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库|教育|房产|旅游|公告|汽车|财经|健康
你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州直

激情跨越后发赶超 数说黔西南州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

激情跨越 后发赶超
—— 数说黔西南州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

  靓丽一新的桔山新区

  马岒河峡谷大桥

  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新市民的幸福生活

  晴隆县苏家屯风电场

  核 心 提 示

  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州历届州委、州政府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奋力打造民族特色山地经济创新示范区为目标,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砥砺前行、锐意进取,开创了全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发展新局面,谱写了民族地区赶超跨越发展新篇章。


40年来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这40年,是我州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持续攀升的40年,是经济实力由弱变强的40年。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全州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9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067.7亿元,增长了360倍,年均增长12.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稳步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5元增加到2017年的37900元,增长了260倍,超过小康标准(31400元),年均增长12.2%。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0.1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14.38亿元,增长了480倍,年均增长22.9%。投资力度越来越大。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0.1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981.8亿元,增长了6100倍,年均增长24.4%。位次逐年提升。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全省末位上升为第7位,公共财政收入由建州时的全省末位上升到第6位,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由建州时的末位上升到第6位。


40年来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这40年,是我州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40年,也是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的40年。三次产业不断调优。我州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198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6.7:10.8:22.5。随着工业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6:38.8:45.2。与1981年相比,201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50.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28、22.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以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结构逐步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冶金、能源、化工等传统工业在改造中实现结构不断调整升级。2017年,建成安龙大秦光伏等一批新能源发电项目,全州电力总装机达928.8万千瓦,地方电网覆盖兴兴安贞义主要工业园区;兴义清水河煤电冶一体化循环经济、兴仁登高煤电铝、安龙金源铁合金(一期)、义龙振华新材料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与此同时,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高技术工业从无到有。2017年,大数据关联产业收入完成2.99亿元。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基本实现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2017年,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同比增长29.2%,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5%,比2016年增长1.47%。


40年来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这40年,是我州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不断缓解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的40年,也是逐步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的40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发展。2017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17423公里,是1978年3291公里的5.3倍,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县县通高速,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为一体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田水利灌溉、城乡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工程性用水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水库总库容达6.29亿立方米,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0.95亩。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州市共建”兴义市成效明显,创造和刷新了“兴义速度”,兴义市城市建设提速10年。各县城路网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展现了县城的新形象,城镇化率达43%,比1978年的7.2%提高了35.8个百分点。能源设施不断加强。能源设施从无到有。2017年,中电普安电厂(一期)、册亨大顶柱风电项目加快建设,建成光伏电站8座,新增新能源装机43.5万千瓦,建成充电站7座,充电桩1100个。兴义、兴仁、普安天然气管道工程加快推进。信息保障不断增强,信息保障由弱变强。2017年,建成通信光缆6.3万公里,建制村通光纤率达100%;建成出口带宽10G的教育云大数据专线,全州1943所学校接通宽带。


40年来 生态文明建设明显突破

  这40年,是我州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扎实推进的40年,也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成效明显的40年。推进环境治理力度越来越大。建成兴义滴水、万峰新区、兴仁县城三期、普安青山等20座污水处理厂。兴义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省级评估并不断巩固提升。全州共创建省级生态乡镇4个、生态村12个,州级生态乡镇20个、生态村52个,创建绿色学校14所。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截污工程取得积极进展,“两江一河”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全面铺开,“十大污染源”和饮用水源“双源”整治顺利完成。青山蓄财、碧水纳财、蓝天添财、净土生财四大生态建设工程有效推进。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制度有效推进,410条河流湖库落实了河长制,万峰湖“四清行动”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反馈的25个问题已整改完成22个,96个环境信访投诉案件,按照办结标准已全部办结。生态建设成效越来越明显。实施“以树为纲·绿色小康”行动计划,完成营造林315.67万亩、治理石漠化518.4平方公里。2017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57%;湿地保护面积38.87万亩,保护率达68.89%。全州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7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水环境质量连续多年稳定保持100%达标,重点河流16个国控、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100%,16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稳定保持全省第一。


