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库|教育|房产|旅游|公告|汽车|财经|健康
你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州直

黔西南州公安局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侧记

  平安之花遍地开,多元治理结硕果。近年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公安局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力军作用,着力创新构建现代警务模式,不断规范完善公安执法办案体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通过多元治理新方法、新手段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黔西南”做出了突出贡献。

【1】

扶贫服务新市民,警务创新有实效

  到2018年12月,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已有18.2209万人搬迁安置,完成了“十三五”搬迁计划的53.89%。为确保搬迁进城的“新市民”能够更好地享受到城市配套公共服务,黔西南州公安局围绕破解新市民居住区的便民服务和治安管理难题创新了户籍制度和警务服务模式。

  公安机关在承担易地扶贫搬迁的新市民居住区建立多功能警务室,各县(市、区)公安局(分局)统一在新市民居住区构建智能安防体系,即建立一个风险感知平台,在居住区出入口、周界防线、公共区域、单元楼设置风险感知探测设备,实现有效识别认证、入侵报警、联动控制、管理监控和实有人口管理、风险预警、服务民生、布控、信息采集等功能,构建完善了新市民居住区“泛感知”技术防控网。目前,晴隆沙子“美食小镇”、兴仁“在水一方”等3个新市民居住区实现3个月“零发案”,包括普安“纳茶社区”在内的7个新市民小区的盗窃案发案率由搬迁前期月均30余起下降到月均5起。

  与此同步,州公安局创新推行“新市民居住证”管理办法,保障搬迁群众在证件有效期内依法享有与市民同等权益,目前已办理129534张《新市民居住证》,其中兴义市南兴社区办理高达21699张,实现了搬迁群众从原住地到新社区之间的户籍平稳过度。同时,在新市民居住区多功能警务室集中受理户籍、交通、治安等日常业务办理,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围绕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在新市民居住区警务室设立综合调解室,以当事人为中心,办、民、警、司“1+4”五方联调,通过“警诉联调、警律联调、司法确认”等机制,形成“一方问题多方支援、一处矛盾多部联动、一处纠纷多处发力”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社区民警在这个机制下调处矛盾纠纷137起、化解114起,接受群众法律咨询等服务2583次,打造了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样板”。

【2】

“智网”联结百姓心,安全防范有保障

  黔西南州公安局紧抓大数据发展机遇,以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突破口,率先发展大数据风险感知警务,广布“风险探测器”,采取架设智能卡口、配备警用终端等措施,创建了信息先知、精准预测、及时预警、有效预防的平安风险防控体系。

  州公安局建立以视频监控、智能卡口等为要素的“天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 “地网”,融合热力感应、电子围栏等技术的“隐网”,通过“三网”应用,实现对辖区风险隐患的“先知三预”。例如,公安机关围绕群众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给特定对象安装传感器,达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服务的“地网”安防系统,实现对特定对象的全方位数字化掌控。目前,这一系统突出应用在摩托车、电动车和留守儿童、老人及大牲畜等特定对象身上,对防盗、防走失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地网”功能应用于留守儿童身上为例,全州投入400余万元为留守儿童免费配发“安全手环”。儿童父母通过安装手机APP,预设儿童活动范围,一旦佩戴手环的儿童活动超出“红线”,其父母的手机即出现报警。儿童父母还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查看孩子位置和活动轨迹,同时农村、社区警务室也能查看到相关轨迹。目前,全州已实现了近9万名留守儿童的“安全手环”全覆盖。与“安全手环”功能相同的传感器也可安装在大牲畜和摩托车、电动车上,实现对被安装对象的定位、跟踪。该技术已经在全州铺开,仅兴义市就在3.85万头牲畜身上安装了该传感器。

  黔西南州公安机关还将这套基于大数据智能运用的风险防控体系投入城市治安管理,民警“足不出户”就能在的电子显示屏上看到街道、社区全貌和住户相关信息,能更加直观、方便地实现“以房管人、安全监控”,大大提升了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效能。

【3】

黑恶必除动真格,除恶务尽有实招

  按照中央、省委、州委关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决策部署,州公安局专门成立有组织犯罪侦察支队,各县(市、区)公安机关专门组建了扫黑除恶专业队伍,对把持侵害基层政权、徇私抱团阻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阻碍脱贫攻坚“四场硬仗”建设进程、破坏生态环境、聚众“黄赌毒”、涉嫌经济领域犯罪、引诱胁迫未成年人犯罪等20类黑恶势力实施精准打击。

