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库|教育|房产|旅游|公告|汽车|财经|健康
你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睛隆

向百万只羊基地县挺进

     本网记者 郭连军

 
    2006年,国家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石漠化治理考察团相继到晴隆县调研,把晴隆种草养畜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效益”相统一的扶贫开发经验称为“晴隆模式”。当年6月,全国南方草地畜牧业现场会在晴隆召开,拉开了全国南方地区学习借鉴“晴隆模式”的序幕。
 
    时隔6年,这一撕开贵州、广西、重庆等中国南方8省(区、市)石漠化地区2.2亿人脱贫困难口子的“晴隆模式”,它的拓展、延伸,如今走向何方?带着这一疑问,最近,记者到晴隆实地探访,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当地生态草地畜牧业欣欣向荣的发展新景象。
 
    放养与圈养相结合   草摆羊跃人欢
 
    秋日的晴隆山草场天高云淡,山野一片绿色,长势丰茂的优质牧草,如同绿毯铺在山坡上,一群群波尔山羊、杜泊羊悠闲地在草坡上散步……
 
    每天早上8点,晴隆县光照镇哈马村村民罗忠琴老俩口就赶着100多只杜泊羊到灵关箐草场吃草。“卖羊一年收入5万元至6万元,比过去干农活强多了。”罗忠琴说。
 
    罗忠琴所在的哈马村过去是晴隆县最困难的村之一。村民住的是“五风房”(除地面不来风,房子的上、左、右、前、后都漏风),“哈马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这是该村的真实写照。由于地处高寒,石漠化严重,加之基础设施薄弱,2001年前,村民人均纯收入不到600元。
 
    “过去住的是草房,烧柴火。土地在坡上,人住坡顶上,土地在山角落里,2元一车的肥料都用人背,没钱请人,日子苦得很。现在为了养上羊子,今年6月26日搬到了新家,住进了平房。”罗忠琴坐在草地上回忆说。
 
    如今的哈马村,牧草青青,羊儿悠闲,好一幅西南地区的牧羊画卷。
 
    舍饲养殖,老百姓称为圈舍养殖。在没有大规模草场的地方,这一养羊方式深受老百姓欢迎。
 
    “我家去年开始圈养,修了3栋9间圈,平均每间30多个平方,圈养20多只。当时花6万多元从县草地中心购羊88只,如今已发展到229只,按现行价格每斤18元,可卖50万元。今年最近这2个月,羊价已涨到每斤20元,我都不想卖。”马场乡马场村村主任黄东良指着在房后种下的16亩皇竹草说。“养一头猪的成本就可养6只羊,全村有60多户养羊后就不再养猪了。”
 
    关于圈舍养羊,晴隆县副县长王芹德说,圈养与老百姓的生活习惯相适应,养羊户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上几亩草,早上割2小时的草,每天投料3次,不需很多管护,较放养省劳力,深受百姓的欢迎。
 
    今年,晴隆利用整县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加快推进百万只羊基地县建设。在全县14个乡镇新发展养羊户2000户,其中,圈养1480户、放养520户。马场、长流、大田等乡的村干部带头示范圈养,加之有圈养补助,全县老百姓圈舍养羊积极性高涨。
 
    “县长一年的收入不到10万元,我养羊一年就有20多万元,争取成为养羊的百万富翁。”黄东良对圈舍养羊信心满怀。
 
    离开马场乡贝佳山时,已是夕阳西下,在牧羊人的吆喝声中,草摆羊跃人欢。
 
    建设海权羊肉加工厂   架起对接市场平台
 
    如何对接市场,让“晴羊”有“身价”地出山,多年来,一直是历届晴隆县委、政府思考和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
 
    在位于晴隆县轻工业产业聚集区沙子农牧产业聚集区,记者看到,崭新的海权羊肉加工厂厂房已拔地而起。
 
    海权羊肉加工厂董事长托尼说,海权公司作为一家专业肉羊加工企业,追求高品质、高端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之前,公司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在这样岩溶地貌发育成熟的贫困地区,能栽出这么好的人工牧草,能养出这么好的优质山羊;二是没想到晴隆县委、政府拓展“晴隆模式”的认识和信心这么强烈和坚定。因此,海权公司对在晴隆的发展充满信心。
 
