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报价 | 新闻投稿:ldqxnw@163.com
注册
首页|新闻|图库|论坛|时尚|房产|跳蚤|旅游|教育|汽车|财经|娱乐|健康|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今日金州

世界发现“24道拐” 中美文化交流互动的历史见证 (图)

  嘉宾

  中共晴隆县委书记曾孔祥

  中共晴隆县人民政府县长 姜仕坤

  特邀专家

  省委讲师团团长、经济学家 龚晓宽

  主持人 王小梅

  主持人语

  晴隆“文化拐点”

  历史充满迷人的巧合,地理从来不是限制历史故事发生的因由。因历史的发生、演变,文化的交流、互动,产生了人类穿越地理的文化交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晴隆和世界的交往便留下了一条历史的弯道“二十四道拐”。这次地理的跨越是贵州文化交流的一次文化穿越,也是晴隆文化交流的历史性穿越和发展话语重构。

  今天,在现代化语境中,当晴隆人再次轻轻拾起历史的记忆时,世界发现晴隆,晴隆发现了自己。晴隆再也不是满足于传统农业和工业为基础、简单追求GDP的小县。当晴隆以现代发展的视野审视自己时,他们要重构发展远景,重塑发展模式,像经营全国典型种草养羊模式“晴隆模式”一样,围绕“二十四道拐”为核心的世界级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品牌,助推县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拥有人类历史记忆符号的“二十四道拐”,晴隆幸运成为历史的宠儿,找到晴隆现代发展的文化地标。而对文化地标地域经济价值的扩展和延伸,让晴隆发展迎来文化上的一个拐点。以之为文化核心的县域经济发展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涟漪,荡漾着晴隆现代化转型,晴隆县委、县政府发展的英明举措和智慧之举。正如县委书记曾孔祥所言,“十二·五”期间是晴隆发展的爆发期,到“十二·五”末期发展成全省工业强县之一,力争人均GDP达到3600美元。从上世纪90年代一个全国经济发展指标挂末的“穷县”,到如今充满豪情壮志的发展战略构想,这不是简单的工业发展指标承诺,而是面对现代化发展,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历史机遇,晴隆从“边缘”走向“主体”的自信和历史性探索。

  第一章〉〉〉文化地标:从27°到60°的穿越

  主持人:北纬27°在贵州,北纬60°在美国。晴隆“二十四道拐”被称为“史迪威公路”的标识,在二战期间成为美中文化交流互动的历史见证。今天,晴隆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级文化遗产的?

  曾孔祥:晴隆县居川、黔、滇交通要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民风淳朴,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由于晴隆曾经相对封闭的地理区位和发展的相对滞后,使民众的生产、生活保留着更多的农业社会的自然、古朴的状态,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所构成的民间文化风情都成为一种尚待开发的“富矿”。三宝彝族乡常年流行的无伴奏女子群舞《阿妹戚托》以足传情的特殊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令世人震撼,被誉为“东方踢踏舞”,从大山深处走上了省级舞台、国家级、甚至世界舞台,更是大山深处的晴隆县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晴隆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苗族原生态舞蹈《板凳舞》、《芦笙舞》舞姿优美、舞曲动听,布依小打音乐源远流长,演奏风格自成一体,韵味久远。

 

  近年来,晴隆县委、县政府引导的晴隆文化打造有声有色,受到外界的极大关注,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晴隆旅游文化节点的打造,以文化资源为依托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著名的二战历史遗迹“二十四道拐”的发现,让晴隆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走向了世界的探索。“二十四道拐”是二战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实现了大洋两岸地理的穿越,更是一次伟大的文化穿越。晴隆县委、县政府非常珍视这块文化遗产的价值,以“二十四道拐”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带动了三望坪、晴隆山等高原草场、光照湖、凤凰池、莫忙亭、欲飞石刻、古西城门、北盘江铁索桥等文化旅游资源的逐步发展。

  主持人:一位名叫戈叔亚的二战史专家的足迹踏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并把目光转向了缅甸、印度,最后才把目光定格到晴隆。“二十四道拐”的发现经历了57年的时间,最后在晴隆县城附近被发现。当一段深藏于大山深处的历史被发现,晴隆如何以此为契机开始文化旅游发展的?

 
“二十四道拐”曾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曾孔祥:“二十四道拐”俗称二十四道弯,是“史迪威公路”上的经典路段。古代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位于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晴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鸦关之雄险,名噪滇黔,明诗吟诵“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便是佐证。

  戈叔亚终于在晴隆的城边找到了“二十四道拐”,因此解决了关于二战史上的一段悬案,为闻名遐迩的“史迪威公路”找到了一个正本清源的说法:抗战时期,为了加快运输美国援华物资,在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指挥下,7万中国民工历尽千辛万苦,抢修出来的“史迪威公路”。

  “二十四道拐”全长4公里,道路盘绕二十四道弯,蜿蜒于高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斜角约60度。整个路段以险雄而名噪黔滇。其弯道虽险要,然设计之精巧,造工之庞大,可谓巧夺天工,匠心独具。

