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社会文化

郑屯右里营盘的故事

2014年05月21日 16:57:28来源:中国黔西南 作者:王仕学

郑屯右里营盘的故事

王仕学

 

       从记事开始,我无数次遥望那座山,因为那座山上有座营盘,营盘的最高处有座碉堡。小时候看战斗片,有解放军炸毁敌人碉堡攻占某高地的镜头,那营盘,那碉堡,就神秘,就刺激,常常勾起我无数的遐想。山下的寨子称为营脚,一条溪水从北往南环绕村庄,溪边又有不少老柳,溪水轻轻,柳树摇曳,那是很富有诗意的,营脚离郑屯镇政府仅几百米。 

       老人们说,解放初期营盘上打过仗哩。先是国民党军队驻守,碉堡上飘着国民党旗帜,兴义和平解放,碉堡上换成红旗,后来土匪叛乱,兴义县城失守,碉堡上又插上国民党旗帜。最后解放军“剿匪”,攻回来,一支部队从顶效出发,经楼纳,绕到郑屯背后的海子头,截断土匪逃进坡岗箐的路。另一支走丫雀,经纸场,绕到龙井,截断土匪逃往鲁屯的路。中线沿大路正面进攻,炮声一响,守碉堡的土匪吓得从山上撤下来,换上老百姓的衣服逃窜。封锁进坡岗的那支部队由于向导带错路,土匪就顺利地逃进坡岗。这场战斗牺牲了三个解放军,埋在离营脚寨不远的地方,小地名叫堆子上,清明节公社小学的师生要到那里去扫墓。我们是民办村小,没有资格去。

       直到初中快毕业的时候我才有幸登上营盘,碉堡是片石砌成,有两层楼那么高,碉楼上有射击孔,内侧两米高的地方,架上木头,可以站在上面射击。碉楼外有几道战壕,再往外则是营墙,那自然也是一道战壕。山是座孤峰,南北走向,不高,不大,远看像一个帽子。山的西侧是绝壁,东侧营墙是巨大的块石砌成,有两道石拱门,石拱门外是陡坡,北面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营盘。那时候没有多少树木,草也不深,营盘内是耕地,远看营盘及碉堡的轮廓非常明显,尤其是夕阳西下的时候。

       后来调到文物部门工作,了解到这个营盘有几百年的历史,我再一次登上它。同行的老文物工作者带我到营盘的石拱门前,扒开厚厚的苔藓,右侧露出“右里正屯营盘”,左侧是“袁将军为  辛卯年”,拱门上是“中流砥柱”四个字。他们解释说,明朝鲁屯是“右千户所”所在地,清朝则称鲁屯为“右里”,可以推断营盘是清嘉庆初年黄草坝置兴义县之前修筑的,兴义置县时辖“三里”、“三营”,其中的“三里”就包含这“右里”。据咸丰年间张锳主编的《兴义府志》记载“右里屯寨凡二十有三”,列于首位的就是郑屯,难道“郑屯”当初叫“正屯”吗?这“正”是中心的意思吗?离置县最靠近的“辛卯年”是乾隆三十六年,即1771年,再往前是康熙五十年,即1711年,即使采用最晚的1771年,这座营盘也将近250年历史了。

       查阅民国《兴义县志》得知,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兴义、安龙爆发了红白旗战争,战争后期,下五屯刘氏家族的团练收复兴义县城后,郑屯东面的补磨(今古磨)、三家寨、龙广是双方争夺的焦点,要收复府城安义镇(今安龙县城)这些地方是必经之地,也是白旗军防卫府城的战略屏障,郑屯营盘屯兵是自然的。晚清著名书画家、兴义知府孙清彦的《补磨歌并序》写于甲子(1864年)冬十月十五日,曾言“十月初八日,余营郑屯山顶,是夜,诸贼寨同见火星如斗,飞落其上,其光烛天”。孙清彦所说的“余营郑屯山顶”,指的就是这座营盘,知府督战于此,表明它是当时清军及团练的指挥中心。

       2011年秋,我随省考古所的专家到右里营盘考察,他们在营盘内的红薯地里拨弄,居然发现许多绳纹陶片,他们说这说明两千年前就有古人类在营盘里生产生活。文物普查发现了郑屯营盘10公里范围内就有双山壁角洞古人类生活遗迹、坡岗瞿家湾古人类生活遗迹、鲁屯纳窝洞古人类生活遗迹点、龙广观音洞古人类遗址,说明郑屯一带水源丰富,河流纵横,为山间坝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理想场所。这座营盘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战乱,是郑屯历史文化的见证,有明确的修筑时间、修筑者,这在兴义的古营盘中是少有的。看来,我对这座无数次遥望的古营盘真是不得不刮目相看了。

       前几年,山顶的碉堡拆除了,修了一座现代化的移动通讯基站,高高的接收装置闪着银色的光芒。草木将营墙覆盖起来,那种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越来越淡了,大概由于职业习惯的缘故,我有一种失落感。假如碉堡还在,然后再将营盘加高修整出来,作为郑屯历史文化的一个象征,那多好!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郑屯右里营盘的故事

