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库|教育|房产|旅游|公告|汽车|财经|健康
你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兴仁

日新月异看兴仁 新中国成立70年兴仁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日新月异看兴仁

——新中国成立70年兴仁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兴仁市城景 特约记者 罗国林 摄


易地扶贫搬迁田坝居住区 特约记者 罗国林 摄


兴仁貂蝉樱花盛开醉游人 特约记者 罗国林 摄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兴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以创新促跨越,经过历届县(市)委、县(市)政府领导集体的不懈努力,全市呈现出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位居盘江腹地的兴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七十年砥砺前行,七十载岁月如歌。在兴仁,兴旺之地、仁义之乡用奋斗与变迁,见证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发展历程、繁荣历程;70年深情,历久弥新,兴仁儿女用勤劳与勇敢,谱写出一首首振奋人心的奋斗之歌、团结之歌、巨变之歌,向党和人民献上了一曲曲美妙动听的发展乐章。

  从荒凉走向繁荣,从贫瘠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

  7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兴仁历届县(市)委、县(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累累硕果。

  ——经济总量从1949年的0.12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64.54亿元,是70年前的1295倍,年均增长10.4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为29.32亿元,比1949年增长249倍,年均增长8.3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3.55亿元,年均增长14.99%;第三产业完成81.68亿元,年均增长14.82%.

  ——财政收入从1956年0.021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4.39亿元,是70年前的1162倍,年均增长13.20%。2018年全市财政支出44.04亿元,是1949年的4195倍,年均增长15.70%

  ——新中国成立以来,兴仁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不断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随着兴仁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2018年,全市实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834亿元,是1949年的5264倍,年均增长15.90%,经济实力位居全州第二,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让人振奋的数字背后,是历届县(市)委、县(市)政府带领全县(市)各族群众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全面深化改革,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奋力赶超,推动跨越,书写了兴旺之地、仁义之乡文明进步史上的华丽篇章。


  解放前乃至解放初期,兴仁市经济是十分落后的,结构也极不合理,基本上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经济。那是一个积贫积弱、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的时代。生产不了一盒火柴,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没有工厂和矿山,一些地方粮荒不断,人民生活贫困不堪。

  1949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92:3:5,可以看出兴仁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而第二产业的工业和建筑业所占比重甚乎其微。70年来,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经济增长有了明显的提高,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78年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到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7.8:32.5:49.6,兴仁市从单纯的农业经济逐渐向工业化、城市化迈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占据国民经济地位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农村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农村生产关系重大历史性变革,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兴仁市农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已从过去形式单一的传统农业向形式多样的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力得到较大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兴仁市提出“农产稳市”战略,以工业化思路谋划农业发展,推进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效益型农业转变。烤烟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完成烤烟种植面积6.6万亩,完成烤烟收购15.3万担,全市烟农基本户达6761户。薏仁米种植30万亩,产量10万吨,产值8亿元。完成珠防工程灾后重建补植补造4000亩任务,完成5000亩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社会造林2万余亩,植被恢复造林2万亩,城市周边及景区绿化900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87%。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仅2018年就发放杂交水稻补贴、玉米良种补贴、综合直补、种粮直补等各类补贴2981.3万元,兑现800台农机具购机补贴240万元,投入扶贫资金1546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29个,全面完成7072人的脱贫任务。2018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31亿元,是1949年的249倍,年均增长8.32%;实现粮食总产量18.52万吨,是1949年的3.8倍,年均增长2.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净增长9340元,年均增长15.90%。


  兴仁市是在起点低、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

  解放初期,企业设施简陋,生产方式简单,基本处于手工作坊阶段,对经济的贡献作用微不足道。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89万元,占GDP的比重仅为3%,而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达92%。改革开放后工业经济得以壮大,但总量仍相对偏小,农业仍占主导地位。到“九五”时期,兴仁市逐渐建设黄金支柱产业,工业经济才真正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十五”时期,兴仁市明确提出“工业强县”发展思路,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优势支柱产业稳步健康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以工业重点项目为切入点,把“煤炭、黄金、电力、建材”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30.46亿元,是1949年的2629倍,年均增长14.50%,形成了年产原煤400万吨,发电量4400万度的能源工业,年产黄金450公斤的选冶工业,年产水泥10万吨的建材工业,年产自来水300万吨的轻工业工业体系,规模以上企业达95家。同时,以薏仁米、芭蕉芋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迅猛发展,为全市经济腾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同时,兴仁市坚持生态建设与能源开发并举、水火互济、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同步、政府引导与业主开发结合的原则,把电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真正把电力产业建成县域支柱产业。配套建好电网输送系统,改造城网、农网,带动相关产业大发展,加快马马岩电站、麻沙河流域梯级电站开发力度,积极开发田湾流水寨等中小型水电站,使全市电力装机达到60万千瓦。加快电力通道建设,完善供电网络,提高供电质量,主要矿区和全部乡镇实现双回路供电,把兴仁建设成为黔西南州重要的能源基地、电力枢纽。建成小坪寨重工业基地、瓦窑寨轻工业基地和陆关食品加工基地。

