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兴义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今天聊聊黔西南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和布依族转场舞(二十二)

2023年02月04日 08:31:38来源:黔西南宣传 作者:

苗族芦笙舞

  普安县龙吟镇、白沙乡等“蒙洒”苗人村寨是苗族“惹捱德亘”(芦笙棒舞)的核心留存地,但在北盘江流域的其他“蒙洒”苗人村寨里,亦有存在。

  芦笙棒舞是“蒙洒”苗人在其丧葬仪式中送灵娱神的神性舞蹈。由十余人或数十人分别吹着芦笙、舞着木棍,在皮鼓鼓点和芦笙音乐的伴奏下舞蹈。舞蹈动作粗犷有力,步法可概括为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等。

  整个乐舞分四个部分:绞谷(亘子鼓),即吹芦笙“请灵”“迎客”;索亘(昌子飘),即狩猎;高桩德亘(洪格亘),即跳芦笙舞,由三捶鼓、四捶鼓、六捶鼓3个部分组成;嘞干赤,即吹响芦笙挥舞木棒护送亡灵上路。传统动作有“巧喝酒”“蚯蚓滚沙”“滚山珠”“过门坎”“猴子上树”“叠罗汉”“牛打架”“斗鸡”等。

  芦笙棒舞的主要特征为:男性舞蹈,高度依存于民俗,具有娱神、娱人的双重性,具有民族历史文化、民俗、民族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2014年11月11日,苗族芦笙舞(普安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布依转场舞

  布依族转场舞流传于册亨县威旁乡大寨村。布依族转场舞布依语译为勒呜。“勒呜”的意思是:欢快地舞。

  该舞源于明末清初,册亨县威旁乡大寨的布依族百姓与当地财主斗争的传说。斗争胜利后,寨中男男女女围成圆圈尽情唱歌、跳舞,以庆祝。后来,时逢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期间,大寨人不约而同地跳起转场舞,大闹新春。

  跳转场舞前,有个“祭祀”环节,就是在每年正月十三清晨,几位寨老与祭师一道,先在祭桌上摆放双狮头,沙面和尚、真假孙悟空、牛魔王、小猴等脸谱、舞狮用的武具、酒及一升米,并在祭祀过程中杀鸡以鸡血祭祀,随后把鸡煮熟后,一并把刀头、糍粑、豆腐、糖食果饼、酒等供品置于一小方桌上,由寨中一个固定的祭师手持五柱点燃了的香,带上狮子队一道舞狮祭神。其祭神顺序是先祭拜山神(称“土山”)、社神(称“寨神”),水井神(称“水神”)再祭拜舞狮高台,后祭拜转场舞舞台。并念上咒语,念毕,就表演“烧财主房屋”。然后,来自本寨、邻寨及远方村寨的村民随鼓声一起,就围着大火手拉手,乐起来、跳起来,一直跳到十五晚上。每天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上千人,其中元宵十五晚上,跳布依转场舞的情景更为壮观。

  其舞蹈表演的流程套式是:第一式,踏歌迎客(布依语“罗黑”);第二式,并肩祈福(布依语“金协”);第三式,罗盘定安康,(布依语“下罗盘”);第四式,挑山顶梁(布依语“先给”);第五式,蛙步闹春(布依语“昂黑”);第六式,穿针引线(布依语“顺金”);第七式,龙舞凤飞(布依语“嘎外峦”);第八式,欢庆丰收(布依语“嘞呜”)。

  其表演形式为:以击钹镲、敲锣鼓为节奏,男女青年手拉着手,人数不限,在村寨的集中点的晒坝里,时而围圈狂舞,时而纵横翩跹,时而穿针走线,时而蹲着奔腾,舞姿奔放、自如、细腻、潇洒、大方。

  表演时以牛皮鼓、大鼓棒、小马锣、大锣、铙钹等伴奏。

  2014年11月11日,布依族转场舞(册亨县)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黔西南宣传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今天聊聊黔西南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和布依族转场舞(二十二)

