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报价 | 新闻投稿:ldqxnw@163.com
注册
首页|新闻|图库|论坛|时尚|房产|跳蚤|旅游|教育|汽车|财经|娱乐|健康|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频道 > 专业艺术

仡 佬 族 的 传 说

     我老家住六枝特区岩脚镇岱瓮村,我将祖母给我讲仡佬族的历史回忆整理,供研究仡佬族文化及夜郎文化的专家学者们作为参考。 
                           一、我的祖母
    我祖母名叫沙兴民,生于1890年,她的父亲名叫沙进林,在当地仡佬族中算得上是大户人家。在解放后人民公社时代,我岱瓮大队第三生产队的田百分之六十是我外曾祖父沙进林家的,第一生产队百分之六十的山地及树林也是沙进林家的。现在还有几株两人合抱粗的大杨梅树。
    我祖母有两个弟弟名叫沙小法和沙法二,年纪都在18至20岁,民国初年在一天中暴病而亡,他们都尚未婚配,没留下后人。我外曾祖父沙进林将我祖母及祖父叫回岱瓮,并召集沙姓族人开会,将家产田地树林全部传给了我祖父、祖母,当时立下抱约,将我祖父过继给沙家,由何亮臣改名为沙亮臣,并接替我曾祖父任家族长。我祖父只是名义上的族长,实际行使族长权力的是我祖母。我祖母在那个时代算是女性中有文化的人,她能背诵《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精通骨伤科医学,并且熟悉仡佬族人的规矩及仡佬族的历史。当时任族长的人对仡佬族人的来源、历史及风俗都懂,并且是代代口头相传。 
                            二、 神树和祭山
    我7岁那年和我祖父一起祭拜神树和祭山,祭山是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吃过早饭后,我祖父将一件蓑衣倒披在背上,带上家中男人,先是在我家屋后祭拜一棵大神树(梨树),然后头顶竹筛,双手抱着一只大白公鸡,随同祭山的男人都拿着香蜡纸烛跪拜,我祖父领头并用仡佬语大声呼喊,一直到我家屋后的大山的悬崖边(孙家坡),那里有一棵两人合抱粗的大树,生长在悬崖边上,这又是山上的一棵神树,我祖父不停地念,不知念些什么我不懂,然后杀鸡祭树,将香蜡纸烛一部份焚烧,一部份绑在神树的丫枝上,仪式就算结束。
    回到家里我问祖母,我说我们寨中其它人家为什么不祭山,不祭神树(当时我们寨上仡佬族只剩我一家),我祖母说他们是汉族,只有我们仡佬族才有神树,每年都要祭神树,祭山。我说为啥仡佬族会有神树,祖母给我讲了一个仡佬族的历史。
    在很古的时候我们贵州郎岱这个地方是大森林,没有人烟,有一对青年男女来到这个地方,女的是一位公主,男的是大将军的儿子。他们来到这个大森林里没有地方住,也没吃的,他们住在一棵大树下,吃的是森林里的果子,后来他们生下儿女,定居下来,为了报达大树的恩点,就拜这棵大树为神,后来仡佬族人世代相传,在寨边种一棵果树作为神树,另外在大山的悬崖边指定一棵大树为神树,每年的三月初三都要祭拜,天神会保佑我们仡佬族人平安吉祥,五谷丰收。后来仡佬族人发展多了。这个地方也逐渐来了一些其它民族,有彝族、苗族。我们仡佬族人比其它民族多,是最早来这里的,于是大家推选我们仡佬族中一个佷有本事的人当大王(夜郎王),砍大杉树在郎岱修建了王宫,就连城墙都是用杉树围成的。相邻郎岱的“月亮洞”是大王(夜郎王)的一个婚礼行宫,大王(夜郎王)迎娶王妃时,必须先与王妃进入月亮洞中过夜,以表示对主管婚姻的“月老”尊敬,第二天才把王妃接进王宫举行婚礼。当时的月亮洞是用大杉木搭成天梯进入的。我们岱瓮这个地方是通往郎岱的必经之路,大王(夜郎王)在岩脚一带建立押都,封我们家祖先为大王(夜郎王)身边的大将军,驻守在高桥一代把守关口。封有本事的人当了官,世代相传。仡佬族人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大寨子,有寨主统领。寨主家养有保镖。仡佬族最早的姓有沙姓、程姓两种姓。到后来各姓集中住在一起,程家称为“把头”,我们沙家叫“老寨”。
    这位公主带来的衣服、裤子破了,用带来的雨伞去掉顶系在腰中,后来就成了我们仡佬族女人的桶裙。这对青年男女就是我们仡佬族人的祖先。 
                            三、 过年