  “二十四道拐”抗战历史公路,是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及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曾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的历史贡献,被誉为“中国抗战生命线”,是抗战时期公路整建科技含量较高的代表作,更是见证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亲善、共同抗战的历史实绩。“二十四道拐“作为联系中美两国友谊的纽带,两国文化交流的平台,必将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鉴于“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历史和文物价值,2006年5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姜仕坤:2005年8月15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为积极打造“二十四道拐”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品牌,晴隆县举办了“8·15重走抗战路”大型汽车拉力赛。2006年以来,晴隆县连续多次举办了“二十四道拐”汽车爬坡赛。明年,一部以“二十四道拐”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将在晴隆开拍。随着体育赛事、文化宣传的深入开展,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二十四道拐”也愈来愈多地得到世人的认知,知名度、美誉度逐渐提高。

  为推进安南古城恢复建设和“二十四道拐”景区建设各项工作,配合打造晴隆精品旅游,晴隆县成立了抗战遗产文化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曾孔祥担任,负责组织实施抗战遗产文化园区项目建设。晴隆抗战遗产文化园区包括安南古城恢复建设工程和“二十四道拐”景区建设工程,计划投资3亿多元。安南古城一期工程将于2011年5月底前完成,二期工程及“二十四道拐”景区相关建设将于2011年7月底完成,以保证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如期拍摄,把晴隆打造成新兴影视基地,为全省旅发大会的召开献礼,推动晴隆文化旅游业实现质的飞跃,推动晴隆县的抗战文化、精品旅游宣传,实现晴隆县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

  第二章〉〉〉文化创新:从本土到世界的探索

  主持人:把“二十四道拐”打造成二战遗产文化的核心地带,抢占文化的制高点,最后的落脚点还在于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寻找文化,重视文化,打造文化可谓基础性的工作。晴隆县如何利用未来的机遇提速县域经济?

 
“阿妹戚托”系彝族一支群体的原生态舞蹈名称,晴隆三宝乡“阿妹戚托”荣获黄果树杯2007“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银瀑奖”

  曾孔祥:2010年贵州省汽车短道拉力锦标赛(晴隆站)暨“二十四道拐”汽车爬坡赛,对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贵州打造成“旅游大省”目标,提升晴隆“二十四道拐”知名度,推动晴隆旅游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赛事的举办,晴隆“二十四道拐”的历史、文化、旅游、体育等价值将得到进一步发掘和广泛宣传,晴隆县将借举办这次比赛的机会,进一步推进晴隆县体育活动的开展,把晴隆县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体育资源、民族风情和焕然一新的城乡风貌,蓄势待发的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展示给世界。

  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要大力弘扬贵州精神,解放思想,善于创新。弘扬贵州精神首先要突破传统思路,把思想从传统思维、传统体制机制中解放出来。只有让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才能够跟得上形势的变化、时代的节拍和中央、省、州的决策部署,形成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国闻名的“晴隆模式”就展现晴隆人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克服各种困难探索出的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实践再一次昭示“晴隆模式”是正确的,它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脱贫致富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晴隆县委、县人民政府坚持“三化四建一推进”的发展战略,团结带领勤劳勇敢、质朴聪慧的全县各族人民在这片古老神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和睦相处、开拓进取、共谋发展,在强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丰富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当我们梳理晴隆的文化,发掘晴隆文化的经济价值,打造品牌旅游经济,我们也让晴隆文化走向世界,让以“二十四道拐”为文化核心价值的晴隆现代发展走向市场。我们将努力把晴隆悠久的历史文化、古朴的人文风情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化作促进晴隆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让晴隆走出大山,让外界知晓晴隆。

  姜仕坤:晴隆学习宣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省、州领导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要讲话精神后,在创新文化体制机制上主要以“二十四道拐”抗战文化为灵魂,以阿妹戚托为重点,以“晴隆模式”为拓展空间,以茶叶、奇石等产品为配套,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体系,五位一体,多渠道申报国家项目,扩大融资规模,加大资金投入,走市场化道路,发展壮大晴隆文化产业。晴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突出“二十四道拐”这个重点,围绕抗战文化,融入晴隆民族民间文化、商品旅游、茶、草、观光饮食文化,通过三到五年的打造,做大做强晴隆文化产业。

  坚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抓好晴隆县民族民间文化的整理、挖掘,打造民族民间文化品牌。目前,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已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各县正在把文化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制高点予以抢占,确立了许多重大举措、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晴隆县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任务也十分艰巨。应该说,我们眼下经济工作中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正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因为经济工作的机遇越大,空间越广,人们可能会越需要精神慰藉和文化滋养;在其它传统行业低迷时,文化产业能吸引人才,聚集资金;在特殊时期也更能激发创作灵感,催生伟大的文化精品,对经济发展产生动力,且能凝聚人心、提升核心竞争力。晴隆县力求抢抓机遇,促进全县彝族、苗族、布依族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整理、包装,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展现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为晴隆县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章〉〉〉文化动力:“边缘”走向“主体”的转型