  2018年3月到6月,全州公安机关开展为期3个月的扫黑除恶 “雷霆行动”,特别是组织开展的一、二号攻势,效果十分明显。两次攻势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356人,排查清理场所19181处,抓获网上在逃人员41人(含涉黑、涉恶在逃人员12人),打掉了3人以上各类犯罪团伙26个。为巩固和扩大全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雷霆行动”战果,持续推动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全面掀起党委领导下的扫黑除恶人民战争一波又一波高潮,有力打击和震慑黑恶势力犯罪,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年7月19日,全州公安机再次启动为期6个月的扫黑除恶“夏秋风暴”。

  在面向社会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同时,黔西南州率先推行惩治黑恶势力“保护伞”与抓捕黑恶犯罪嫌疑人同步工作,全面强化公安机关侦查与纪委监委调查联动,实行专人专班工作组,坚持“稳、准、快”原则,全面扫除“官匪”勾结“毒瘤”。最近半年来,全州共打掉黑恶势力“保护伞”“关系网”11人,移交监委办理线索7条。

  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扫黑除恶的战果,黔西南州公安机关还不断加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及时向社会公众宣传报道中央和省委、州委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向社会公布全州统一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举报电话(0859—12388)和举报网站,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性、主动性,菅造了全社会积极参与扫黑除恶的良好舆论氛围。

【4】

生态治理不缺席,造福子孙有担当

  近20年来,随着万峰湖(位于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南盘江流域黔西南境内,水域面积位列全国五大淡水湖)养殖业、钓鱼业、旅游业的无序发展,网箱养鱼、钓鱼棚、水上餐厅、水上超市等水上浮动设施泛滥,导致湖面污染源增多,生态急剧恶化,“居于湖不饮其水、渔于湖不食其鱼”已成普遍现象。加强万峰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势在必行,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017年6月,万峰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保卫战全面打响,公安机关率先行动,冲锋在前。按照州委、州政府统一部署,7月25日,州公安局按照“清网”“绿水”“共享”理念和“守住绿色”依法整治的两条底线要求,首次组织警力对万峰湖进行巡察,开展养殖网箱取缔工作。

  为了给治理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执法安全保障,州公安局于8月28号启动“大生态警务”,正式成立生态环境保护支队、兴义市公安局生态坏境保护大队、万峰湖水上治安派出所及水上游动警务室,实施“大生态警务161”模式及构建一个自上而下覆盖全州的生态警务保障体系,开展“绿水、护林、净土、制气、食全、药安”六项非法治理警务行动,自上而下建立了一套州、县(市、新区)、乡镇纵横连贯的生态警务社会联动机制。

  州公安局、兴义市公安局、安龙县公安局还每周组织警力开展湖面巡查,坚持诉求合理的解决到位,诉求不合理的教育训诫到位、有特殊困难的帮助到位、有违法乱纪的坚决处理到位的“三到位”预处理机制,依法推进取缔湖面网箱及浮动设施,严厉打击非法侵占主支航道的非法养殖经营等行为,逐步建立起以公安为主导,统一指挥、协同联动、扁平高效的治污引导体系和整治格局。

  在万峰湖生态环境治理特别是“清网行动”中,州公安局还有针对性的提出“动态清底数、精准定进度、联动堵源头、突出抓重点、积极帮卖鱼、共商快转产、严快惩‘刺头’、同心求联动、落实专班推、全程强宣传”十项举措,针对网箱拆除过程中部分群众依然存有侥幸心理,持观望心理和抵触情绪的“钉子户”滋事问题,州公安局采取多部门联合执法、调查训诫、促其自愿、强拆保底,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清网行动”得以顺利推进。据统计,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整治行动中,全州公安机关抓获涉及湖区违法犯罪人员64名,敦促12名外逃嫌疑人投案,训诫200多人次,如期完成1367户网箱养殖户、467万平方米养殖网箱、1477张台网、1037张地笼网、176张南河网全部拆除任务,影响水质水体的关键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万峰湖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是生态发展的胜利。”到万峰湖巡查时,黔西南州政府副州长、州公安局局长、万峰湖“清网行动”指挥长李淞表示,公安机关将继续加强水域生态整治,推进全面实现绿水共享,让沿湖群众早日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共享生态红利。

  人民公安为人民。在推进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黔西南州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始终将护航人民安居乐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过去、现在、将来,永远在路上。
 

  (朱玉敏)

责编:张峻 卢生龙

了解黔西南更多资讯,尽在亮点黔西南网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阅读。
亮点黔西南欢迎投稿,投稿邮箱:ldqxnw@163.com
 网友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姓名: (文明上网,从理性发言)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

亮点黔西南 版权所有 Ldqx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59-3224873 网站地图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