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旅居黔西南的他们谈心中的康养胜地
3000+的负氧离子浓度,以及山水与人文交织的秘境 ——
听旅居黔西南的他们谈心中的康养胜地
在黔滇桂三省(区)交界的群峰之间,黔西南犹如一颗温润的明珠,以3000+的负氧离子浓度、山水与人文交织的秘境,成为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康养胜地。联合国老龄所授予的“世界康养示范城市”称号,恰是对这片土地最生动的注解——这里不仅有山水疗愈的自然之力,更有人文浸润的生活之美。
“在万峰林住了三个月,我的过敏性鼻炎没再犯过。”来自重庆的退休教师王阿姨坐在峰兮民宿的露台上,望着远处层叠的喀斯特峰丛感慨,“每天清晨沿着纳灰河散步,空气里混着稻谷的清香和草木的气息,呼吸着特别舒服,比任何药物都管用!”
这样的感受并非个例。在今年年初的暖冬早春游系列活动期间,广东游客张广洋镜头下的万峰林,正笼在一层薄如蝉翼的晨雾里:淡霭漫过叠嶂的峰丛,远处的山峦似水墨般晕染开,若隐若现间藏着几分朦胧诗意。他在微信里随手记下一句:“吸一口,肺里像洗过一样”,悄然引来满屏点赞。
“听着布依族八音坐唱吃花糯米饭,这才是真正的‘慢生活’。”来自武汉的游客刘女士在万峰林纳灰村非遗展演现场,被悠扬的牛角胡声所吸引。她特意带着孩子参加了“跟着非遗学手艺”体验课,亲手制作了布依族蜡染方巾。“老师说每道纹路都有寓意,这种文化传承,比课本生动多了。”
“明年要带父母来住半年。”来自哈尔滨的游客孙伟在离开前,特意在万峰林租下了一套民宿,“这里的冬天比海南舒服,夏天比云南凉爽,关键是当地人特别热情。”他晃了晃手机里和导游小姐姐的合影,眼里带着笑意:“小姐姐们讲解细致,让人觉得亲切、暖心。”
“10年前来兴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10年后再来万峰林,白天不懂夜的美,越夜越沉醉!”湖南游客王理的一句感慨,映照出康养胜地、人文兴义的破题之道:这里的山水从不是静止的风景,而是在时光里不断生长的生命体,总能在自然肌理与人文温度的交织中,为每个到来的人铺展开新的惊喜。
作为5A级景区的万峰林,早已不是单纯的风景陈列地,而是将自然灵韵与人文暖意织进日常肌理的生活场域。远道而来的游人,既能在喀斯特峰林铺展的壮阔里疗愈奔波的身心,也能在稻浪翻滚的田畴间、布依村寨的烟火气中,悄然寻回久违的归属感。就像无数游客别离时心底那句藏不住的眷恋:“来了,就真的不想走了!”
在安龙县新桥镇新建的康居驿站,来自重庆的医生周敏正准备签约。“考察了多个城市,最终选择这里,不仅因为生态好,更因为当地对康养产业的规划很系统。”她计划在该镇开设一家“中医理疗工作室”,“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像我一样,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
在兴义市纳具·和园康养小镇,森林康养步道与现代化设施和谐相融,传统民俗与中医理疗相得益彰。正在小镇休养的吕女士每天雷打不动沿着步道走两圈,“脚下是大小不一的鹅卵石铺就的路径,圆润光滑不硌脚,踩上去像在做足底按摩。两旁是几人合抱的老松树、香樟树,枝叶搭成绿伞把太阳遮得严实,走累了随时能在智能休憩亭里测个血压,接杯山泉水喝,这日子比疗养院舒心多了。”
“在悦栖里的这几天,是我旅行中最惬意的时光。”来自广州的游客陈先生说,“每天清晨在鸟鸣声中醒来,拉开窗帘,万峰林的壮丽景色便扑面而来。民宿的管家非常贴心,会提前询问我们的需求,推荐适合的游玩路线。游玩回到民宿,还能品尝到用新鲜食材制作的农家菜,那味道太地道了。晚上在无边泳池里畅游,看着夕阳慢慢落下,余晖洒在峰林上,仿佛一幅油画,真的太享受了!”
从田园诗意转向峡谷奇观,黔西南的自然馈赠同样令人惊叹。
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马岭河峡谷以“世界上最壮观最美丽的城市大峡谷”的美誉而闻名。它像一条被大地珍藏的碧色丝带,一头系着繁华城郭,一头扎进喀斯特峰丛的怀抱。这里,城与谷相依,喧嚣与静谧共生,每一步都是与大地肌理的贴身对话。
“第一次踏入马岭河峡谷,就像闯入了一个被大自然私藏的梦幻之境。”刚结束划桨体验的广西游客李海丽,脸颊还沾着瀑布溅起的水雾,眼里满是按捺不住的惊喜:“你们看,这峡谷里上百条瀑布从百米高空呼啸而下,气势多磅礴!水雾裹着崖壁上珍稀蕨类植物的清冽气息扑面而来,刚才划桨时手臂的酸胀感,瞬间就被这沁凉的空气冲散了。”
除了醉人的风光,这里的物产与文化也同样动人。
“在普安带的古树茶,送老父亲尝了,他直夸比保健品还养人。”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先生在茶源街道的茶文化体验馆里,低头认真记下茶艺师讲的冲泡要点。茶盒上,靛蓝色的布依族图案灵动鲜活,藏着独有的民族意趣。他望着那些纹样笑了笑:“山泉水滋养的茶,喝着有股清润回甘;连包装都透着这么多心思,送人体面又贴心。”
在贞丰三岔河景区,来自江苏的张建国夫妇正跟着布依族村民学打糍粑。“这里的水是弱碱性的,烧开后没有水垢;米是梯田里种的,蒸熟了有自然的甜香。”张建国举着刚打好的糍粑笑着说,“医生让我控制血糖,在这里吃着原生态的食物,不用刻意忌口,指标反而稳了!”
文化的浸润,更让这片土地有了深厚的底蕴。
在安龙县招堤景区荷花池畔的张之洞雕像前,来自云南昆明某企业的负责人沈先生伫立良久,目光落在雕像上,语气里满是感慨:“清代知府自掏腰包为学子添灯油,这份崇文重教的传统,实在太难得、太珍贵了。”他特意让随行的员工记录下“加油”典故,“回去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团队听,这才是真正的‘精神加油站’。”
这份文脉的流淌,在景区的日常景致中同样可感。
今年安龙文旅活动期间,招堤景区游人如织。有人撑着竹筏穿行在5000亩荷海间,指尖轻触荷叶上滚落的晨露,水珠坠进水里,漾开一圈圈涟漪;有人坐在岸边石凳上,看蜻蜓栖在粉白的花苞上,听蛙鸣与远处的鸟鸣交织成韵,在花叶婆娑中,静静触摸“加油之城、美美安龙”流淌的历史文脉。
正如一位游客在微信朋友圈所写:“这里的好,不在宣传册里,而在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微笑、每一次心动里。”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韦欢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