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量质齐升 文旅融合深化 民生福祉改善
经济量质齐升 文旅融合深化 民生福祉改善
—— 黔西南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交出“十四五”收官答卷
万峰林下,纳灰河畔,海拔近1200米的“峰兮半山”客栈在晨光中苏醒,客栈创始人李明波开始为客人们准备布依族特色午餐。
这家2021年被评为全国甲级旅游民宿的精品客栈,已成为万峰林旅游的新名片。旺季时,8间客房往往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成为黔西南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在兴仁市巴铃重工业园区,登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铝液通过专用运输通道,仅需5分钟就能直达下游的轮毂制造企业。这样的高效协同,正是黔西南工业扩量提速的生动缩影。
从万峰林的晨曦到北盘江的晚霞,从产业园的繁忙到美丽乡村的宁静,五年间,一场深刻的变革在黔西南大地上悄然发生,高质量发展成为这片土地最动人的旋律。
五年耕耘,黔西南经济量质齐升——
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三五”末的1322.01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478.86亿元。
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2.3%,工业投资年均增长6.4%。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年均增速分别达5.3%、7.8%。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9.6%,比“十三五”末增长3.47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优化,支撑发展更加有力
每年春天,位于普安县茶源街道的中国早茶交易中心一带,运输车辆川流不息,加工车间灯火通明昼夜赶工,早春茶香穿越群山,销往浙江、广东、福建等地。
普安县茶园面积达18.3万亩,实现了“人均一亩茶、户户增收入”的目标。“普安红”茶叶品牌价值不断提升,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柱。
五年来,黔西南坚定实施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三次产业协同并进。
农业特色发展方面,茶叶、蔬菜、薏仁米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持续擦亮“普安红茶”品牌,累计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38个,“望谟八步茶”“晴隆脐橙”等19个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从“十三五”末的49%提升至2024年的58%。
工业集群发展方面,原煤产量稳步增长,发电量从2020年的340亿度增加至2024年的440亿度。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电力总装机达1846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70%以上。
铝及铝加工产业尤为亮眼,电解铝产能从“十三五”末的25.28万吨增加到57.53万吨。
建成龙凯汽车轮毂、欣昌新材料等多个铝及铝加工项目,铝及铝加工产值从“十三五”末的34.3亿元突破至2024年末的210亿元。
服务业提质增效,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53.3%。过夜游客年均增长14.82%,消费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兴义市夜间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后备箱集市、星光里音乐集市、梦乐城购物中心、欢乐橙购物中心等商业综合体人气旺盛,夜间经济、假日经济持续活跃,消费升级态势明显,服务业成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旅融合深化,康养品牌更加响亮
深秋时节,纳具·和园康养小镇依然游客不绝。来自湖南的陈跃林已在此旅居三个月,他欣喜地说:“这里山水养眼、空气养肺、山珍养胃、运动养身、文化养心!”
这个集中医康养、药膳食疗、智慧养老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截至今年9月初营业额已突破1000万元,游客总量超过30万人次。
五年来,黔西南聚焦“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和“万峰成林处、阳光黔西南”旅游品牌,深入推进文旅、体旅、康旅、桥旅融合。
“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花江峡谷大桥堪称桥旅融合的创举,刷新了世界桥梁建设的新高度,标注了贵州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刻度。
万峰林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黔西南荣获“世界康养示范城市”称号,兴义地质公园获批“世界地质公园”。
成功举办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年会等赛会,喀斯特山地户外运动目的地入选首批国家级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地区名单。
兴义市每年举办的万峰林越野跑、自行车赛等赛事,吸引了大量国内外选手和游客参与。
这些赛事活动不仅提升了黔西南的知名度,更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旅游”的体育旅游消费模式。
截至今年,全州共有A级景区48个,其中5A级1个、4A级15个。全州民宿客栈发展到480余家,全国甲级民宿2家。兴义市中心方圆25公里内集聚着1个5A级、6个4A级景区,构成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独特格局。
发展动能增强,改革开放成果丰硕
“以前要跑好几趟,现在通过‘四单’服务模式,一次就办妥了。”企业难点堵点问题实现多个事项“一次办结、高效办成”,在黔西南州政务服务中心,刚办完企业变更手续的王先生对政务服务效率赞不绝口。
五年来,黔西南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黔西南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务服务“四单”工作模式获“贵州省综合改革示范奖”。
新市民计划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作为国家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推广。
在兴义市,贵州振华义龙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持续扩能,正极材料产能从“十三五”末的2万吨提升到“十四五”末的4万吨。
“十四五”以来,黔西南擦亮“贵人服务”品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市场经营主体从“十三五”末的24.67万户增长至32.22万户,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交通网络跨越发展,累计建成高速公路9条,通车里程达745公里,县县通高速目标早已实现。
备受瞩目的盘兴高铁进入运行试验阶段,预计今年11月底通车,届时黔西南州将迈入“高铁时代”,更好地融入省会贵阳“一小时经济圈”。
兴义万峰林机场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6个城市航线,截至今年10月8日,旅客吞吐量突破120万人次,创通航以来同期最高纪录,“空中走廊”日益繁忙。
外来客商、游客入州更加快捷,大山里的农特产品出山更加高效,黔西南改革的力度更大、开放的胸怀更广。
民生福祉改善,发展底线牢牢守住
在兴义市木陇街道的易地搬迁安置区,针对随迁老年群体难以适应新环境的问题,社区引入了利之源韭菜分拣中心等“银发工厂”,让高龄老人也能通过分拣韭菜等轻体力劳动获得每日50元至80元的收入,既增强了老人在城镇生活中的价值感与融入感,也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补充。
五年来,黔西南抓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粮食安全、生态环保、民生福祉、安全稳定五大底线任务,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为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被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市州。
粮油基础持续夯实,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7.15万亩。就在上月中旬,黔西南州组织工作组赴8个县(市)的27个行政村,对新收获的稻谷和玉米进行了59份样品抽样检测,以切实掌握粮食质量状况,保障农民收益和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3.19%,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99%以上,国省控断面、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保持100%。
同时,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民生类支出超1400亿元。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年行动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全州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面巩固和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成功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再次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黔西南的高质量发展,正谱写在持续扩能的新材料生产线中,正谱写在“三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中,正谱写在“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名片的熠熠生辉中……
站在“十四五”圆满收官和“十五五”即将启航的历史交汇点,黔西南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努力在展现贵州新风采中作出黔西南新贡献,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黔西南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房泰安 张耀方
频道推荐
平台矩阵
会员登陆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