     我小的时候隐约记得每逢过大年都是先喂狗吃,人才吃饭。印象最深的是我8岁那年。大年三十,我父母叔伯们一大早就杀鸡宰鸭,烧猪头,猪脚、忙到吃晚饭的时候,我们小孩都急等着过年吃肉。但是做好的饭菜我祖父却不让吃,祖父喊我叔拿来两个大木盆,将做好的各种菜肉,每样都舀一些,然后又舀一些饭装在两个大木盆中,端到堂屋正中,呼唤我家喂养的三条狗先吃,待狗吃饱后,才点蜡烛,祭拜神灵,最后才让大家就坐开始过年。吃完年夜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火堂边“守岁”。我靠在祖母的怀里问,为啥过年要先让狗吃饱后人才能吃。我祖母又给我讲了一个仡佬族的历史。
    我们仡佬族的祖先来到这里,靠吃果子,后来学会打猎,把逮到的野狗养起来,逐渐成了家狗,有一天大伙在一起商量要种庄稼,但是没有种子,于是大家推选了几个年青人,划着竹筏子,带上几条狗顺河而下到平原上去采购种子。可是派去的人没有回来,只有这几条狗逃了回来。最后人们才知道派去的人采购到种子,来到长江上,涨了大水,在危急的时候将少量种子绑在狗尾巴上,最后竹筏被大浪卷走,去的人死了,只有这几条狗逃了回来(狗能汆三江,猪能汆四海,狗能认千里路)。这几条狗带回了种子,仡佬族人开荒造田,种了庄稼,后来这几条狗老死了,仡佬族人将它安葬在郎岱的一座山上,修起了狗坟。狗是我们仡佬族人的功臣,每年吃年夜饭必须先请狗吃饱后,人才能吃。仡佬族人禁吃狗肉。
    我们仡佬族人开荒造田,是我们这里最早学种庄稼的人。后来人多了,各种民族都来这里居住,明朝年间,洪武祖调北征南,调北填南,这里来了很多汉族居住。
    国王为了纪念仡佬族人在这里开荒造田种谷子。颁下圣旨,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先让仡佬族人割稻谷偿新,无论是哪一姓哪一种民族的稻田,都由仡佬族人站在田埂上,伸手为界,顺着田坎走一圈,得出的范围内的稻谷无条件归仡佬族所有,作为首先偿新。只有仡佬族人才有这个特权。县衙官府都有文书规定,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往下传。
    当时我读小学二年级,我们同学中有的人身上长一些红色的小包块,很痒,人们叫这种病叫干仡痨,我当时不懂,问祖母,我们仡佬族是不是身上长红色包块的人。祖母笑着说,蠢孩子,仡佬族是贵州郎岱最早的人,是贵州人的祖先。我们仡佬族老人过世不丢买路钱。 
                             四、 仙人桥
    距老家约3公里处有一座桥,当地人称高桥,这个地方的地名以这座古桥命名。这座古桥当地人称仙人桥,以前的老郎岱县及周边邻县的人都知道仙人桥这个名称,传说此桥是八仙中的何仙姑和吕洞宾用仙法修建的。少年时代我到高桥小学读书,每逢涨水季节都要从此桥上经过。桥身很窄约1米多宽,桥上是通往高桥田坝的水沟,沟上约距一尺多远达一块石板供人行走,桥两边长满芦苇,人从桥上过是很危险的。
    读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河里涨水,我们只能提心吊胆地从桥上过,放学时,祖母到桥边来接我,回到家中我向祖母问起仙人桥的事。祖母说这座桥不是仙家修的,她听老辈人讲,这座桥是我们仡佬族祖先为了开垦高桥田坝,众人筹银子修来渡水的渡槽,该桥也是从四川宜宾通往夜郎下番禹的古道。桥横跨于河两岸峭壁之上,全部用毛石砌成没有用石灰,后人就传说是仙家用仙法修的。祖母说修这座桥所筹的金银没用完,掌握修桥的头人埋藏以备后来维修之用。并在桥头南面修建一座土地庙,庙前立一块石碑、碑上刻有一首古诗:“金七里,银七里,金银还在七七里。”意思是让后人从这首诗里悟到藏宝的地方,取出此宝作为维修扩建此桥之用。桥的南面约半里路之处刻有仡佬文字在岩壁上,记载了仡佬族人到这个地方开荒种田的历史及修建这座桥的情况。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由于桥的周围有宝藏的传说越传越神奇,越传越远,招来很多外省人来此地寻宝,主要有四川人和湖南人。听人说这个土地庙前的碑上的古诗被一个四川人识破,四川人将土地公和土地婆盗走。土地庙和石碑不见了。土地庙中的土地公和土地婆都是用土漆漆过的,所以四川人悟出“金七里,银七里,金银还在七七里”的意思。原来土地公和土地婆是用金银铸造的,外面漆上厚厚的土漆。 
                          


