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报价 | 新闻投稿:ldqxnw@163.com
注册
首页|新闻|图库|论坛|时尚|房产|跳蚤|旅游|教育|汽车|财经|娱乐|健康|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头部上下

布依蜡染:神秘悠远的蓝与白(图)


布依少女的蜡染服饰 本报记者 黄定洋 摄

布依蜡染作品欣赏 本报记者 黄定洋 摄

  蜡染兴起于汉代,唐王朝时代得到很高的发展,此后在中原地区长期失传。但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却幸存了下来。蜡染艺术的创作多是民间形式的,布依族妇女大多会染制。近年来,在政府的关怀下,部分布依族地区建起了蜡染厂,招收了一些学徒,艺术品畅销欧、美和日本等地,1982年还兴起了世界性的蜡染热。国外不少艺术专家、学者开始了对蜡染文化的研究。由此可见,蜡染作为一门艺术,不仅在国内具有经久不衰的生产力,而且在国外也有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作为蜡染艺术创作者之一的布依族人民,应该为此感到自豪,感到紧迫。

  韵味抽象的民间画

  蜡染是民族的特产,目前的蜡染艺术以写实的手法为主,这是蜡染艺术品具有质朴、素雅美感的原因之一,历史发展了,文化进步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要求提高了,如今的蜡染不断地锤炼艺术的造型美,丰富的寓意性,创作上的艺术性。生活在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蜡染做为布依民族文化载体之一,在反映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充分吸收外来优秀创作手法,以充实蜡染艺术的文化内涵,体现出蜡染艺术创作上的时代性。另一方面,布依族居住的大多数地区都是风景胜地和旅游区,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观光者和考察的学者、专家实地进行民族研究,那些颇具民族、乡土特色的艺术品使游客赞不绝口。所以,把蜡染艺术的发展和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这无疑是发展民族文化和经济的一条好途径。

  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是艺术产生的土壤。艺术的民族性就是民族情绪、民族传统、民族心理等精神意识在艺术家创作实践中的反映。艺术实践的民族性,是它赖以生存的民族的特性的反映,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艺术品的民族性体现的是民族风格和个性。艺术民族性的相对独立和相互影响,是最大限度地保证艺术风格和特征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之一。布依族蜡染艺术品在旅游区便是最受欢迎的旅游商品。为此,应该在设计和制作中充分反映和体现本民族文化的蜡染艺术品,这一方面能为民族地区旅游业增加资金,又能增加个人收入;另一方面还能介绍本民族文化,增进与其它民族的友谊和联系。过去,布依族制作的蜡染品大都供自己使用,不进入市场,很少去关心其审美价值,很少注重对民族特色的挖掘。如今,蜡染艺术民族化的途径很多,如:再现民族地区自然物的美。蜡染艺术的故乡山青水秀,我们可以通过蜡染艺术品再现大自然的美。一套勾勒着天生桥石林独特风景的沙发套,让人在忙碌和疲倦中仿佛置身奇丽幽深的天国。一幅画着黄果树瀑布飞泻流水的窗帘,会使人在仰叹中感到甘霖天降,从而获得心灵的净化。一张墙上挂着镶有红枫湖上双双飞雁的信袋,会让人在静谧的期待里,聆听到传书鸿雁的长呜声。一个描着镇宁“白骨塔”的蜡染提包,会激起学者们追寻民生涂炭的古老岁月,了解布依民族创业的艰辛。一块染出白水河道旁“古银杰”的门帘,会让人重温“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谆谆古训。蜡染艺术品表现布依山乡自然景物的美,以写实的手法为主,同时做到景物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典型性,这有助于观者对布依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再如蜡染也表现为文化、历史。布依族有悠久的文化和历史。艺术家在创作前,不仅要对本民族的当代生活方式、风俗人情、从理道德,审美心理进行深入的考察、体验和把握,而且要对本民族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以及作为民族文化历史结晶的古典民间艺术形象、故事原形有深入的学习、研究和理解。一个对民族性格和文化缺乏全面地、历史地了解的人,是断然创造不出真正民族化的作品的。只有艺术家深深地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从生活中吸取制作的养料,才能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一张画有“当尤”、“蓉莲”的民族跋山涉水、历史艰辛场面的桌布,会让我们在甜蜜生活中追念先民的艰苦创业。一块镶有“白妹”、“查郎”月下花前坚贞恋情的枕巾,会勾起人们对白头偕老的向往和追求。一帏勾勒着“赛胡细妹造人烟”的书架帘,会让我们沉思远古时代宇宙的混沌和无垠。一幅艺术品的画面,不可能表达民族神话、传说中的整个场面和情节,而只能表现其片断,但这正好给观者以想像和思考的余地,达到文学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画面可以有标题,也可无。此外,我们要加强本民族内部在蜡染构图上的联系和交流,以求整体提高。

