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社会文化

闲话清明

2014年03月27日 10:08:54来源:亮点黔西南 作者:韦欢

闲话清明

韦欢

资料图片。

 
 
       不知不觉,2014的清明节,随着春天的脚步,来了。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历来是华夏礼典和儒教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文解字》记载,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一种传统的礼俗仪式,人们大多以恭敬的动作叩头,焚香燃纸,寄托哀思。文化清明,源远流长。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慎终追远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据悉,我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插柳、荡秋千、放风筝、植树是清明节日里最基本的内容。
 
       扫墓。扫墓在农村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布依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就写出了清明节这种特殊的气氛。
 
       踏春郊游。清明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四月初的几天,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踏春郊游的好时候。杜甫的“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即是当时踏青盛况的真实写照。宋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说:“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描写的就是郊外清明踏青的画面。一副春风送暖,梨花怒放,雪铺四野,香飘漫天的景象立即呈现在眼前。
 
       插柳的习俗,一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柳有辟邪的功用。古人把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统称为三大鬼节,这个时节为了防止“鬼”的侵扰迫害,故而插柳戴柳辟邪,祈求平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古人在赋予柳树种种感情的同时,用柳寄情便是情理中的事了。
 
       清明节的“荡秋千”, 源于民间劳作,唐宋时期盛行,是古时女人的最爱。“荡秋千” 传说是北方山戎民族所创,当时人们称之为“千秋。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了中原。汉武帝时,因它与“千秋万寿”这个祝寿词冲突,故改为“秋千”。“无风一上秋千架,小姝身材比燕轻”。古人的女子们,寒冬一过,便换上了春装,架起秋千,在空中飘来荡去,翩翩若飞,尽享青春韶华。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点绛唇》词也描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放风筝,则是祈放走晦气,消灾解难。在古代,许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祸疾病都写在上面,然后等到风筝升到天空中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希望带走所有的郁闷,带来好运,后来便逐渐变成了一种老少皆宜的娱乐方式。荡秋千、放风筝都是古人锻炼身体、赏心悦目的健身活动。
 
       清明前后,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植树的民俗源于丧葬习俗。早在西周时期,封建统治者便开始在坟头栽种树木,不过那时的植树只是统治者显示地位的一种标志。而平民百姓是不准立坟和植树的。因此,坟头植树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时期,民间才开始仿照统治者的行为在坟头植树,而此时的植树也只是作为祖坟的一种标志而存在。据《礼记》中所述,孔夫子就曾在云游之前,为了将来能够确切辨认祖坟,就在其父母的坟头种植了松柏。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今的清明节,扫墓祭祀,已经充实和赋予了新的内涵。清明到,儿尽孝。人们在祭奠祖先、郊游踏青的习俗中,凭借祭扫的机会,增进亲情,重温祖先智慧,增强传统的血亲观念与尊亲意识,在大自然中敞开心灵,活跃生命,增强对中华民族、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对传承和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很有必要。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闲话清明

亮点黔西南 | 2014年03月27日 10:08:54 | 韦欢

闲话清明

韦欢

资料图片。

 
 
       不知不觉,2014的清明节,随着春天的脚步,来了。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历来是华夏礼典和儒教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文解字》记载,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一种传统的礼俗仪式,人们大多以恭敬的动作叩头,焚香燃纸,寄托哀思。文化清明,源远流长。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慎终追远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据悉,我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插柳、荡秋千、放风筝、植树是清明节日里最基本的内容。
 
       扫墓。扫墓在农村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布依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就写出了清明节这种特殊的气氛。
 
       踏春郊游。清明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四月初的几天,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踏春郊游的好时候。杜甫的“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即是当时踏青盛况的真实写照。宋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说:“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描写的就是郊外清明踏青的画面。一副春风送暖,梨花怒放,雪铺四野,香飘漫天的景象立即呈现在眼前。
 
       插柳的习俗,一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柳有辟邪的功用。古人把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统称为三大鬼节,这个时节为了防止“鬼”的侵扰迫害,故而插柳戴柳辟邪,祈求平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古人在赋予柳树种种感情的同时,用柳寄情便是情理中的事了。
 
       清明节的“荡秋千”, 源于民间劳作,唐宋时期盛行,是古时女人的最爱。“荡秋千” 传说是北方山戎民族所创,当时人们称之为“千秋。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了中原。汉武帝时,因它与“千秋万寿”这个祝寿词冲突,故改为“秋千”。“无风一上秋千架,小姝身材比燕轻”。古人的女子们,寒冬一过,便换上了春装,架起秋千,在空中飘来荡去,翩翩若飞,尽享青春韶华。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点绛唇》词也描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放风筝,则是祈放走晦气,消灾解难。在古代,许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祸疾病都写在上面,然后等到风筝升到天空中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希望带走所有的郁闷,带来好运,后来便逐渐变成了一种老少皆宜的娱乐方式。荡秋千、放风筝都是古人锻炼身体、赏心悦目的健身活动。
 
       清明前后,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植树的民俗源于丧葬习俗。早在西周时期,封建统治者便开始在坟头栽种树木,不过那时的植树只是统治者显示地位的一种标志。而平民百姓是不准立坟和植树的。因此,坟头植树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时期,民间才开始仿照统治者的行为在坟头植树,而此时的植树也只是作为祖坟的一种标志而存在。据《礼记》中所述,孔夫子就曾在云游之前,为了将来能够确切辨认祖坟,就在其父母的坟头种植了松柏。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今的清明节,扫墓祭祀,已经充实和赋予了新的内涵。清明到,儿尽孝。人们在祭奠祖先、郊游踏青的习俗中,凭借祭扫的机会,增进亲情,重温祖先智慧,增强传统的血亲观念与尊亲意识,在大自然中敞开心灵,活跃生命,增强对中华民族、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对传承和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很有必要。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