何国荣发现摩崖文字

六枝特区岩脚仙人桥

六枝特区岩脚镇岱瓮村古杨梅树

                           五、 官坟和马龙塘
    讲完仙人桥的历史后,祖母接着又给我讲了官坟和马龙塘的历史。通往岩脚的二道水寨子北面的路边,有几座大古墓,其中有两座坟很高大,坟身由大青石经过精工细打而砌成,墓碑高大雄伟,三碑四柱,碑柱上刻有各种图案,碑柱两边铸有狮子滚绣球,形状逼真,碑盖上也刻有图案,碑盖顶上铸有双凤朝阳的石像。凡经过此地的人都见过。1977年,华国锋当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长修队(当时组织的长期进行田土整修队伍)将这几座古墓毁掉变为耕地,碑及碑柱,坟石全部打碎砌地坎,后又被人弄走,现也找不到。仅剩两根石柱的半截至今尚在,这两根石柱原来很高,上面各蹲着一个石狮子,不知作何之用。祖母说这两座官坟是我们沙家的祖人,一座男坟,男主人是清朝年间的一个大官,女坟的主人是清朝皇帝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后人称这两座坟叫官坟。
    清朝年间我们仡佬族人很发达,当官的不少。分别居住在高桥、六枝、郎岱等地,是当地的大土目。仡佬族人财产很多,经济发达,于是他们效仿上古时期仡佬族人的国王(夜郎王)修建宫殿,恢复仡佬族人的王宫,从各地请来几百工匠,在现在的蔡家冲(现在高桥电站对面)一代打造石马、石狮子,采伐大树雕龙刻凤准备在马龙塘修宫殿,后来有人向清朝皇帝告密,皇帝下令调驻守贵州的清兵前来围剿。祖人们听说官兵来了,叫人连夜将铸好的石龙、石马,石狮子等全部沉入蔡家冲下面的大河中,官兵到处抓了很多仡佬族人,没被抓着的逃往别处去了。官兵走后,一部份人又返回此地居住,以务农为主,后人称这个地方叫马龙塘,民国年间迁来几户蔡姓汉人到此居住,又称此地叫蔡家冲,但老年人至今还称此地叫马龙塘。 
                            六、 苗民叛乱
    贵州历史上的苗民起义,当时我们当地汉人称为苗贼叛乱。这是我祖母给我讲的历史。大约是清末民初,汉族的势力在当地逐渐强大,州、县、乡官府的官员大多是汉人,汉族对仡佬族人、彝族人、苗族人进行压迫,强夺其财物田地,强占这些民族的地盘、村寨,从而引起这些民族的极大愤怒,于是,苗族、仡佬族、彝族人联合起来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茅头指向汉人的地主官僚,直接杀大地主,夺回失去的地盘,攻打县州府衙门,也杀反抗的其它汉人。
    轰轰烈烈的苗民起义被各省调来的大批官兵镇压下去,起义队伍遭到官军的屠杀,死伤不计其数。苗族、彝族逃往高山、偏辟的地方居住,仡佬族人舍不得祖先开辟的田地,死守不放,遭到官军大批屠杀,死伤最大,后来仡佬族人幸存者不多,人烟越来越少。大片良田肥土被汉官占去,只有较为偏僻的地方才有少量的仡佬族人居住下来,仡佬族人过去的辉煌一去不返。祖母说:郎岱有几个万人坑,官兵把杀死的仡佬族人全部埋在坑里。直到解放后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使仡佬族人开始慢慢地发展起来。 
                           七、岩脚古镇 
