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州直

青山蕴金 绿水含银—— “两山”理念的黔西南实践

2025年08月15日 08:45:17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韦欢

  夏日炎炎,国家5A级景区兴义万峰林凭借“喀斯特峰林+田园”的独特风光与宜人气候,成为八方游客避暑游玩的清凉胜地。暑假期间,景区内游人如织,游客们尽享田园“峰”光带来的无限魅力。记者 黄莹 摄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黔西南州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将绿色发展深深烙印在山水之间,谱写了一曲曲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动人乐章。

  普安,这片被茶香萦绕的土地,因“白叶一号”的到来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盛夏时节,群山叠翠,生机盎然。行走在该县地瓜镇屯上村乌龙山大水塘茶苗种植基地,一垄垄泛着青翠嫩芽的“白叶一号”茶苗依山连片,长势喜人,层层叠叠的茶园与群众忙碌的身影,勾勒成一幅幅美丽的劳作画卷。

  “我们在基地主要负责茶苗管护,除了2000多元的基本工资外,每天务工还有110元收入,一个月能拿四五千元。”屯上村核桃寨组的张梅,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笑言。

  自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捐赠的2000亩茶苗落户以来,地瓜镇屯上村的“白叶一号”感恩茶园便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白叶一号’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打实的收益,更擦亮了普安茶品牌,让它走向了全国。”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主任谷忠祥介绍,乌龙山大水塘茶苗种植基地作为感恩奋进展示区、互帮互助实践区和先富带后富样板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彰显“两山”理念的深厚底蕴与强大生命力。

  农户吃上“茶叶饭”、端稳“增收碗”,正是黔西南州依托特色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生动注脚。

  而这样的发展密码,在黔西南州还有着更多元的演绎。

  近年来,黔西南州紧紧围绕“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坚持做好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生态答卷:

  ——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3.19%,林地总面积1593万亩,森林总蓄积量为5092万立方米,湿地总面积45.68万亩,林业总产值逐年快速上升。

  ——全州8县(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均99%以上。州内地表水8条主要河流、3个重要湖库共16个国控、省控考核断面优良比例为100%,15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为100%。

  一串串数字,是黔西南践行“两山”理念、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力佐证。

  “第一次到万峰林,就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了。绵延百里的峰林层层叠叠,玉带般的河流蜿蜒其间,不愧是大自然雕琢的绝美画卷。”来自江苏南京的游客陈先生由衷赞叹。

  万峰林作为黔西南旅游的金字招牌,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正以独特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在万峰林景区周边,特色民宿、农家乐星罗棋布,村民们依托文体旅融合发展的东风,在自家门口圆了就业创业梦。

  “以前靠种植为生,收入微薄。现在开了民宿,旺季的时候房间供不应求,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万峰林街道下纳灰村村民罗益平笑容里满是幸福。

  2019年11月,万峰林街道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份荣誉背后,是当地群众对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辩证关系的生动实践。

  从万峰林的峰丛间走出,万峰湖的碧波荡漾着另一番景象。

  7月22日,大暑悄至。记者乘舟穿行于万峰湖,只见碧波映翠、鱼翔浅底、水鸟翩跹,鸣声清脆入画。岸边,百姓的笑容映着水光格外明媚。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伴着徐徐湖风,在高原湖畔静静铺展。

  但谁曾想到,以前的万峰湖完全不是今天这般模样。

  时间回溯至2017年。万峰湖湖面被3.2万个养殖网箱占据,127家水上餐厅向湖中直排污水、倾倒垃圾,让这颗“高原明珠”蒙上了沉重的生态阴影。

  “那时候,湖里全是网箱,开着渔船在其间穿梭,困难重重。更糟糕的是,水质每况愈下,养出来的鱼根本卖不上好价钱,还常常亏本!”兴义市南盘江镇坝艾村村民罗绍光对当年场景仍历历在目。

  生态治理,贵在协同。黔西南州主动打破行政壁垒,联合云南省曲靖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共同编制《万峰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方案》,并经三省(区)人民政府批复实施。通过建立跨省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执法机制,实现数据共享、污染共治、风险共防。此外,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为生态修复工程注入“源头活水”。

