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今年来,兴义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万寿菊、食用菌、韭菜等特色产业,通过“村企联动”“科技创新”“订单农业”等举措,盘活土地资源,让村民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在白碗窑镇普哈村,山间田野的万寿菊竞相绽放,金黄的花海在微风中起伏,阵阵清香弥漫村落。田间地头,花农们在小心翼翼地采摘饱满的花朵,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我家第一次试种就种了五六亩,现在正是采收旺季,天天都下地摘花,摘完就直接拉去卖现钱,一亩能收入3500到4000元,预计今年能挣两万多元,明年还打算扩种到十亩以上!”普哈村花农杨朝香说。
白碗窑镇普哈村花农刘应富说:“我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年纪大了,就回来种植万寿菊。第一年种就迎来大丰收,我这五亩地预计能有两万元左右的收入。”

普哈村地处山区,独特的海拔、充足的光照与适宜的气候土壤,为万寿菊的生长提供了天然优势。过去,村里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经济效益低。为改变现状,村“两委”三次赴云南考察,最终对接引进万寿菊产业,今年共种植540多亩,覆盖126户农户。
“我们和合作社签了保底收购协议,按每公斤1.2元的价格统一收购,亩收入能达3500多元,给农户吃下‘定心丸’。”村党支部书记陶伦柱介绍,今年万寿菊总产量预计七八百吨,总产值近200万元,后续还计划打造综合性产业园,明后年自主种植面积力争超1500亩。

不仅万寿菊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兴义市的食用菌产业也凭借科技创新实现提质增效。在万屯食用菌种植基地,整齐排列的大棚内香菇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采摘成熟的香菇。

“这段时间香菇丰收,我们天天都来棚里采菌,在这里干活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万屯镇贡新村村民秦志惠说。
万屯食用菌种植基地技术总监毛留伟说:“公司从1月份开始生产菌棒,到7月上旬已完成夏菇菌棒70多万棒,目前正在采收的有30多万棒,日产量约3至5吨,产品供不应求。预计夏菇总产量可达70多万斤,产值约270万元至280万元。”

为打破“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基地持续发力科技创新:从外购菌种转为自主研发生产,与云南企业合作引进3个“智慧方舱”,6月起试运营。“智慧方舱能实现生产全程可控,不受气候环境影响,菇的品质提升30%到40%,产量预计增10%,实验成功后可实现全年全天候出菇。”毛留伟透露,基地还在研发牛排菇、牛肝菌等新品种,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

在乌沙镇牛膀子村,韭菜种植同样成为村民增收的“绿色引擎”。走进该村落红组韭菜种植基地,连片的韭菜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几十名工人在忙着采收韭菜。
“老板来发展韭菜产业,给我们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基本上天天有活干,工资按件计算,一天能挣200多元。”正在基地务工的群众边小秋说。
牛膀子村韭菜种植基地有200多亩,采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产出的韭菜品质上乘,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兴义: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图7)
兴义市旺硕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永琼介绍:“我们今年的韭菜是从6月份开始采收,这两天韭菜价格也还可以,一天采收两万斤左右,都是销售在兴义周边,总的收入预计达350万元。”
从金黄的万寿菊到鲜嫩的香菇,再到翠绿的韭菜,如今的兴义市,特色产业呈现“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更让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未来,兴义市将继续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持续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产业根基。
来源:兴义市融媒体中心作者:韦堂敏 陆全江
频道推荐
平台矩阵
会员登陆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