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州直

方言不通?黔西南警营自有“翻译官

2025年10月06日 15:15:52来源:黔西南公安 亮点黔西南 作者:张琪薰

 

  你以为警察说的都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

  NONONO!

  在黔西南的警营里

  还藏着一群自带语言Buff的“翻译官”

  他们能轻松拿捏好几门方言

  用一句句接地气的“家乡话”

  轻松破解“听不懂、说不清”的沟通难题

  今天,就带大伙儿瞧瞧

  蜀黍们的语言“开挂现场”
 

  布依语“上线”:一句乡音化矛盾

  “摩托车只能浪松补,迷能浪三补(布依语译:摩托车只能坐两人,不能坐三人)。”

  “闷你乃们懒了,密海哦嘞拜榜郎库伤(布依语译:天气热,不要让孩子去水边玩耍)。”

  在望谟县昂武镇的村寨里,常能听到这样接地气的布依语提醒,喊话的人是麻山派出所副所长王自刚,一位能用流利布依话跟群众“唠到一块儿”的社区民警。

  昂武镇少数民族占比达97.3%,其中布依族群众最多,这里的居民都习惯用布依语交流。“我是土生土长的布依族人,靠着家乡话,跟大伙儿熟得快。”王自刚笑着说。

  正因如此,无论走到哪,村民们都会热情地招呼他:“聂(年轻人),来家里坐会,喝杯茶再走。”

  今年夏天,王自刚像往常一样在村里走访,远远看见黄大娘走路一瘸一拐,脸上还带着愁容。他赶紧上前,用布依语轻声询问。

  了解到黄大娘的丈夫黄某怀疑她出轨,竟多次对其拳脚相向。王自刚连忙用布依语安抚:“奈奈闹,米激动,卜故弱第蒙处理(慢慢说,别激动,我们会帮你处理)。”待黄大娘情绪平复后,王自刚又把黄某喊来,组织双方开展“面对面”调解。

  调解时,他没有用生硬的普通话讲法条,而是用布依语把法律法规揉进家常话里,“日子要好好过,动手不仅伤感情,还要负法律责任。”一番沟通后,黄某不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当场向黄大娘道歉,并保证以后不再犯“浑”。

  手机坏了、邻里闹矛盾、孩子厌学……相通的语言,让村民对王自刚有着超乎寻常的信任,有难事、麻烦事总会第一时间想起他。王自刚也始终用行动回应这份信任,把为民服务的温暖送到了群众的心坎里。

  

苗语“救场”:本土话语解难题

  在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70%以上的村民都是苗族,不少老人一辈子习惯说本土苗语,听不懂也说不了普通话,办理业务时,常“犯怵”。

  为此,屯脚派出所特意将精通苗语的辅警杨昌田安排在警务室。作为从小在鲤鱼村长大的布依族人,杨昌田不仅听得懂苗语,更能流利地与群众交流。凭借这份语言优势,他总能把村民“听不懂、说不明”的难事,变成“舒心事”。

  8月28日下午,本该轮休的杨昌田手机突然响了:“杨哥,窗口有位苗族奶奶,一直说苗语,我们都听不懂……”电话那头社区民警的声音透着着急。

  挂断电话,杨昌田抓件外套就往警务室赶。一进门,便看见头发花白的老人正红着眼眶,双手不停地比划,嘴里急促地说着苗语。

  杨昌田凑近一听,很快便摸清了情况:龙奶奶的老伴去年因病去世,她来办理户口注销,可并不知道需要什么证件,户籍民警反复用汉话讲办事流程,她越听越懵,双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 wub,mux hnaib nongd dax hob bieeb dex mux bant dib xid sit(苗语译:奶奶,您来找我们办什么事)。”杨昌田快步走到龙奶奶身边,用苗语轻声问道。听到家乡话的瞬间,龙奶奶紧绷的肩膀瞬间放松下来。

  龙奶奶再次表达自己的诉求后,杨昌田用苗语一字一句解释道:“您得先回家找到户口本和您老伴的身份证,拿着这两样去屯脚卫生院,跟医生说开‘死亡注销证明’。开好后,再把证件和证明一起带过来,我给您办理。”

  龙奶奶彻底听明白后,连连用苗语说“多沉母”(谢谢),转身回家准备材料。

  原本僵持许久的办事难题,因杨昌田的地道苗语顺利解决,这门家乡话也成了苗族老人办事时最有效的“沟通工具”。

  