  2017年7月,黔西南州通过开展河湖库“四清”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清理南盘江、北盘江和红水河水域内网箱及浮动设施,拆除144.7万口664万平方米养殖网箱,从根本上解决了影响水质的关键问题,江河湖库水质持续好转,水生态水环境全面改善。

  2023年,万峰湖(贵州段)荣获“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称号,成为展示贵州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如今的万峰湖,湖面碧波荡漾,岸边绿树成荫,候鸟翔集、鱼跃人欢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这不仅是黔西南州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更以其“生态修复—民生改善—协同治理”的实践路径,为同类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成为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鲜活缩影。

  立秋时节,位于兴仁市屯脚镇的鲤鱼坝景区,山清水秀、清爽宜人。沿着稻田边曲折的步道漫步,时常能看到白鹭、灰鹳等水鸟在小溪与稻田间翩跹起落、悠闲游弋。

  “前阵子天刚亮,我去田间看秧苗,稻田边的白鹭一群群的,还有好几只灰鹳在水田里啄食嬉戏。现在生态好了,这些鸟儿一年比一年多,鲤鱼坝真是成了它们的安乐窝。”说起这些年鸟儿与坝子的缘分,鲤鱼村村民杨国元一下子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山环水绕的鲤鱼村,这生态环境真是没得挑。”在鲤鱼村大鲵养殖基地,资深摄影师邢贵龙对着镜头里掠过水面的白鹭,忍不住连声赞叹:“你看这水清得能看见鱼,岸边草木葱茏,鸟儿自然愿意来,这里早就成了它们自由栖息的乐园!”

  2022年2月,鲤鱼村被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命名为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是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实现蝶变的真实写照,更是兴仁人民深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再将视线从鲤鱼村延伸至贞丰县北盘江流域低热河谷地带,以火龙果、芒果、百香果为代表的“三果”特色产业正书写着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精彩篇章,成为“青山蕴金、绿水含银”的又一鲜活例证。

  “以往山坡上都是种甘蔗、玉米,自从公司投身水果产业开发后,产业路修通了,果树种起来了,山坡绿了,生态环境大变样。如今,我们村民不光能拿到土地租金,还能在公司务工挣钱,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了。”鲁容乡芒果种植户韦仕喜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共同心声。

  “目前鲁容乡的百香果种了2000多亩,芒果发展到23000亩规模。”该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云话语里满是欣慰,“过去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严重、生态脆弱的老样子,如今已大大改观。漫山的果树郁郁葱葱,犹如一块绿绸铺展在山间。生态好了,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稳定活计,既能照看家里老小,又能稳稳增收,日子过得踏实有盼头!”

  锚定“两山”转化核心目标,贞丰县以生态产业为抓手,探索“生态+产业+旅游”深度融合路径。如今,北盘江流域的鲁容片区实现了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同统一,绿色底色更亮,钱袋子更鼓,走出了一条护绿与致富并行、生态与发展共赢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同样,在生态与产业融合的探索中,册亨县的油茶与菌药套种的“林下经济”,正日趋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引擎”。

  走进册亨县弼佑镇万亩油茶示范基地,举目皆绿:油茶树舒展枝叶,在山坡上连成一片浓绿的海洋,枝头缀着饱满的油茶果;林下空隙里,黄精、天门冬等药材长势正旺。

  “现在我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不仅能照顾家里,收入也比以前多了不少。”村民覃国兴正在自家油茶林下除草、管护,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这种立体种植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油茶树为中药材遮荫,有利于中药材生长;中药材抑制杂草、减少病虫害、改良土壤,反哺油茶树。这种护绿与致富并行、生态与发展共赢的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新起点上,黔西南正以更坚定的步伐,守护好每一片绿、每一滴水,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金山银山”效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韦欢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青山蕴金 绿水含银—— “两山”理念的黔西南实践

