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库|教育|房产|旅游|公告|汽车|财经|健康
你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社会文化

黔西南书院述略 (作者:崔利军)

黔西南书院述略

黔西南州文物局     崔利军
 
 
摘 要
 
       书院,是封建科举制下特有的产物,形成于隋唐,止于清末,历时逾千年。黔西南地区由于其特定历史条件和特殊地理环境,书院产生较晚。从乾隆初年至于光绪末年的一百六十余年,黔西南地区兴办的十所书院对当地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在黔西南地方文化、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书院,由古代“精舍”、“精庐”、“学馆”发展演变而来。作为封建科举制度下特有的产物,“裁成文士,为国储材”①的书院,形成产生于隋唐“开科取士”制度确立之际,兴起于宋明,逮于清末,历时逾千年。书院办学以民办为主,教学方式灵活,秉承“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是封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仅次于官办学宫。由于特定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黔西南之书院出现较晚,约在清中叶以后。
 
       从乾隆至同治年间,黔西南地区先后兴起九峰书院、笔山书院、凤山书院、桅峰书院、莲城书院、珉球书院、册亨书院、盘水书院、培风书院、文峰书院等十所书院。其中:九峰、桅峰和文峰书院就在当时的兴义府治——安龙。
 
       九峰书院  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是黔西南第一所书院,在兴义府城北魁星山海潮寺前殿。因面临九峰,故名九峰书院。书院内供奉孔子像,两旁还列有曾参、颜回、子思、孟轲四贤像,号“四配”。以海潮寺租六十石作为书院掌教修缮资金、膏火经费,由兴义府知府捐俸。嘉庆二年(1797),兴义府发生王囊仙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书院毁于战火。
 
       桅峰书院  嘉庆二十一年(1816),由生员邢思镐、阎敏仁等人在府城东门内的昭忠祠倡办建立。不久,又“以其地狭小,改附东门外寺院之中”。②并按每两棉花售银取二厘五毫作捐银,为书院经费,称为“厘金”。道光十五年(1835),兴义府知府谷善禾并以十八先生祠增修之,更名为珠泉书院。二十九年(1849),知府张锳又将书院各房改为斋房,增建头门三间、屏门一座、讲堂三间,山长内室三间,厨房一间。同治元年(1862)的咸同农民战争期间,珠泉书院被毁。
 
       文峰书院  同治十三年(1874),兴义府知府陈廷栋就府城北门经历署旧址重建,讲堂、斋舍共计二十九楹。是时,书院学田有三:一曰“祭田”,供丁祭开支;二曰“学庄诸田”,以养学官;三曰“贽卷田”,补助穷学生。自道光以来,兴义府每年抽厘金银千两拨付书院,作山长修金、生童膏火和监院委员薪金,略有结余。光绪二十六年(1900),知府石廷栋迫于清廷兴办学堂的压力,在书院旁挂新建中学堂牌,“延请教授张圣钦主讲其中”③,仍袭书院旧制。
 
       光绪三十四年(1908),知府陈鸿年改中学堂为高等小学堂,书院遂在安龙废止。
 
       笔山书院  以笔架山得名,是黔西南影响最大的书院。初在兴义县(今兴义市)老城西南水井坡,面对笔架山,前临花水河(一称“湾塘河”),由乾隆时期的孝廉王赞武兄弟所建,后因年久失修荒废。嘉庆十八年(1813),邑人在知县杜友李倡导下,以所捐银和当年四百童生“小考”捐钱购吉安会馆旧址重建。此后,经张梦骥、徐鈜、张宗阳、胡霖澍等四任知县增拓修葺,书院发展为包括讲堂、左右斋房、头门、二门楼、鱼池在内,共计十五楹的建筑群,邑人称为“老书院”。同治元年(1862),老书院毁于张凌翔、马河图等人领导的咸同农民战争。
 
       战事结束后,邑绅刘官礼、林盛德、赵学坤诸人于光绪十六年(1900),在土城北之老官坟重建书院,人称“新书院”(遗址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内)。
 
       新书院背南朝北,三进各五楹、东西斋舍十楹、东西厢房六楹、左侧山长室三楹、西栏二楹。大门有湖广靖州(湖南靖州)人邹元吉所提对联:“平地起楼台,看万间鳞次,五月鸠工,喜多士情殷梓里;斯文无畛域,况榜掛天开,笔排山耸,愿诸生迹接蓬瀛”。中进为山长授课之所,门榜题“山斗堂”,亦有对联一副:“通经致用,修辞立诚”。书院中有鱼池一口,以石栏围之,其北为甬壁。
笔山书院属官绅合办之书院,除地方礼聘的山长外,还有学官遴选的斋长二人。书院经费来源于官民捐资和由官府划拨之“逆绝产”。书院教学初以八股诗赋为主,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后,囿于国事日蹙的现状,经雷廷珍、曾澍之、姚华、徐天叙等几任山长的不懈努力,重心转向经世致用之学,广置书报和经史子集书籍供学生涉猎,并将学习笔记纳入课堂考核,每月还举行讲演,不断培养学生“通经致用”的能力,学风为之一变。从此,兴义县人文蔚启,生源质量一时居全省之冠。乃至在民国时期,产生了王伯群、王文华、窦居仁、何应钦等一批影响当时全省、全国之人物。
 