  下一步,兴仁市在发展工业经济方面还将大力培育三大后续产业。一是培育壮大煤化工主导产业。依托煤炭资源、电力资源丰裕的优势,加强煤炭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大力引导、鼓励发展煤电化一体化产品,使煤化工工业成为引领兴仁市经济迈向新型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二是培育冶金主导产业。三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以荸荠、辣椒、芭蕉芋、薏仁米等为原料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轻工业加快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使其与大企业配套协作,形成产业集群。

  历史从未像今天这样,让兴仁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机遇和希望,并因此而催生了抢抓机遇、大干快上,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的无穷动力。


  70年来,历届党委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省、州各项决策部署,以改革创新、敢于担当、务求实效的精神,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百姓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市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供给能力和规模也不断扩大,各类商品货源日益充裕、供应能力大大提高,价格平稳,供需两旺,消费品市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1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1亿元,是1949年的367倍,年均增长10.50%。

  ——群众生活显著改善。新中国成立前,多数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住草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总量迅速攀升,综合实力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日益提高,正由小康迈进。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15元,比1949年净增了29424元,年均增长8.74%。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城乡居民衣食住行条件全面改善。吃的方面,由过去仅能温饱到现在强调营养健康,居民生活水平正从过去的温饱型上升到现在的小康型。穿的方面,过去无论男女老少都是缺乏美感的颜色单调、样式呆板的服装,如今人们的穿着新颖时尚、多姿多彩,突出个性化、舒适化、品牌化。用的方面,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DVD、手机、电话、电脑等各种家电产品越来越多地“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城乡居民在追求住房宽敞的基础上,日益要求住房高档化、舒适化。在兴仁市的广大农村,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打工经济的活跃、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的住房条件极大改善。现在的兴仁农村,茅草房已经绝迹、砖瓦房日益减少,随处可见的是拔地而起的钢筋混凝土小洋楼。

  ——民生保障全面提升。近年来,兴仁市危改、三改及配套设施建设投入83.67亿元;医疗保障投入2.53亿元;教育资助投入9.85亿元;安全饮水及水利设施建设投入40.69亿元;民政救助等投入5.01亿元;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及配套设施建设投入25.31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0.84亿元;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投入65.66亿元;基层组织建设投入0.97亿元;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人居环境改善投入1.57亿元;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旅游投入34.47亿元;就业等其他投入18.72亿元。如今的兴仁,村组硬化路通达率100%,移动网络全面覆盖,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


  新中国成立初期兴仁县城市建设几乎是空白,县城几条狭窄的小街贯穿东西南北,步行两鞋土、雨过一身泥。经过70年的建设,到2018年城区面积从改革开发初期的2.1平方公里扩展到7.6平方公里,人口从3万多人增长到现在的10余万人。2007年以来,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围绕“建设经济强县,实现撤县建市,构建和谐兴仁的宏伟”目标,提出了“复兴旧城,完善新区,再造新城”的城市建设思路。

  ——在“再造新城方面”,进一步做好县城东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老城区更新规划和乡镇小城镇规划,规划建设城市规划展示馆及城市模型;完成县城四个街道办事处的撤并组建工作,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为“撤县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复兴旧城”方面,加大对老城区的规划改造力度,投资7500万元,实施解放路商业步行街、环城南路、环城西路、迎宾路的改造及老城区街巷治理等工程。投资2100万元对解放路商业步行街、投资3600万元对环城南路、投资1800万元对迎宾路改造及老城区街巷进行治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投入44亿元,对老城区进行了拆迁。