    据祖母讲:沙氏祖先是国王派驻岩脚一带的大将军,岩脚古镇就是那个时代建立的押都。岩脚古镇现在只是一个乡级镇,但是此镇历史悠久,古有小香港之称。解放初期第一次人口普查,这个小镇的居民就有13个省的人,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小地方有许多外省人居住不足为奇,但解放前一个古老小镇居民有13个省的人是令人震撼的。大部份外省人都是解放前来岩脚做生意后定居下来的,主要有四川、湖南、广西、湖北、安徽等省的人较多。
    岩脚古镇是一条南北古铎道的必经之地。从岩脚古镇东南方直通郎岱、安顺再往贵阳,西北方向经鸡场、阳场、赫章往北进入四川境内,往西进入云南境内。在这条古铎道上,古时候设有驿站,凡有大集镇的地方都设有驿站。另外在这条南北古驿道上60里设一站,有设在集镇上的,也有设在大寨子里的,主要供商贩,马帮,脚夫等住宿。十里为一塘,塘的作用是给过往客商短暂休息提供茶水的地方。如有官差夜晚经过还要供给灯笼火把作照明之用。我老家岩脚镇岱瓮村一组,古地名叫塘坊边,古时候就是一个塘。清朝年间官差经过此地夜晚都是我外曾祖父沙进林派人供给灯笼火把。这条古驿道都用石板铺成,宽的地方二人骑马并排通过,窄的地方都能骑马抬轿通过。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乡村公路四通八达。这条古驿道也没人走,但有的地方还可以看到石板铺成的古驿道的路段。 
                             八、神奇的岱瓮龙潭
    岱瓮龙潭位于岩脚镇岱瓮村境内,距岩脚古镇约8公里。这个龙潭是这条古驿道的必经之地,位置在这条古驿道的下方约50米,此处是一个峡谷,山势很陡,古驿道在龙潭上方经过的地方仅能抬轿通过,路面较窄。传说此地如有迎亲队伍通过,新娘必须下轿烧香跪拜龙潭然后步行通过,否则新娘就不得安宁,轿子就抬不动。龙潭上方约一公里处(古驿道的上方)居住一个大土目,人称何百斗,说是此人家中金银上百斗,因此而得名,有的传说何百斗是一个大善人,曾经出钱修了一百座桥。也有的传说何百斗是个开黑店的过往富商,住在店中都被谋财害命(何百斗家的层基地至今都还能挖出瓦片或瓷碗等物)。据说有一年(时间无法考证)从云南境内来的一帮富商通过此地,经过岱瓮龙潭时,一匹驮金银珠宝的马突然失前蹄,马和金银珠宝掉入龙潭里。马救上来了,金银珠宝却沉入潭中,商队当时住了下来。准备抽干龙潭里的水取出财宝。龙潭上面是条小河,除雨季之外平时水都不大。当时正值旱季,河水很小。商队雇用民夫,把上游的河水筑小土坝堵住,引往另一侧的田坝里。雇用的民工用古老的抽水工具及水瓢等进行将龙潭里的水往外舀出,当龙潭进水处(上游进水处是岩壁)现出二道岩时,突然间晴朗的天空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随着瓢泼大雨从天而降,龙潭里顿时水满。这时雨过天晴,一连几天都是如此,这只商队只好作罢,忍痛而去。
    从此以后岱瓮龙潭就更神秘了,传说潭里有龙。据我祖母说龙潭边的一块大田叫做龙潭大田,是我祖母家的,每年万里晴空才去这块田插秧,进入田里插秧约几顿饭的工夫(当时没有钟点),只见田里会到处冒水泡,这时突然电闪雷鸣下起瓢泼大雨。年年如此。最后插秧时只好请了很多人进入田中力争两顿饭的工夫插完,听见雷声就往家里跑。