黔西南宣传 | 2023年02月04日 08:31:38 | 

苗族芦笙舞

  普安县龙吟镇、白沙乡等“蒙洒”苗人村寨是苗族“惹捱德亘”(芦笙棒舞)的核心留存地,但在北盘江流域的其他“蒙洒”苗人村寨里,亦有存在。

  芦笙棒舞是“蒙洒”苗人在其丧葬仪式中送灵娱神的神性舞蹈。由十余人或数十人分别吹着芦笙、舞着木棍,在皮鼓鼓点和芦笙音乐的伴奏下舞蹈。舞蹈动作粗犷有力,步法可概括为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等。

  整个乐舞分四个部分:绞谷(亘子鼓),即吹芦笙“请灵”“迎客”;索亘(昌子飘),即狩猎;高桩德亘(洪格亘),即跳芦笙舞,由三捶鼓、四捶鼓、六捶鼓3个部分组成;嘞干赤,即吹响芦笙挥舞木棒护送亡灵上路。传统动作有“巧喝酒”“蚯蚓滚沙”“滚山珠”“过门坎”“猴子上树”“叠罗汉”“牛打架”“斗鸡”等。

  芦笙棒舞的主要特征为:男性舞蹈,高度依存于民俗,具有娱神、娱人的双重性,具有民族历史文化、民俗、民族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2014年11月11日,苗族芦笙舞(普安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布依转场舞

  布依族转场舞流传于册亨县威旁乡大寨村。布依族转场舞布依语译为勒呜。“勒呜”的意思是:欢快地舞。

  该舞源于明末清初,册亨县威旁乡大寨的布依族百姓与当地财主斗争的传说。斗争胜利后,寨中男男女女围成圆圈尽情唱歌、跳舞,以庆祝。后来,时逢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期间,大寨人不约而同地跳起转场舞,大闹新春。

  跳转场舞前,有个“祭祀”环节,就是在每年正月十三清晨,几位寨老与祭师一道,先在祭桌上摆放双狮头,沙面和尚、真假孙悟空、牛魔王、小猴等脸谱、舞狮用的武具、酒及一升米,并在祭祀过程中杀鸡以鸡血祭祀,随后把鸡煮熟后,一并把刀头、糍粑、豆腐、糖食果饼、酒等供品置于一小方桌上,由寨中一个固定的祭师手持五柱点燃了的香,带上狮子队一道舞狮祭神。其祭神顺序是先祭拜山神(称“土山”)、社神(称“寨神”),水井神(称“水神”)再祭拜舞狮高台,后祭拜转场舞舞台。并念上咒语,念毕,就表演“烧财主房屋”。然后,来自本寨、邻寨及远方村寨的村民随鼓声一起,就围着大火手拉手,乐起来、跳起来,一直跳到十五晚上。每天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上千人,其中元宵十五晚上,跳布依转场舞的情景更为壮观。

  其舞蹈表演的流程套式是:第一式,踏歌迎客(布依语“罗黑”);第二式,并肩祈福(布依语“金协”);第三式,罗盘定安康,(布依语“下罗盘”);第四式,挑山顶梁(布依语“先给”);第五式,蛙步闹春(布依语“昂黑”);第六式,穿针引线(布依语“顺金”);第七式,龙舞凤飞(布依语“嘎外峦”);第八式,欢庆丰收(布依语“嘞呜”)。

  其表演形式为:以击钹镲、敲锣鼓为节奏,男女青年手拉着手,人数不限,在村寨的集中点的晒坝里,时而围圈狂舞,时而纵横翩跹,时而穿针走线,时而蹲着奔腾,舞姿奔放、自如、细腻、潇洒、大方。

  表演时以牛皮鼓、大鼓棒、小马锣、大锣、铙钹等伴奏。

  2014年11月11日,布依族转场舞(册亨县)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黔西南宣传

推荐阅读
亮点黔西南  2023-01-05
普安人社  2023-01-05
安龙县应急管理局  2023-01-06
健康金州  2023-01-07
安龙县公安局  2023-01-10
兴仁市卫生健康局  2023-01-10
黔西南日报  2023-01-11
黔西南宣传  2023-01-07
黔西南日报  2023-01-09
亮点黔西南  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