中国黔西南 | 2014年05月21日 16:57:28 | 王仕学

郑屯右里营盘的故事

王仕学

 

       从记事开始,我无数次遥望那座山,因为那座山上有座营盘,营盘的最高处有座碉堡。小时候看战斗片,有解放军炸毁敌人碉堡攻占某高地的镜头,那营盘,那碉堡,就神秘,就刺激,常常勾起我无数的遐想。山下的寨子称为营脚,一条溪水从北往南环绕村庄,溪边又有不少老柳,溪水轻轻,柳树摇曳,那是很富有诗意的,营脚离郑屯镇政府仅几百米。 

       老人们说,解放初期营盘上打过仗哩。先是国民党军队驻守,碉堡上飘着国民党旗帜,兴义和平解放,碉堡上换成红旗,后来土匪叛乱,兴义县城失守,碉堡上又插上国民党旗帜。最后解放军“剿匪”,攻回来,一支部队从顶效出发,经楼纳,绕到郑屯背后的海子头,截断土匪逃进坡岗箐的路。另一支走丫雀,经纸场,绕到龙井,截断土匪逃往鲁屯的路。中线沿大路正面进攻,炮声一响,守碉堡的土匪吓得从山上撤下来,换上老百姓的衣服逃窜。封锁进坡岗的那支部队由于向导带错路,土匪就顺利地逃进坡岗。这场战斗牺牲了三个解放军,埋在离营脚寨不远的地方,小地名叫堆子上,清明节公社小学的师生要到那里去扫墓。我们是民办村小,没有资格去。

       直到初中快毕业的时候我才有幸登上营盘,碉堡是片石砌成,有两层楼那么高,碉楼上有射击孔,内侧两米高的地方,架上木头,可以站在上面射击。碉楼外有几道战壕,再往外则是营墙,那自然也是一道战壕。山是座孤峰,南北走向,不高,不大,远看像一个帽子。山的西侧是绝壁,东侧营墙是巨大的块石砌成,有两道石拱门,石拱门外是陡坡,北面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营盘。那时候没有多少树木,草也不深,营盘内是耕地,远看营盘及碉堡的轮廓非常明显,尤其是夕阳西下的时候。

       后来调到文物部门工作,了解到这个营盘有几百年的历史,我再一次登上它。同行的老文物工作者带我到营盘的石拱门前,扒开厚厚的苔藓,右侧露出“右里正屯营盘”,左侧是“袁将军为  辛卯年”,拱门上是“中流砥柱”四个字。他们解释说,明朝鲁屯是“右千户所”所在地,清朝则称鲁屯为“右里”,可以推断营盘是清嘉庆初年黄草坝置兴义县之前修筑的,兴义置县时辖“三里”、“三营”,其中的“三里”就包含这“右里”。据咸丰年间张锳主编的《兴义府志》记载“右里屯寨凡二十有三”,列于首位的就是郑屯,难道“郑屯”当初叫“正屯”吗?这“正”是中心的意思吗?离置县最靠近的“辛卯年”是乾隆三十六年,即1771年,再往前是康熙五十年,即1711年,即使采用最晚的1771年,这座营盘也将近250年历史了。

       查阅民国《兴义县志》得知,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兴义、安龙爆发了红白旗战争,战争后期,下五屯刘氏家族的团练收复兴义县城后,郑屯东面的补磨(今古磨)、三家寨、龙广是双方争夺的焦点,要收复府城安义镇(今安龙县城)这些地方是必经之地,也是白旗军防卫府城的战略屏障,郑屯营盘屯兵是自然的。晚清著名书画家、兴义知府孙清彦的《补磨歌并序》写于甲子(1864年)冬十月十五日,曾言“十月初八日,余营郑屯山顶,是夜,诸贼寨同见火星如斗,飞落其上,其光烛天”。孙清彦所说的“余营郑屯山顶”,指的就是这座营盘,知府督战于此,表明它是当时清军及团练的指挥中心。

       2011年秋,我随省考古所的专家到右里营盘考察,他们在营盘内的红薯地里拨弄,居然发现许多绳纹陶片,他们说这说明两千年前就有古人类在营盘里生产生活。文物普查发现了郑屯营盘10公里范围内就有双山壁角洞古人类生活遗迹、坡岗瞿家湾古人类生活遗迹、鲁屯纳窝洞古人类生活遗迹点、龙广观音洞古人类遗址,说明郑屯一带水源丰富,河流纵横,为山间坝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理想场所。这座营盘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战乱,是郑屯历史文化的见证,有明确的修筑时间、修筑者,这在兴义的古营盘中是少有的。看来,我对这座无数次遥望的古营盘真是不得不刮目相看了。

       前几年,山顶的碉堡拆除了,修了一座现代化的移动通讯基站,高高的接收装置闪着银色的光芒。草木将营墙覆盖起来,那种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越来越淡了,大概由于职业习惯的缘故,我有一种失落感。假如碉堡还在,然后再将营盘加高修整出来,作为郑屯历史文化的一个象征,那多好!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