纸笔“传情”:一笔一划暖人心

  化解沟通难题的“神器”可不止会说方言这一种,有时候,一支笔、一张纸,也能成为打破隔阂的“桥梁”。就像普安县公安局盘水派出所民警张宜一样,他没用流利的话术,却用纸笔“无声”化解了一场家庭矛盾。

  那天,张宜像往常一样在普天社区走访,老远看见居民郑某在家

  门口急得直跺脚,双手不停比划,脸憋得通红。他快步上前,可郑某见了警察更加激动,嘴里发出含糊的声音,张宜压根听不明白。

  “张警官,他是听障人士,不能正常说话。”正纳闷时,旁边邻居提醒道。张宜心里一紧:没法听、没法说,这沟通的坎儿咋跨?听到邻居说郑某识字,他当即掏出随身带的笔记本和笔,写下:“别着急,你有什么事,写下来告诉我。”

  看到纸上的字,郑某的情绪稍稍平复,他一把抓过笔,飞快地在纸上写:“你去问问我妈!钱都被她用哪儿了?现在我老婆天天跟我闹!”字里行间满是焦急。

  张宜这才弄明白,郑某和妻子都是听障人士,家里的钱由母亲吴大娘保管。郑某儿子要上六年级,他想拿钱买些开学用品,吴大娘只说“都办妥了”,没讲清花销,妻子怀疑婆婆乱花钱,夫妻俩为此争吵。

  面对儿子的疑惑,吴大娘拿起笔,一条条列出报名费、书本费等明细。郑某夫妻俩一看,紧绷的眉头慢慢舒展开。张宜趁机在纸上写:“一家人没有解不开的误会,把话说开就好了,以后有事多跟老人沟通。”

  一个多小时、4页纸的笔墨交流,这场“无声”的家庭矛盾终于化解。临走时,郑某紧握张宜的手,写下“谢谢”二字。后来回访,邻居说郑某家再也没因管钱红过脸。

  (张琪薰)

  编辑:江林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方言不通?黔西南警营自有“翻译官

黔西南公安 亮点黔西南 | 2025年10月06日 15:15:52 | 张琪薰

 

  你以为警察说的都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

  NONONO!

  在黔西南的警营里

  还藏着一群自带语言Buff的“翻译官”

  他们能轻松拿捏好几门方言

  用一句句接地气的“家乡话”

  轻松破解“听不懂、说不清”的沟通难题

  今天,就带大伙儿瞧瞧

  蜀黍们的语言“开挂现场”
 

  布依语“上线”:一句乡音化矛盾

  “摩托车只能浪松补,迷能浪三补(布依语译:摩托车只能坐两人,不能坐三人)。”

  “闷你乃们懒了,密海哦嘞拜榜郎库伤(布依语译:天气热,不要让孩子去水边玩耍)。”

  在望谟县昂武镇的村寨里,常能听到这样接地气的布依语提醒,喊话的人是麻山派出所副所长王自刚,一位能用流利布依话跟群众“唠到一块儿”的社区民警。

  昂武镇少数民族占比达97.3%,其中布依族群众最多,这里的居民都习惯用布依语交流。“我是土生土长的布依族人,靠着家乡话,跟大伙儿熟得快。”王自刚笑着说。

  正因如此,无论走到哪,村民们都会热情地招呼他:“聂(年轻人),来家里坐会,喝杯茶再走。”

  今年夏天,王自刚像往常一样在村里走访,远远看见黄大娘走路一瘸一拐,脸上还带着愁容。他赶紧上前,用布依语轻声询问。

  了解到黄大娘的丈夫黄某怀疑她出轨,竟多次对其拳脚相向。王自刚连忙用布依语安抚:“奈奈闹,米激动,卜故弱第蒙处理(慢慢说,别激动,我们会帮你处理)。”待黄大娘情绪平复后,王自刚又把黄某喊来,组织双方开展“面对面”调解。

  调解时,他没有用生硬的普通话讲法条,而是用布依语把法律法规揉进家常话里,“日子要好好过,动手不仅伤感情,还要负法律责任。”一番沟通后,黄某不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当场向黄大娘道歉,并保证以后不再犯“浑”。

  手机坏了、邻里闹矛盾、孩子厌学……相通的语言,让村民对王自刚有着超乎寻常的信任,有难事、麻烦事总会第一时间想起他。王自刚也始终用行动回应这份信任,把为民服务的温暖送到了群众的心坎里。

