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着力打造民族特色村寨助力乡村振兴
生态为底 文化为魂 产业为脉
—— 黔西南州着力打造民族特色村寨助力乡村振兴
蜿蜒的青石路,潺潺流淌的河流,错落有致的吊脚楼,青瓦白墙的少数民族民居……在云贵高原的褶皱之间,黔西南州境内的少数民族村落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青山绿水之间,处处可见山花烂漫,青山绵延,绿意涌动。它们凭借着“生态为底、文化为魂、产业为脉”的发展理念,从曾经的贫困山村蜕变成为一批批风格各异的民族特色村寨,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民族村寨。这里苗族文化丰富多彩,苗族板凳舞、苗族飞歌、苗族刺绣等,都能在此探寻到踪迹;这里四周群山环绕,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中蜿蜒流过,穿过苗家山寨特有的牛角形寨门,便能见到错落有致的苗族特色民居。
“我们的苗族板凳舞不仅在全州、全省表演,还跳到了全国各地的舞台!刺绣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我们的‘饭碗’。”在自家的绣坊里,绣娘杨国青一边穿针引线一边说:“我绣的是平针绣和十字绣,所以一年只能完成一套。”苗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题材选择丰富且固定,鲤鱼村的苗族服饰更是充分运用了精巧的纺织、刺绣和蜡染技艺,成为一朵常开不败的民族文化之花。
“作为苗绣传承人,我有责任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也会动员其他村民跟我一起学习苗绣,共同发扬苗族刺绣和苗族服饰文化。”杨国青说。
鲤鱼村通过成立苗绣合作社,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围裙、手包等文创产品,全村不少绣娘凭借这门手艺谋生,通过“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让苗绣从“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
每年农历八月初八这天,鲤鱼村的苗族同胞们都会身着节日盛装,佩戴华丽首饰,欢聚一堂共度“八月八”苗族风情节,吹芦笙、跳板凳舞、打糍粑,与各族群众共舞,互相祈愿来年五谷丰登、万事顺意,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共同演绎“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图景。
如今,鲤鱼村先后荣获全国特色民族村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国家级、省级荣誉,成为贵州民族村寨高质量发展的典型。
近年来,黔西南州坚持特色文化为主导,以民族风情小镇为中心,辐射带动若干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基本文化要素有机组合,通过不同类型建筑、不同地域特征的建设模式,初步建成了一批生态观光型、采摘体验型、休闲农庄型、农家特色餐饮型、民俗体验型等风格各异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
经过多方聚力,涌现了兴义市乌沙镇普梯村、万峰林街道纳灰村,安龙县万峰湖镇坝盘村,册亨县冗渡镇大寨村,望谟县桑郎镇桑郎村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它们不仅保留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还在旅游和生态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发展。
2021至2023年,全州共投入资金11698.05万元,重点打造23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2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特色村寨),民族特色村寨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道路硬化率、农村客运班车、饮用水安全率、广播电视入户率均达到了95%,民族特色村寨的农村商业、社区服务和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基本建立。
走进兴义市顶效街道楼纳村,只见青瓦白墙的布依族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梯田随四季变换色彩,潺潺溪流穿村而过,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
楼纳村是一个典型的布依族村寨,有着“布依族高台舞狮”“交手唢呐”“联手二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三月三”“开秧节”“六月六”等布依族传统节日。
“文化广场真热闹,唱歌跳舞心欢畅。党的关怀暖如阳,幸福生活万年长。”每当农闲时节,在楼纳村军民同心民族文化广场,村民们总会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悠闲地唱着山歌、拉着二胡、跳着舞,赞美着党委政府的好政策,歌唱着楼纳村如今的变化和村民的幸福生活。
楼纳村充分发挥布依族文化优势,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原则,深挖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建成布依族文化博物馆,收藏传统服饰、农具、乐器等展品;组建“八音坐唱”艺术团,定期在村寨广场演出,并赴全国各地巡演,让布依族文化走出大山。
“我们建成了村史馆、文化广场等少数民族文化活动设施,还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将舞狮、唢呐等排成节目展演,通过文艺活动等形式展示和传承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楼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再安介绍。
此外,楼纳村每年举办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等节庆活动,通过山歌对唱、篝火晚会、传统婚俗展示等形式,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布依族文化。
2014年9月,楼纳村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在发展过程中,黔西南州统筹抓好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全面保护民族特色村寨历史要素,对传统民居实施“修旧如旧”维护,抓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持续推动文化进校园,通过举办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助推了民族特色村寨向景区化发展。
截至目前,全州共有28个国家级民族特色村寨,117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占全省总数的8.81%;在获批的国家级、省级民族特色村寨中,共有6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杨恒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