎昌题写的“重如泰山”。

  辛亥江西都督柏文蔚题写的“天地正气”。

  原贵州省西路巡视专员胡刚题写的“浩气长存”。

  原贵州第三行署专员王庆芳题写的“忠烈可风”。

  原国民党第八十九军军长刘伯龙题写的“天地同流”。

  看一看石壁上的题词,想一想十八先生蒙受的冤屈,只会对南明的那一段历史,发出一声叹息。

  离开多节亭,在下山返回大门的途中,不少人都会心情沉重,浮想联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透过这座十八先生墓,在这里看到了大明王朝佝偻的背影,看到了一出难以言说的悲剧。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2011年初出的一本书——《谁断送了大明王朝》。在书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

  明末的大悲剧落幕了。它既是时代的悲剧,又是社会的悲剧;它既是国家的悲剧,又是一个民族的悲剧。明末的大悲剧具有全民性:所有的生灵都在这悲剧的大熔炉中煎熬,一切人都在血海中翻滚,人们都在苦难和血泪中哀号、挣扎……在那悲剧性的时代,人的生命的价值被贬值到了最低点!

  明末的大悲剧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雾中,但它是中华民族永远的教训,永远的感叹,永远的痛!

  让我们记住明末的这一段历史,以活得更尊严,更刚强,也更自由!

了解黔西南更多资讯,尽在亮点黔西南网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阅读。
亮点黔西南欢迎投稿,新闻邮箱:ldqxnw@163.com 有奖报料电话:0859 -3224873
 网友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姓名: (文明上网,从理性发言)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

亮点黔西南 版权所有 Ldqx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59-3224873 网站地图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