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峰林景区:数字赋能文旅产业“智慧蝶变”
“以前游客来景区,停车总是个大问题,现在有了智慧停车场,车位利用率提高了40%,停车变得轻松多了。”万峰林景区工作人员刘艳感慨,“而道路卡口车辆抓拍系统的应用,也让景区的车流调度效率提升了50%,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
“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走进万峰林景区,万峰成林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科技感的智慧空间。在这里,数字基建的成果处处可见,为游客和景区管理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开启了一场文旅产业的“智慧蝶变”之旅。
对于游客来说,智慧化服务无处不在。智能导览系统实现了AR导航100%覆盖,让游客在景区内不再迷路;智慧公厕不仅能够监测异味,还能根据人流情况进行智能调度;马拉松智慧赛道能够实时监测参赛者的心率和血氧情况,为赛事的安全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些智慧化服务真的很贴心,让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更加便捷、舒适。”说起万峰林景区游玩体验,广西游客黄琪竖起了大拇指。
而在景区管理特别是生态安全监测方面,数字基建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地质灾害监测平台能够实现毫米级位移预警,森林防火系统的热成像响应时间小于3秒,无人机云游巡检覆盖了98%的山林区域等。
在万峰林景区,数据不再只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成为了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景区通过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实现了数据资产的确权、估值与金融化应用,为文旅行业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我们完成了游客行为数据和商户交易数据的知识产权登记,确立了数据的法律权属,并获得了全省首张景区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贵州博联思创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极自豪地说。
数据的价值评估更是让景区看到了数据资产的潜力。
经专业机构测算,游客画像分析、精准营销模型等数据产品可创造收益416万元。而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的“数据资产质押贷”,则以数据知识产权为抵押物,成功获得了1000万元的融资额度,有效破解了文旅轻资产融资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人脸识别数据生成的游客画像,景区能够为游客推送定制化的线路推荐,实现了二次消费收入增长45%。同时,通过智能监控平台分析客流量峰值,景区帮助商户优化了商品库存周转率,降低了30%的运营成本。
“数据资产化不仅提升了我们的运营效率,还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让游客的体验更加美好。”景区商户王海洲说。
万峰林景区的“数字基建+数据知识产权”双轮驱动模式,不仅为景区自身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为整个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商户库存优化、健康管理课程开发等场景,预估将直接创收416万元,衍生服务年增收600万元,二次消费增长45%。这些数据背后,是景区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显著提升,也是游客满意度的不断提高。“万峰林不仅壮观,更显‘智慧’,智能服务杠杠滴。”“在这里很多东西既方便又快捷,点赞!”游客们对景区的智慧化服务赞不绝口。
万峰林景区的实践,不仅为文旅行业提供了从数据采集到资产化变现的可复制经验,还为《数据资产入表指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办法》等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实证案例。同时,以万峰林景区为核心,串联周边城市10余个景点,推出8条精品旅游线路,通过数字化平台引流游客至周边乡村,带动民宿、农产品销售等业态发展,促进了“慢旅经济”向“留量经济”转型。
据介绍,接下来,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万峰林景区将继续以“数字基建+数据资产化”为核心,依托数字孪生平台、智能监控系统、智慧赛道等信息化系统,致力于打造全域智慧文旅生态体系,持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数字化路径,书写文旅产业“智慧蝶变”的新篇章。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肖雄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