  主持人:随着县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晴隆不仅从区位上从“边缘”走向了“主体”,从文化和现代发展视野看来,也是如此。晴隆县委、县政府如何抢抓机遇,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期间实现晴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

  曾孔祥:晴隆地处西南交通要地,320国道横穿县境中部,GZ60号高速公路途经晴隆,县城距贵阳183公里,距云南昆明320公里,距黄果树大瀑布90公里,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龙宫135公里,向南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兴义“马岭河峡谷”、“万峰林”100公里,便利快捷的交通干线,为晴隆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GZ60号高速公路、光照水电站两项国家重点工程全面建成投入使用,西南成品油输油管道建设全面竣工并投入营运。即将投入建设的晴兴高速公路、长沙至昆明铁路晴隆段,将为晴隆提供更为便捷的交通,为晴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多条高速公路及国道线、省道线的贯穿,将使晴隆成为黔西南州的又一个十字交叉路口。

  交通优势的转换,使得晴隆从历史上的边缘地带一跃成为地理中心,晴隆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十二·五”期间抢抓国家政策发展机遇,整合县域资源,发展新型工业和农业产业化,以文化旅游为依托,实现县域经济的腾飞。

  姜仕坤:为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今年,晴隆县将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指导思想,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研究制定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建好机制,搭好平台。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把文化旅游资源放到全省、全州旅游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加快以“二十四道拐”为重点的景区建设,深入挖掘和开发《阿妹戚托》等民族特色文化。继续举办“二十四道拐”体育赛事,争取把史迪威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汽车爬坡赛办成常规赛。结合草、茶、果等特色农业的发展,积极谋划和发展生态旅游业。抢抓光照电站建成营运的机遇,超前谋划北部湖光山色综合旅游开发。

  重点打造以“二十四道拐”为主,多处战争、历史文化遗迹为辅的红色旅游品牌。形成以“二十四道拐”、三望坪草场、安南古城、“欲飞”摩崖石刻、盘江桥旧址、盘江石刻群为一线的红色旅游景点群。发展红色旅游,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着力打造以优美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相结合的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开发以三望坪风景名胜区、光照湖、飞水岩、万亩茶场、鸡场黄果山、三宝彝族乡及沿岸少数民族风情的生态民族文化旅游长廊,形成“看湖光山色、赏民族风情、品晴隆名茶”的生态民族旅游特色,规划发展沿途风光,弘扬沿途少数民族文化,推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树晴隆旅游亮点。

  专家点评

  龚晓宽:从世界范围看,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含义是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大,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经济的含量越来越大,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互融合,发展程度越高,二者的融合程度越高,从而实现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我省酒产业与酒文化的相互融合、茶产业与茶文化的相互融合,都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贵州要走工业强省之路,但是,工业强省怎样强?关键是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从科技的角度来说,要用科技引领传统工业产业的改造升级,用科技引领新兴工业产业的前进方向。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要用文化增强传统工业产业的特色与魅力,用文化增强新兴工业产业的软实力。比如说,茅台酒的品质超群,这是它的硬实力,茅台酒的名牌效应,这是它的软实力,核心竞争力是硬软实力结合的结果,是经济与文化融合的结果。应该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战略眼光、战略措施,打造贵州工业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晴隆是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根据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初,晴隆是全国人均GDP倒数第一的县。经过这些年的艰苦奋斗,目前,晴隆已出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县委、县政府思路明确,全县干部群众劲头很足,晴隆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在发展生态畜牧业上,晴隆创出全国著名的科技养羊“晴隆模式”,受到国家扶贫办的高度赞扬。工业方面,晴隆利用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在钛矿、煤矿、风能发电、水电资源开发等方面大力招商引资,一批项目即将上马,发展前景广阔、潜力相当可观!

  晴隆文化底蕴深厚,第二次世界大战文化遗产“二十四道拐”受到各界高度重视,国际知名度很高,再加上沿途的自然风光和大量历史遗迹,综合开发价值高。现在,总投资3亿多元的抗战文化遗产产业园的项目开始启动,这将极大地带动晴隆文化产业的发展。晴隆的民族文化也有很深的底蕴,布依族、苗族、彝族等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很有开采价值。晴隆文化产业综合开发后将使之成为贵州西线旅游区一个重要的网点,晴隆到全国著名的黄果树景区只需半个小时,到达云南昆明只要两个多小时,从更广阔的领域看。可见,晴隆在成都、昆明、重庆、贵阳的西南环形大旅游圈中是一个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节点,发展的前景十分光明。

  我相信,在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晴隆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通过晴隆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晴隆一定能够从以前的全国倒数第一,走上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强县之路。

作者: 本报记者 王小梅  编辑: 毛黎强
 作者: 本报记者 王小梅  编辑: 毛黎强
了解黔西南更多最新资讯,尽在亮点黔西南网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阅读。

亮点黔西南欢迎投稿,新闻邮箱:ldqxnw@163.com 有奖报料电话:0859 -3224873
 网友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姓名: (文明上网,从理性发言)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

亮点黔西南 版权所有 Ldqx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59-3224873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