黔西南日报 | 2025年08月15日 08:45:17 | 韦欢

  夏日炎炎,国家5A级景区兴义万峰林凭借“喀斯特峰林+田园”的独特风光与宜人气候,成为八方游客避暑游玩的清凉胜地。暑假期间,景区内游人如织,游客们尽享田园“峰”光带来的无限魅力。记者 黄莹 摄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黔西南州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将绿色发展深深烙印在山水之间,谱写了一曲曲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动人乐章。

  普安,这片被茶香萦绕的土地,因“白叶一号”的到来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盛夏时节,群山叠翠,生机盎然。行走在该县地瓜镇屯上村乌龙山大水塘茶苗种植基地,一垄垄泛着青翠嫩芽的“白叶一号”茶苗依山连片,长势喜人,层层叠叠的茶园与群众忙碌的身影,勾勒成一幅幅美丽的劳作画卷。

  “我们在基地主要负责茶苗管护,除了2000多元的基本工资外,每天务工还有110元收入,一个月能拿四五千元。”屯上村核桃寨组的张梅,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笑言。

  自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捐赠的2000亩茶苗落户以来,地瓜镇屯上村的“白叶一号”感恩茶园便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白叶一号’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打实的收益,更擦亮了普安茶品牌,让它走向了全国。”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主任谷忠祥介绍,乌龙山大水塘茶苗种植基地作为感恩奋进展示区、互帮互助实践区和先富带后富样板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彰显“两山”理念的深厚底蕴与强大生命力。

  农户吃上“茶叶饭”、端稳“增收碗”,正是黔西南州依托特色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生动注脚。

  而这样的发展密码,在黔西南州还有着更多元的演绎。

  近年来,黔西南州紧紧围绕“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坚持做好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生态答卷:

  ——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3.19%,林地总面积1593万亩,森林总蓄积量为5092万立方米,湿地总面积45.68万亩,林业总产值逐年快速上升。

  ——全州8县(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均99%以上。州内地表水8条主要河流、3个重要湖库共16个国控、省控考核断面优良比例为100%,15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为100%。

  一串串数字,是黔西南践行“两山”理念、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力佐证。

  “第一次到万峰林,就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了。绵延百里的峰林层层叠叠,玉带般的河流蜿蜒其间,不愧是大自然雕琢的绝美画卷。”来自江苏南京的游客陈先生由衷赞叹。

  万峰林作为黔西南旅游的金字招牌,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正以独特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在万峰林景区周边,特色民宿、农家乐星罗棋布,村民们依托文体旅融合发展的东风,在自家门口圆了就业创业梦。

  “以前靠种植为生,收入微薄。现在开了民宿,旺季的时候房间供不应求,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万峰林街道下纳灰村村民罗益平笑容里满是幸福。

  2019年11月,万峰林街道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份荣誉背后,是当地群众对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辩证关系的生动实践。

  从万峰林的峰丛间走出,万峰湖的碧波荡漾着另一番景象。

  7月22日,大暑悄至。记者乘舟穿行于万峰湖,只见碧波映翠、鱼翔浅底、水鸟翩跹,鸣声清脆入画。岸边,百姓的笑容映着水光格外明媚。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伴着徐徐湖风,在高原湖畔静静铺展。

  但谁曾想到,以前的万峰湖完全不是今天这般模样。

  时间回溯至2017年。万峰湖湖面被3.2万个养殖网箱占据,127家水上餐厅向湖中直排污水、倾倒垃圾,让这颗“高原明珠”蒙上了沉重的生态阴影。

  “那时候,湖里全是网箱,开着渔船在其间穿梭,困难重重。更糟糕的是,水质每况愈下,养出来的鱼根本卖不上好价钱,还常常亏本!”兴义市南盘江镇坝艾村村民罗绍光对当年场景仍历历在目。

  生态治理,贵在协同。黔西南州主动打破行政壁垒,联合云南省曲靖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共同编制《万峰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方案》,并经三省(区)人民政府批复实施。通过建立跨省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执法机制,实现数据共享、污染共治、风险共防。此外,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为生态修复工程注入“源头活水”。