  ——在“完善新区”方面,投资4亿多元,建设东湖大道等东南片区主骨架路网工程和污水处理厂及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节能减排项目,建成滨湖路、兴仁大道一期工程,完善文笔路延伸段、长兴路等城东新区路网;建设投资1.2亿元的东湖大道等东南片区主骨架路网工程;投资5亿元实施东湖治理,做好东湖生态园区综合开发;建设兴仁会场等标志性建筑;完善县城红绿灯交通系统,建设兴仁汽车站,抓公交车网点、停车场点等设施的配套建设,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政府统筹土地保障安居工程建设需要,建设投资仁智、仁和减员等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解决低收入和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加快博融养生城、锦绣都汇等楼盘建设。完成巴铃、屯脚、百德等乡镇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完善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建成了投资8800万元的三甲医院兴仁医院、投资4800万余元新建占地面积12.6公顷的兴仁中学及新世纪广场、东湖广场等工程的建设,逐步把兴仁建成全州商贸流通中心城市和物流集散基地。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整脏治乱”和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载体,实施了城市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在主要路段实施亮化工程,提高了城镇品位,塑造了城镇新形象,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广大人民群众逐渐改变了传统落后的习俗,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推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兴仁市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交通、通讯业蓬勃发展。经过7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从1949年的680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4225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56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骨架,以市所在地为中心,初步形成了“四纵三横”的交通网络,实现了高等级公路通省府州府、乡乡通油路、村村组组通水泥路。2018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3631辆。2018年末住宅电话户数19733户、移动电话户数101236户、互联网户数4169户。

  ——教育事业成就辉煌。解放初期,兴仁的教育水平非常落后,广大老百姓根本没有上学的机会。1950年全县仅有中学1所、小学8所,中小学教师122人。到2018年,全市共有学校283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85400人,其中小学58263人,初中27137人;中小学教职工3987人,其中小学2567人,初中1420人。小学入学率、适龄女童入学率均为99.9%,初中入学率为107.44%,农村非文盲97.14%,城镇非文盲98.86%,15—24周岁人口非文盲率100%。

  ——文化、新闻、广播电视等事业取得新成绩。现全市有宣传文化中心1个、文化馆1个,国家三级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有剑平池、兴仁、东湖等健身广场、15个乡镇(街道)均有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每年举办各类大型文艺和广场文化演出5场(次),观众达到5余万人(次)。新闻媒体、无线有线电视发射及转播台从无到有,兴仁市融媒体中心下辖《兴仁报》、兴仁电视台、《锦绣网站》《兴仁广播电台》、掌上兴仁等媒体。

  ——卫生事业迅速发展。防疫、保健事业从无到有,医疗技术和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与1949年比,2008年全县各类卫生机构由2个增加到22个,各类卫生人员由9人增加到460人。卫生机构床位实现了零的突破,扩张到400多张。

  ——社会保障全面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保障事业从无到有,得到了全面提升。2018年末,全年共发放城市低保1071万元,农村低保1886万元,涉及城镇人口46569户、70227人(次),农村人口21102户、13.8万人(次);发放农村五保供养金40.1万元、救灾大米825.4吨、衣被4663件(条)、救灾款253.4万元;2008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0.03%,共报销医疗费1823.6万元,惠及群众14.7万人。


  站在新的起点上,兴仁市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主基调、主战略,把既要“赶”又要“转”作为发展的双重任务。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把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在全力赶超中加快转型、在转型升级中跨越发展。

  面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繁重任务和难题,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攻坚克难,一往无前。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和钉钉子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积极担当,变革图新,善作善成。将再次在兴仁大地,掀起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热潮。

  全市上下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总要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主基调主战略不动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切实抓好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更加突出生态和民族文化两大优势,全力做好山地农业和山地旅游两大姊妹篇,走出彰显兴仁特色、体现兴仁特点的发展新路,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70年风雨同舟,70年众志成城。

  70年来,兴仁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7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景象,2018年,脱贫攻坚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撤县建市三大目标得以实现,兴仁55万各族儿女,将由此出发,再接再厉,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征程中,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直挂云帆,长风万里,塑造出一个更加富裕和谐、魅力无穷的崭新兴仁。(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通讯员 唐修元 梁正仁)

 网友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姓名: (文明上网,从理性发言)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

亮点黔西南 版权所有 Ldqx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59-3224873 网站地图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