    据介绍,海权羊肉加工厂总投资2.03亿元,占地18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年屠宰羊120万只,年产值7.8亿元,出口创汇2600万美元,年创税在1000万元以上,拟安置就业岗位600人,可推动3万户农民种草养羊改善环境,使18万人脱贫致富。
 
    “这个项目的建成投产,能使‘晴隆模式’得到更好的拓展,延长了产业链,将掀开晴隆羊产品精深加工的一页,对于推进畜牧业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晴隆县委副书记、县长姜仕坤说。
 
    目前,海权羊肉加工厂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员工培训、企业标准制定、品牌设计、销售市场调研等。托尼说,“将尽快投产,把企业打造成农业产业发展的标兵。”
 
    “海权公司落户晴隆,有眼光、有魄力,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晴隆共种植了人工草地43亩,改良草地20.5万亩,羊存栏达42万只,加之周边县市也发展养羊业,以及近年来生态羊肉在市场上的走俏,海权公司必将会迅速做大做强。”晴隆县草地畜牧中心主任张大权说。
 
    向百万只羊基地县挺进   实现畜牧业跨越式发展
 
    “有了海权羊肉加工厂这个支点,还必须选好杠杆,才能撬动晴隆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新发展。这条杠杆就是延长产业链建设百万只羊基地县。”姜仕坤如是说。
 
    2009年,晴隆县被列为全省百万只羊基地建设县。对此,晴隆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百万只羊基地县的意见》,围绕百万只羊基地县目标,晴隆提出了建设草地生态畜牧业“1238”工程,即发展2万户以上养羊户,每户饲养基础母羊规模30只以上,户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向省政府规划的百万只羊基地县挺进。
 
    2011年7月12日至13日,时任省委书记栗战书,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深入晴隆就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进行调研。当看到晴隆利用优质草场饲养出的山羊,从新西兰引资2亿元,建设肉羊加工生产线时,他们高兴地指出,西南地区有着发展畜牧业的广阔空间,“晴隆模式”是先导,省委、省政府将大力支持晴隆建设更大规模的优质草场,快速扩大养殖规模,让“晴隆模式”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旗帜。并表示,从2012年起,连续3年,省里每年将给予晴隆20万亩退耕还草项目拓展草地生态畜牧业。
 
    这一信息的传递,极大地鼓舞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晴隆抢抓这一机遇,加快推进百万只羊基地县建设。一方面在建设更大的优质草场,拓展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海权羊肉加工厂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大力实施“1238”工程,放养和圈养、大户养殖与分户养殖相结合,鼓励农户就近圈养,明确各乡镇职责,形成上下齐抓的合力。同时,每年县财政预算500万元资金,作为草地畜牧业专项发展资金。
 
    “‘晴隆模式’不简单的是一种种草养羊模式,更是一种探索石漠化地区脱贫致富的精神体现。晴隆实施‘1238’工程涉及千家万户,老百姓出土地,技术部门搞好服务,乡镇搞好宣传,县级领导搞好统筹,村组干部抓好示范,目前,效果比较好,大田、长流、马场、花贡等乡镇抓圈养措施有力,成效明显。”姜仕坤说,“尽管晴隆生态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中,仍存在体制、机制、人才方面的问题,以及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但只要政府推动、群众主动、生产拉动、产业互动,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就充满了希望。”
 
    今年,晴隆县正全力实施好20万亩人工草场建设,在全县14个乡镇新发展养羊农户1万户,新建设人工草地及羊舍6万平方米以上,年底,羊存栏60万只;力促海权羊肉加工厂尽快投产;加大对草地建设、羊舍建设、新增养羊户等的量化考核力度;继续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订单养殖。按照发展规划,晴隆在2013年底,羊存栏将达80万只,2014年,羊存栏将达100万只。
 
    晴隆选好了延长产业链建设百万只羊基地县这根杠杆,找准了海权羊肉加工厂这个支点,撬动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美好明天,值得期待。
 
了解黔西南更多资讯,尽在亮点黔西南网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阅读。
亮点黔西南欢迎投稿,新闻邮箱:ldqxnw@163.com 有奖报料电话:0859 -3224873
 网友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姓名: (文明上网,从理性发言)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

亮点黔西南 版权所有 Ldqx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59-3224873 网站地图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