       光绪三十年(1904)春,书院斋长窦全曾与劝学总董刘如周改书院为高等小学堂,并创设学务所,寻改为劝学所。三十一年(1905),书院经费概提为学费。
 
       笔山书院从创立到停办,历时近一百六十年。
 
       凤山书院  建于嘉庆十三年(1808),在普安厅(今盘县特区)署后的西门半山上,以山形得名。书院“前面笔峰,后枕奎阁”④, 有头门、二门、讲堂三楹。讲堂上有楼,供仓颉像;下植丹桂、紫薇树各一株。两旁翼室分斋房、山长内室和厨房,对面立一亭,亭上题有厅同知吴宗兰“绿绕青来”四字。书院后还有水井一口,号“升泉”,泉水清香、甘冽。厅教谕刘汉英曾以《奎阁飞霞》、《画楼赏雨》、《薇云夏幕》、《桂露秋香》、《笔岫凌云》、《斗亭留月》、《山房抱膝》、《井泉洗心》为题赋诗,成“书院八景”。
 
       凤山书院经费取于田租,有束修田租、膏火田租、乡试宾兴、文会试宾兴、武会试宾兴和书院考棚岁修田租七种。光绪三十三年(1907),厅同知段永濬设立高等小学堂,书院停办。
 
       莲城书院  始建于道光十六年(1836),在安南(今晴隆县)城内学宫旁,占地500平方米,依山建筑。肇始于李振堃,成于继任知县张士英,初建于明伦堂前,旋氾。二十一年(1841),知县娄镕与邑人集资捐银计六千余两“复书院于学宫之右”⑤。
 
       莲城书院大门置有石阶十二级,进大门至下天井,两侧有梧桐树,再经十五级石阶到平台,由过道进入内植花木的上天井。平台过道两侧为教授房,书房在上天井南北两厢,书院正堂居西,计房屋六栋十五间,均为瓦木穿斗、硬山歇顶建筑。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县白嘉澍重修书院并题字于正堂大梁上,墨迹犹存。
 
       书院经费取给于学田租和膏火谷。光绪三十二年(1906),书院改为莲城学堂,寻改两等小学堂。今存书院正堂三间,在莲城镇政府院内。
 
       珉球书院  在贞丰州(今贞丰县)城内,初建于道光十六年(1836),由时任贞丰州知州的袁敏升率当地绅民捐建。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咸同农民战争。同治十一年(1872),贞丰州城收复之次年,当地官绅即将贞丰城内回民清真寺改建为书院,名仍其旧。新改建书院为四合院式,有正堂、前堂及两厢,均系木构穿斗式硬山顶建筑。
 
       珉球书院掌教、修缮、膏火资金源自绅民所捐田租。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州徐德修为推行新政,在谭珍、钟振声、饶焕彩、胡刚协助下,将书院扩建为珉州两等学堂,设高、初两等;分甲、乙两班,增设西学课程。以孟广炯为堂长,谭珍为监学,尹尚斌、曾宪孔、姜瑞熊、饶存厚分任教务,学生八十五人,经费以学租变价开支。民国初,改为贞丰两级小学校。民国末年,被辟为民众教育馆。书院旧址在县文化馆。
 
       册亨书院  设于贞丰州册亨州同驻地(今册亨县者楼镇册阳村)东。道光二十二年(1842),兴义府知府张锳命州同陶淙发以册亨绅民捐修兴义府试院之余银二百两为资息建。光绪十三年(1887),州同沈福銮更名为文昌宫。光绪三十年(1904),州同褚德明行新政,改为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开设文学、读经、修身、算学、史地、格致、体操和图画课程,书院停办。
 
       盘水书院  在普安县文庙左侧(今普安一小)。道光二十三年(1843),当地举人孔广沛呈请兴义府知府张锳,以县邑绅民捐修兴义府试院所余白银三百两为资建成。书院经费由张锳拨付白银一千三百两购置学田,以田租给补。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县岳衡改书院为官立高等小学堂,提庙租、肉捐、斗息、学租、膏火等为常年经费,书院遂废。
 
       培风书院  建于道光三十年(1850),由贡生王俊伟、阎丕忠首创,初设于新城(今兴仁县)城东新平街南将军祠(今县级文保单位——东岳庙对面广场),咸同农民战争期间被毁。同治十三年(1874),士绅熊子渔、刘定中、霍宗敬、刘文渊等禀请贵州巡抚岑毓英以原回民义军领袖金万兆在城东新平街西所修客厅重建书院(今省级文保单位——元帅府内),仍用前名,民办公助。光绪八年(1882),改为官办。霍忠敬、陈光跃、邹国玺先后任掌教,每年有五十至六十名名生员入学。书院三楹两进,有东西两厢,共计十二间房屋。
 
       培风书院经费在建院之初,取给于城中棉花及公称捐税。同治十三年后(1874),改以没收归公的义军田产和绝产田租作“膏火束修之资”⑥。光绪三十年(1904),经兴义府知府李祖章提请督学朱福诜入奏,书院经费改作新建于昭忠祠的又新两等小学堂常年办学经费,书院亦改为县议会。
 
       从兴起到废止,黔西南之书院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朝,计一百六十余年风雨历程,推动了黔西南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在黔西南地方文化和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①②⑤ 张锳:《兴义府志•学校志•书院》卷十九(咸丰四年刻本)
       ③ 杨恩元:民国《贵州通志•学校志六》六八(上)(民国三十七年刻本)
       ④ 民国《贵州通志•学校志三》四二(下)
       ⑥ 冉晟:民国《兴仁县志•建置编上•沿革》卷一(民国23年,1965年油印本)
 
 
 
 
 
 
 
 
 
 
 
 
 
 
 
 
 
 
 
 
 
 
了解黔西南更多资讯,尽在亮点黔西南网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阅读。
亮点黔西南欢迎投稿,投稿邮箱:ldqxnw@163.com
 网友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姓名: (文明上网,从理性发言)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

亮点黔西南 版权所有 Ldqx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59-3224873 网站地图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