  

苗语“救场”:本土话语解难题

  在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70%以上的村民都是苗族,不少老人一辈子习惯说本土苗语,听不懂也说不了普通话,办理业务时,常“犯怵”。

  为此,屯脚派出所特意将精通苗语的辅警杨昌田安排在警务室。作为从小在鲤鱼村长大的布依族人,杨昌田不仅听得懂苗语,更能流利地与群众交流。凭借这份语言优势,他总能把村民“听不懂、说不明”的难事,变成“舒心事”。

  8月28日下午,本该轮休的杨昌田手机突然响了:“杨哥,窗口有位苗族奶奶,一直说苗语,我们都听不懂……”电话那头社区民警的声音透着着急。

  挂断电话,杨昌田抓件外套就往警务室赶。一进门,便看见头发花白的老人正红着眼眶,双手不停地比划,嘴里急促地说着苗语。

  杨昌田凑近一听,很快便摸清了情况:龙奶奶的老伴去年因病去世,她来办理户口注销,可并不知道需要什么证件,户籍民警反复用汉话讲办事流程,她越听越懵,双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 wub,mux hnaib nongd dax hob bieeb dex mux bant dib xid sit(苗语译:奶奶,您来找我们办什么事)。”杨昌田快步走到龙奶奶身边,用苗语轻声问道。听到家乡话的瞬间,龙奶奶紧绷的肩膀瞬间放松下来。

  龙奶奶再次表达自己的诉求后,杨昌田用苗语一字一句解释道:“您得先回家找到户口本和您老伴的身份证,拿着这两样去屯脚卫生院,跟医生说开‘死亡注销证明’。开好后,再把证件和证明一起带过来,我给您办理。”

  龙奶奶彻底听明白后,连连用苗语说“多沉母”(谢谢),转身回家准备材料。

  原本僵持许久的办事难题,因杨昌田的地道苗语顺利解决,这门家乡话也成了苗族老人办事时最有效的“沟通工具”。

  

纸笔“传情”:一笔一划暖人心

  化解沟通难题的“神器”可不止会说方言这一种,有时候,一支笔、一张纸,也能成为打破隔阂的“桥梁”。就像普安县公安局盘水派出所民警张宜一样,他没用流利的话术,却用纸笔“无声”化解了一场家庭矛盾。

  那天,张宜像往常一样在普天社区走访,老远看见居民郑某在家

  门口急得直跺脚,双手不停比划,脸憋得通红。他快步上前,可郑某见了警察更加激动,嘴里发出含糊的声音,张宜压根听不明白。

  “张警官,他是听障人士,不能正常说话。”正纳闷时,旁边邻居提醒道。张宜心里一紧:没法听、没法说,这沟通的坎儿咋跨?听到邻居说郑某识字,他当即掏出随身带的笔记本和笔,写下:“别着急,你有什么事,写下来告诉我。”

  看到纸上的字,郑某的情绪稍稍平复,他一把抓过笔,飞快地在纸上写:“你去问问我妈!钱都被她用哪儿了?现在我老婆天天跟我闹!”字里行间满是焦急。

  张宜这才弄明白,郑某和妻子都是听障人士,家里的钱由母亲吴大娘保管。郑某儿子要上六年级,他想拿钱买些开学用品,吴大娘只说“都办妥了”,没讲清花销,妻子怀疑婆婆乱花钱,夫妻俩为此争吵。

  面对儿子的疑惑,吴大娘拿起笔,一条条列出报名费、书本费等明细。郑某夫妻俩一看,紧绷的眉头慢慢舒展开。张宜趁机在纸上写:“一家人没有解不开的误会,把话说开就好了,以后有事多跟老人沟通。”

  一个多小时、4页纸的笔墨交流,这场“无声”的家庭矛盾终于化解。临走时,郑某紧握张宜的手,写下“谢谢”二字。后来回访,邻居说郑某家再也没因管钱红过脸。

  (张琪薰)

  编辑:江林

推荐阅读
亮点黔西南  2025-09-08
亮点黔西南  2025-09-08
亮点黔西南  2025-09-10
亮点黔西南  2025-09-11
黔西南日报  2025-09-12
亮点黔西南  2025-09-12
黔西南日报  2025-09-13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2025-09-27
黔西南日报       2025-09-14
亮点黔西南  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