岱瓮龙潭的神奇越传越远,邻近几个县都知道。民国年间,每逢大旱,郎岱县的县长调集一千多民夫,各自带上盆、瓢等物来岱瓮龙潭凫水,仍然将上游河水堵住引入我家龙潭大田中经过,一千多民夫轮流于潭中用盆瓢向外凫水,县里还带来“龙骨车”等抽水工具抽水,当龙潭的后面岩壁现出二道岩的时候(龙潭进水处一道岩壁,像楼梯一样一道道的)。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历时几个小时,河水都下涨了。干旱得到解决。民国年间这种遇天干而由县政府调集民夫凫岱瓮龙潭,我祖父母亲眼所见并参与就有3次。(因龙潭边是我家的田坝,堵断上游的水必须引入我家田坝里,所以我家的人都参加)
    解放后大约是70年代(文革时期,具体时间我记得不太清楚)有一年插秧过后几呼有两个月没下雨,田里的禾苗都快干死了。政府部门发动群众抗旱。当时由六枝、那玉一带的农民自发组织了约200多人带上工具来凫岱瓮龙潭,我当时对他们说这是迷信,一个龙潭与天空下雨会有什么关系。来的一些老年人还骂我乱讲。这些人按从前的方法进行对龙潭凫水约两个小时后,晴朗的天空突然黑云翻动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凫水的人四散跑往寨里躲雨,大雨一直下了几个小时,河水都下涨了,雨后仍然是晴空万里,我当时才20多岁,我们同年龄的人在一起议论,无不感到神奇。
    事后我约了几个伙伴准备第二年借几台抽水机,天干时堵住龙潭的上游,用抽水机抽龙潭里的水,试探这个神奇的龙潭究竟有什么神秘之处,可是当年的秋季,县政府拨款修民山大沟,民山大沟从龙潭的上游及上方经过,由于山势陡,第二年雨季,修民山大沟开挖出来的砂石,被山洪冲入龙潭之中,这个龙潭几呼被填平了,从前深不可测的龙潭现在只是几丈深的水坑,天干时看得见底,我们几个伙伴想抽干龙潭看过究竟的计划已经没有意义。因为龙潭不用抽水都能看得见底,潭底除了砂石以外什么都没有。 
                             九、 夜郎国灭亡
    夜郎古国历史攸久,汉武帝时期,历史学家司马迁考察过夜郎国,写下“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可行船”的诗句,从中可以看出进攻夜郎国只有水路可进,且夜郎国都临牂牁江。
    我18岁时与伯父学“阴阳五行八卦”,从一部《地理正宗》上看到一段文字:“上面说阴阳五行门派众多,各有所长,唯有《洪范五行》不可用,据说唐朝国师杨救贫特意编造害夜郎国”。据说唐朝皇帝准备兴兵讨伐夜郎国,召集大臣们商议,朝臣们一致认为夜郎国山高林密,易守难攻,当时杨国师献计说:不费一兵一卒可灭夜郎国,计策是将唐朝使用修造、埋葬红白喜事的通书全部改编,凶的写为吉,吉的写为凶,然后选一位公主嫁给夜郎王,与夜郎国和亲,然后将改编的通书送给夜郎王,让夜郎国按此书修造、埋葬、办理红白喜事,不出几代人夜郎国必然灭亡。唐王采用了杨国公的计策。
    我祖母给我讲仡佬族历史时,也曾说到过仡佬族国王的王妃有一位是唐朝公主。所以我们仡佬族有些风俗与汉人相同。
    直到清朝年间,发现《洪范五行》流落民间与国家使用的通书完全相反,特下旨禁用此书,并出版《地理正宗》和《象吉通书》正版。