40年来 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

  这40年,是我州各项社会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40年,也是公共服务水平巩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的40年。教育事业成效显著。2017年,在校学生740629人,比1978年增加51万人;学校专任教师44500人,比1978年增加2.1万人;本科录取11752人,比1978年增加1.1万人。“两基”顺利通过“国检”,兴义一中、兴义八中升为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并跻身全国百强中学,黔西南民族师专成功升格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建立黔西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5.5%、94.5%;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建成州民族文化中心,在黔西南州成功拍摄的电视连续剧《黑山汉子》《布依人家》《雄关漫道》《绝地逢生》《二十四道拐》和电影《幸存日》《云下的日子》在全国热播后引起强烈反响,其中《雄关漫道》《绝地逢生》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公共卫生事业全面发展。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州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全州卫生机构床位数、千人拥有执业医生数分别达到3.9张、1.4人。科技、体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社会治理更加扎实。“三维一体”新机制和“1+N”大数据警务模式覆盖城乡,“打黑除恶”、严打整治等专项行动成效明显,“平安黔西南”建设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不断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和谐四区”(矿区、工区、库区、社区)建设尤其是“和谐矿区”建设取得实效,成为全省先进典型。


40年来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这40年,是我州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40年,也是人民生活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全面迈进的40年。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05元,是1981年492元的56倍,年均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8557元,是1981年119元的71倍,年均增长12.2%。城乡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注: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显著下降,城镇恩格尔系数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81年的58.1%、70.4%下降到2017年的40.2%、51.5%,分别下降18个百分点、18.9个百分点。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2017年实现8.01万贫困人口脱贫,154个贫困村出列,4个贫困乡(镇)退出,兴仁整县减贫摘帽,全州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74.8万人减少到现在的23.22万人。


40年来 改革开放水平明显提升

  这40年,是我州改革纵深推进、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合作愈发密切的40年,也是发展动能持续释放的40年。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全州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财税体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国有企业、文化和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取得新进展。制度“废、改、立”工作得到了习近平同志的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打破区域界限,设立义龙新区和兴义万峰林现代服务业开发区等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最大限度将州级审批事项下放到县市区,建立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黔西南州滇黔桂煤炭交易中心、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州金融办和6个开发投资集团公司;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公车改革、养老医疗社会三保险改革基本完成,土地、矿产资源收购储备制度基本建立;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石漠化治理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形成了“四大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协调发展;推进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对主要河流联合防污实行“河长制”,设立环保法庭;推行工商注册资本认缴制。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统筹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州市场主体总量达169871户,两年半累计新增市场主体21236户。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州、县两级行政许可事项,承接省级下放审批事项15项,州级下放基层41项,确认州级现有行政许可项目184项,县级现有行政许可项目295项;取消州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32项,审批流程实现“网上申报、集中受理、统一甄别、一次告之、并联办理、限时办结、实时查询”,审批时限压缩为原来的一半。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实现权力事项和随机抽查全覆盖,州县两级250个行政执法部门累计开展抽查3379次,随机抽查监管对象34067户,公开抽查结果24020条。优化政务服务中心的运行机制,采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模式,推进“集成套餐服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有序推进。实施兴仁、安龙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安龙县“三变”工作省级试点、晴隆县和册亨县“三变”工作州级试点工作,栖凤街道、洒雨镇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开展城市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先后成功举办四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和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成立州招商引资中心,兴义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挂牌运行,大大提升了对外开放活跃度。外向型经济发展不断取得突破,2017年全州进出口总额达到583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0060万美元,引进了大唐、中电国际、维维集团等一批国内500强、民营500强企业到我州投资,2017年引进省外资金达到838.91亿元。消费市场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份、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92亿元,是1978年的121倍。创新黔西南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州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从无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率和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显著。2017年,全州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0.7万人,同比增长17%;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0.7%,同比增长0.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5%,同比增长7.5%。


40年来 法治法规建设明显推进

  这40年,是我州民族自治法规建设推进、民族团结和睦显著的40年,也是不断创新法治工作的40年。民族自治法规建设明显推进。先后制定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教育条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使全州民族内部事务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2006年3月26日,州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修改通过了1988年颁布实施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并经贵州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于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有力助推了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法治黔西南建设取得新进展。出台《黔西南州法治政府建设五年实施方案》,明确了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工作任务及推进措施。编制《黔西南州乡镇人民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标准模版)》,确认乡镇政府共有行政权力86项,对应行政责任417项。修订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出台《州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暂行办法》,规范了决策流程,强化了决策法定程序的刚性约束。出台《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制定州政府规章程序的暂行规定》。制定出台《黔西南州关于建立健全“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平安黔西南”建设,创新“三维一体”新机制,推行“1+N”大数据警务模式。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尤立宪

了解黔西南更多资讯,尽在亮点黔西南网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阅读。
亮点黔西南欢迎投稿,投稿邮箱:ldqxnw@163.com
 网友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姓名: (文明上网,从理性发言)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

亮点黔西南 版权所有 Ldqx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59-3224873 网站地图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