  感受蜡染中的美学

  蜡染艺术品的色彩主要是蓝、白两色,所以,要提高蜡染艺术品的艺术性,应把重点放在图案的造型美和画面的寓意性上,提高艺术语言的表达能力。艺术语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艺术语言,直接影响着作品内容和主题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还决定作品的成败。因为艺术作品的内容,最终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语言,才能表现为具有存在的艺术作品。它是传达思想,表露感情的重要手段和媒介。蜡染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它的语言也必然是可视的、直观的、形象的,它直接表现在蜡染艺术品上。

  冰裂纹及点染过程中不同厚薄程度所造成的云晕效果是蜡染艺术语言的灵魂,这是不能忽视的。在制染过程中,蜡花凝固后,经过匠心的揉、抓而断裂的蜡面,染色、脱蜡后产生的自然冰裂纹,把那简单的黑白图案丝丝缕缕联接起来。这些纵模交错的丝丝纹纹,使得蜡染作品有如大理石一般精美。这些偶然而又必然的效果,能使画面增添许多中间色调和许多艺术细节,丰富和提高艺术品的审美价值。

  蜡染艺术的处理方法可归结为四种:写实,简化,夸张,变形。写实就是忠实地再现对象,使艺术品具有直观性和可感性。观者不必经过想像和概念的推理便能直接把握对象,从而获得审美愉悦。从装饰艺术的角度看,简化是变形和夸张的基础。蜡染艺术品可以画动、植物,也可以再现风景和人文历史。无论画哪种画,都应抓住对象的不同特征。图案造型可以突破物象各部分的比例,对于明暗、透视等关系也不过分讲求,在造型上可以发挥能动性。所以除了注意总体的特征外,还要注意某些细部特征,这就是变形的处理方法。艺术的夸张是为了更好地写形和传神,使形象更为感人。因此,夸张必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并非随心所欲,任意加强和削弱。蜡染图案的变化是同夸张分不开的。图案造型,夸张其感人的部分,使之自然得体,不生硬失调,也就给形象注入了新生命。鸟的头上插枝花,鸟的爪下带条鱼,使画面显出盎然的生活情趣。夸张和变形都是采取浪漫的方法突出对象的特征部分,只要做到恰到好处,画面不仅不会失真,反而形神兼备,从而提炼出生活和自然本身的艺术情趣。

  在蜡染艺术的处理过程中,还应注意画面的寓意性。绘画艺术不仅表现为可视的形象,而且还往往把纯理性的东西也变为感性的可视的形象语言而示之观众。绘画语言的魅力在于传其意。“言,心声也。书,心画也”画的高尚就在于它善于把观众带进艺术家所表达的意境中去。创作过程中,一方面要有来自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又要渗透画家情感上和思想上的主观因素,创造出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画面语言。提高画面的寓意性是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一条好途径。利用民间艺术家传颂鹊与折枝梅花作图案。取喜鹊与梅花头二字的谐音,表示喜讯到,寓意丰衣足食、年年有余等等。总之,图案要反映出充满生活情趣的现实,反映出民族的审美习惯,表现人民的生活感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传统蜡染工艺在布依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而且以其独特的方式蕴含着布依族的文化心理,体现着族群生存方式与特定时空中自然人文生态相互适应的和谐关系。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日渐萎缩的民族传统工艺的保持与发展关系到民族生存的内源性动力机制的建构。因此,对布依族蜡染工艺的价值重构及其传承方式的探讨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以往关于布依族蜡染工艺的研究,大多只是停留在纯艺术的角度,对其图案、花纹以及文化内涵等作一般性的考察,而有关蜡染工艺的传承活动却很少提及,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考察和研究布依族和布依族蜡染工艺传承与教育的成果几乎没有。布依族蜡染作为一种全手工工艺,能够传承几千年,它内在的传承机制是什么,影响其传承的因素又有哪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具有代表性的蜡染之乡——贵州贞丰岩鱼必克布依古寨作为考察点,将布依族蜡染作为一个文化因子,对其传承进行了教育人类学的研究。通过居住式的考察,对布依族蜡染工艺的特征、文化内涵、独特价值、传承方式等方面做了客观而系统地探究。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探讨了教育在布依族蜡染工艺传承中的作用,进而对布依族蜡染工艺传承的学校教育进行了重点探索。研究表明:蜡染是布依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产生并发展的。它的产生首先是为了满足布依族人民的实用需要,它是在布依族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生长成熟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文价值,以此构成传承的基础。家庭和社区教育是布依族蜡染工艺的主要传承方式,在总结分析布依族蜡染工艺传承的基础上,据有关专家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是人才培育之根,学校教育是人才培养之土壤,离开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便成了没有种子和根系的土壤,失去了生长的基因;而离开学校教育,民族传统文化便又如失掉了沃土的种子和根系,得不到成长的机遇。因此,只有将布依族传统蜡染纳入日益完善的学校教学体系中去,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传统进行传承与保护,才能使其具有生生不息的恒久生命力,才能保证其长足发展。

了解黔西南更多最新资讯,尽在亮点黔西南网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阅读。

亮点黔西南欢迎投稿,新闻邮箱:ldqxnw@163.com 有奖报料电话:0859 -3224873
 网友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姓名: (文明上网,从理性发言)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

亮点黔西南 版权所有 Ldqx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59-3224873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