    上述说法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在当时封建王朝用此法害人是完全可信的,这些说法证明唐朝时期夜郎国还是很强盛的。推测夜郎国灭亡于宋朝时期。夜郎国灭亡后,很多贵族部落经历了很长时间才逐渐衰败。明朝年间洪武祖朱元章调北征南,居住于郎岱的仡佬族部落的军队为阻止明军南进,与明朝军队在安顺一带打了三次战役,有一次还大败明军。由此可见,明朝年间仡佬族部落在郎岱这个地方势力还很强大,他们有军队,能与明朝军队开战。当时郎岱县属于安顺府管辖,仡佬族军队与明军在安顺开战,在贵州史料上有记载。
    夜郎国的创史人是仡佬族的祖先的事实是人们公认的。很多人认为夜郎国都就是现在的郎岱县城所在地,本人认为完全有可能。其理由如下:其一,郎岱地坝地形开阔平坦,四周山峦拱卫,合符一个古代国都的要求。其二。相邻郎岱的毛口大河就是牂牁江,这与司马迁的史记相符。其三,从陆路进入郎岱唯一关口打铁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理位置,此关捍卫国都完全合理。其四,六枝、岩脚与郎岱形成犄角之势,是夜郎国屯兵的地方,也是贵族分封之地。清朝以后,岩脚属于郎岱县城的分衙门。
    上述几点内容都是我祖先们一代一代口头往下传给我的祖母及祖父,祖母及祖父又传给我听。但当时年幼,所知甚少,祖母逝世时(75岁)我才15岁,她老人家逝世的时候叮嘱我要记住仡佬族人的历史及记载仡佬族人开荒造田的历史及修建仙人桥情况岩石上刻文字的地方。祖母逝世后再也没有人给我讲述上代祖先们创业的事迹,我祖母的讲述是否正确有待后人及有关专家考证,我将这些历史回忆写出供研究夜郎文化及仡佬族文化作为参考。
    注:
    1、祖母在说狗坟及埋葬仡佬族人的万人坑时,没有告诉我在郎岱的什么地方。
    2、记载仡佬族人开荒造田的历史及修建仙人桥情况的岩壁文字有6处之多,其中有一块岩石像一牧大印,上面也刻有文字,这些刻有文字的岩壁、仙人桥、马龙塘、官坟地址及岱瓮龙潭,我女儿何荣芬全部摄有图片。
    3、作者系六枝特区岩脚镇高桥小学高级教师,58岁已退休。
         (本文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六枝特区岩脚高桥官坟地址

六枝特区岩脚马龙塘

六枝特区岩脚神奇的岱瓮龙潭

了解黔西南更多最新资讯,尽在亮点黔西南网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阅读。

亮点黔西南欢迎投稿,新闻邮箱:ldqxnw@163.com 有奖报料电话:0859 -3224873
 网友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姓名: (文明上网,从理性发言)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

亮点黔西南 版权所有 Ldqx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59-3224873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