  2017年7月,黔西南州通过开展河湖库“四清”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清理南盘江、北盘江和红水河水域内网箱及浮动设施,拆除144.7万口664万平方米养殖网箱,从根本上解决了影响水质的关键问题,江河湖库水质持续好转,水生态水环境全面改善。

  2023年,万峰湖(贵州段)荣获“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称号,成为展示贵州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如今的万峰湖,湖面碧波荡漾,岸边绿树成荫,候鸟翔集、鱼跃人欢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这不仅是黔西南州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更以其“生态修复—民生改善—协同治理”的实践路径,为同类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成为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鲜活缩影。

  立秋时节,位于兴仁市屯脚镇的鲤鱼坝景区,山清水秀、清爽宜人。沿着稻田边曲折的步道漫步,时常能看到白鹭、灰鹳等水鸟在小溪与稻田间翩跹起落、悠闲游弋。

  “前阵子天刚亮,我去田间看秧苗,稻田边的白鹭一群群的,还有好几只灰鹳在水田里啄食嬉戏。现在生态好了,这些鸟儿一年比一年多,鲤鱼坝真是成了它们的安乐窝。”说起这些年鸟儿与坝子的缘分,鲤鱼村村民杨国元一下子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山环水绕的鲤鱼村,这生态环境真是没得挑。”在鲤鱼村大鲵养殖基地,资深摄影师邢贵龙对着镜头里掠过水面的白鹭,忍不住连声赞叹:“你看这水清得能看见鱼,岸边草木葱茏,鸟儿自然愿意来,这里早就成了它们自由栖息的乐园!”

  2022年2月,鲤鱼村被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命名为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是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实现蝶变的真实写照,更是兴仁人民深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再将视线从鲤鱼村延伸至贞丰县北盘江流域低热河谷地带,以火龙果、芒果、百香果为代表的“三果”特色产业正书写着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精彩篇章,成为“青山蕴金、绿水含银”的又一鲜活例证。

  “以往山坡上都是种甘蔗、玉米,自从公司投身水果产业开发后,产业路修通了,果树种起来了,山坡绿了,生态环境大变样。如今,我们村民不光能拿到土地租金,还能在公司务工挣钱,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了。”鲁容乡芒果种植户韦仕喜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共同心声。

  “目前鲁容乡的百香果种了2000多亩,芒果发展到23000亩规模。”该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云话语里满是欣慰,“过去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严重、生态脆弱的老样子,如今已大大改观。漫山的果树郁郁葱葱,犹如一块绿绸铺展在山间。生态好了,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稳定活计,既能照看家里老小,又能稳稳增收,日子过得踏实有盼头!”

  锚定“两山”转化核心目标,贞丰县以生态产业为抓手,探索“生态+产业+旅游”深度融合路径。如今,北盘江流域的鲁容片区实现了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同统一,绿色底色更亮,钱袋子更鼓,走出了一条护绿与致富并行、生态与发展共赢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同样,在生态与产业融合的探索中,册亨县的油茶与菌药套种的“林下经济”,正日趋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引擎”。

  走进册亨县弼佑镇万亩油茶示范基地,举目皆绿:油茶树舒展枝叶,在山坡上连成一片浓绿的海洋,枝头缀着饱满的油茶果;林下空隙里,黄精、天门冬等药材长势正旺。

  “现在我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不仅能照顾家里,收入也比以前多了不少。”村民覃国兴正在自家油茶林下除草、管护,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这种立体种植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油茶树为中药材遮荫,有利于中药材生长;中药材抑制杂草、减少病虫害、改良土壤,反哺油茶树。这种护绿与致富并行、生态与发展共赢的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新起点上,黔西南正以更坚定的步伐,守护好每一片绿、每一滴水,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金山银山”效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韦欢

推荐阅读
廉洁黔西南  2025-07-17
亮点黔西南  2025-07-17
黔西南日报   2025-07-20
亮点黔西南  2025-07-21
黔西南日报   2025-07-21
亮点黔西南  2025-07-21
天下普安  2025-07-23
安龙县人民法院  2025-07-25
亮点黔西南  2025-07-24
亮点黔西南  2025-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