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州晴隆县煤矿透水事故进行艺术创作拍摄的电影《决不言弃》,2009年12月1日在兴义进入实景拍摄。在贵州省委宣传部以及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作为贵州省委、省政府的一个重点剧目,经过一个多月的拍摄,进展如何?从创作团队到演员,在拍摄过程中有何感触?日前,记者到剧组探班,亲身感受如何再现救援史上“旷世奇迹”的拍摄情景。
每天清晨六点起床
1月8日早上,记者从剧组了解到,地面拍摄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所有拍摄已经转入地下矿洞,当天刚好是转入矿洞拍摄的第二天。
记者来到拍摄现场——距兴义机场1公里处,一个挖了10万土石方真实再现的一个矿洞里,洞内场景真实得让记者震惊,轨道、斗车、正在滴水的顶棚、煤焦石、上下层巷道等等一应俱全,置景现场就是一个现实版的煤矿巷道。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每组工作人员正在做着准备工作,紧张有序的忙碌着。早上9点钟,准备工作结束,剧组马上进入拍摄状态。
记者了解到,由于此前地面拍摄场地白碗窑离住地有两个小时的路程,剧组每天清晨6点起床,6点半出发,路上要经过一段路况不好的砂石路,9点半左右才能赶到现场。之后还要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十点左右才能开拍。然后晚上六点半收工,在路上吃了晚餐,回到住地桂花宾馆已是晚上十一点左右,有时更晚。回来后,各个部门还得开会,讨论第二天拍摄的内容,常常是凌晨一两点才能睡觉。剧组工作人员每天睡觉四五个小时是常有的事。
虽然现在在机场大道旁边的拍摄地离住所桂花宾馆很近,但剧组人员精益求精,每天都要照常做以前所做的工作,起床时间很早,晚上时间也很晚。
周期镜头已达1500个
中午吃盒饭的间歇,记者采访了导演阎然。谈起37天来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满面倦容的阎导很享受的伸了个懒腰,第一句话让人为之一惊:“我们每天在绝望中起床,在颠簸中清醒,在拍摄中满足。”
阎导说,有时候自己的精神也会觉得崩溃,甚至有绝望的感觉。这部电影按进度来说三个月周期会更合理,但现在要两个月完成,可想而知压力多大。加上有的演员拍摄周期又有冲突,有的拍摄为了达到质量要求,甚至不惜拍上好几遍,感觉拍摄过程很艰难。虽是如此,但每天回来的路上还是感到很满足。“直到现在没有一个镜头是我勉强通过的”,他说,“紧张了一个多月,发现竟然拍了700个镜头,整个周期下来,镜头已达到1500个,说是好莱坞的拍法一点也不为过。”
“现在每天都得拜神仙了”
和阎导一样有压力的还有来自香港的摄影师Perry HO。他的压力除了拍摄质量,还有每天压在身上的重达60多斤的拍摄机器。自进入矿洞拍摄以来,每天压在身上的机器让这位健壮的汉子都有点吃不消了:由于很多镜头是从很低的位置拍摄,洞里的空间有限,又不能用支架,只有亲自扛在肩上,跪着拍摄。记者在矿洞里,看到他正在专心的戴上护膝。他说,7号进入矿洞,第一天60多斤的机器在身上整整压了一天,也跪了整整一天,腿都麻得站不起来,腰都伸不直。他开玩笑的说:“现在每天都得拜神仙了。”
虽然拍摄艰苦,但在这个团队每位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整个拍摄工作还是按照计划顺利进行的。Perry告诉记者,从接触这部电影到现在自己已经瘦了16斤,但为了拍好这部片子,没有任何假期、没有休息一天,自己也无怨无悔。
故事的构想是成功的
谈到电影本身,阎然说,故事的构想通过初步剪辑现在看来是成功的。每一个角色代表了一种时代的色彩。比如倪大红饰演的老井王是一个有40年煤矿人生、经过火红岁月洗礼的人,代表的是温情、阳光、希望;陈晓东饰演的小陕西,代表了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李保田之子李彧饰演的赵幸福代表一位普通矿工对生命的理解、对幸福的感悟等等。
其中一场戏让阎然导演记忆深刻。第89场戏,一场比较大的情感戏,决定救与不救。指挥长(刘交心饰)、副指挥长(师小红饰)、工程师(于小磊饰)、救援队长(唐康饰)等几个官员的出现,正在观望的站在山顶上的老百姓、正在等待命令的救援队,在这样的氛围中,要真正体现出政府以人为本,每个人的表情要十分的突出,要有交锋。这些人的出现表演上不仅仅有理由,有情感,还要有诗意。要体现指挥长说出“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真正含义,这就是我们常常念叨的与人为本,要让观众从这场戏中感受出来。
阎导说,头天讨论大家都认为心中有数,但第二天拍摄非常不满意,回来后开会开了两个多小时,第三天拍摄才过。
谈到对贵州的情感,阎然说,这是他人生中不能忘却、无法抹掉的一页,他特别珍惜。作为导演界的新人,如果没有贵州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没有欧阳黔森的信任,就不会有他执导的第一部电影《云下的日子》,更不会有现在的第二部电影《决不言弃》。贵州是他精神梦想的起点,也是他扬起风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