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安龙

安龙以“荷”为媒 十里荷塘绽放“富民花”

2025年09月18日 08:13:37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肖雄 郭菲

安龙以“荷”为媒,十里荷塘绽放“富民花”——
小荷花“链”成大产业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初秋时节,走进安龙县招堤十里荷塘,碧叶连天、荷香四溢。这片承载着300余年历史的湿地景观,不仅是黔西南的生态名片,更成为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绿色银行”。

  近年来,安龙县立足荷塘生态资源,精心培育“安龙荷工”劳务品牌,积极探索“荷塘经济+”就业模式,推动荷塘管护、荷产品深加工、荷文旅服务等产业链条协同发展,让“小荷花”成为致富“大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荷田生“金”家门口就业促增收

  “我种植荷花有十几年了,从最初的小片试种到如今承包二十余亩荷田,荷花节人流量大的时候每天可以卖一两千元。”清晨,安龙县招堤街道陇西村的荷农舒安康带着工具走进荷塘,熟练地采摘盛开的荷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为了让产业发展规模化、科学化,安龙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从荷花的种植、管理到采收,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公司不仅提供技术培训,还负责荷产品的销售,确保了荷农们的稳定收入。

  “目前全县荷花种植面积5000多亩,我们季节性用工超2000人次,带动群众月增收2500元以上。”安龙县源昊渔乐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定永说。

  在荷田里,荷农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他们有的在采摘荷花,有的在清理荷叶,每一个环节都有条不紊。这片荷塘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以前种地收入低,现在种荷花,收入翻了好几番。”正在荷田里劳作的荷农罗元富感慨,在家门口就能工作,还能照顾家人,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护荷人”托起就业致富梦

  “一株荷花能带动一串产业,一名荷工能撑起一个家庭。我们通过品牌化运作,让荷工从零散务工变为专业技工。目前仅招堤景区就有500余名荷工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突破4万元,荷塘变成了‘银行’。”作为荷塘维护管理公司,安龙县荷馨公司负责人夏红介绍,除了采收,5000亩荷塘的日常维护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据介绍,为了稳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安龙县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参与,组成了一支以公益性岗位、环卫工人、劳务派遣人员为主的“护荷人”队伍。他们不仅负责荷塘的日常清洁与修剪,还承担着病虫害防治、生态修复等重要任务。这支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荷农,也有年轻的技术人员,他们共同守护着这片生态美景,为游客提供最佳的观赏体验。

  “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清理荷塘里的杂物,修剪枯萎的荷叶,还要观察荷花的生长情况,及时防治病虫害。”“护荷人”王美芬说,“这份工作不仅让我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能为家乡的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我感到很自豪。”

  荷塘维护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进一步提升了“安龙荷工”劳务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更多周边群众加入,共同参与荷塘经济的建设。

  直播带“荷”就业“新风”起

  “大家好,我是‘安龙荷花推荐官’小李,今天带大家看看我们的十里荷塘!”李芳是一名导游,在十里荷塘经常能看见她带领游客们参观荷塘并热情推介安龙荷花的身影。“除了现场推荐,我们还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方式把我们的荷叶茶、藕粉等特色荷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相信未来我们的荷产业会发展得更好。”

  在景区内,像李芳这样的“荷花推荐官”还有很多,他们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向外界展示安龙荷花的魅力。在直播间里,他们热情地介绍着各种荷产品,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购买。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安龙县人社局等部门,近些年通过邀请有资质的培训学校,培训了一批“荷花推荐官”,通过现场解说、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等方式,带动荷叶茶、藕粉等荷产品销售,这种新媒体助力的方式,不仅拓宽了荷产品销售渠道,也为当地群众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截至目前,安龙县已建成8家荷产品加工企业,开发出荷叶茶、藕粉、荷叶面等20余种商品,直接带动5000余人就业。

  “安龙荷工劳务品牌对当地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近两年促进就业12000余人次,培训6210人次。”安龙县人社局局长吴晓峰介绍。安龙县“荷塘经济+”的就业模式,不仅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实现了稳定增收,也为安龙县荷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为安龙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肖雄 郭菲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安龙以“荷”为媒 十里荷塘绽放“富民花”

黔西南日报 | 2025年09月18日 08:13:37 | 肖雄 郭菲

安龙以“荷”为媒,十里荷塘绽放“富民花”——
小荷花“链”成大产业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初秋时节,走进安龙县招堤十里荷塘,碧叶连天、荷香四溢。这片承载着300余年历史的湿地景观,不仅是黔西南的生态名片,更成为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绿色银行”。

  近年来,安龙县立足荷塘生态资源,精心培育“安龙荷工”劳务品牌,积极探索“荷塘经济+”就业模式,推动荷塘管护、荷产品深加工、荷文旅服务等产业链条协同发展,让“小荷花”成为致富“大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荷田生“金”家门口就业促增收

  “我种植荷花有十几年了,从最初的小片试种到如今承包二十余亩荷田,荷花节人流量大的时候每天可以卖一两千元。”清晨,安龙县招堤街道陇西村的荷农舒安康带着工具走进荷塘,熟练地采摘盛开的荷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为了让产业发展规模化、科学化,安龙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从荷花的种植、管理到采收,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公司不仅提供技术培训,还负责荷产品的销售,确保了荷农们的稳定收入。

  “目前全县荷花种植面积5000多亩,我们季节性用工超2000人次,带动群众月增收2500元以上。”安龙县源昊渔乐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定永说。

  在荷田里,荷农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他们有的在采摘荷花,有的在清理荷叶,每一个环节都有条不紊。这片荷塘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以前种地收入低,现在种荷花,收入翻了好几番。”正在荷田里劳作的荷农罗元富感慨,在家门口就能工作,还能照顾家人,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护荷人”托起就业致富梦

  “一株荷花能带动一串产业,一名荷工能撑起一个家庭。我们通过品牌化运作,让荷工从零散务工变为专业技工。目前仅招堤景区就有500余名荷工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突破4万元,荷塘变成了‘银行’。”作为荷塘维护管理公司,安龙县荷馨公司负责人夏红介绍,除了采收,5000亩荷塘的日常维护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据介绍,为了稳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安龙县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参与,组成了一支以公益性岗位、环卫工人、劳务派遣人员为主的“护荷人”队伍。他们不仅负责荷塘的日常清洁与修剪,还承担着病虫害防治、生态修复等重要任务。这支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荷农,也有年轻的技术人员,他们共同守护着这片生态美景,为游客提供最佳的观赏体验。

  “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清理荷塘里的杂物,修剪枯萎的荷叶,还要观察荷花的生长情况,及时防治病虫害。”“护荷人”王美芬说,“这份工作不仅让我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能为家乡的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我感到很自豪。”

  荷塘维护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进一步提升了“安龙荷工”劳务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更多周边群众加入,共同参与荷塘经济的建设。

  直播带“荷”就业“新风”起

  “大家好,我是‘安龙荷花推荐官’小李,今天带大家看看我们的十里荷塘!”李芳是一名导游,在十里荷塘经常能看见她带领游客们参观荷塘并热情推介安龙荷花的身影。“除了现场推荐,我们还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方式把我们的荷叶茶、藕粉等特色荷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相信未来我们的荷产业会发展得更好。”

  在景区内,像李芳这样的“荷花推荐官”还有很多,他们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向外界展示安龙荷花的魅力。在直播间里,他们热情地介绍着各种荷产品,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购买。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安龙县人社局等部门,近些年通过邀请有资质的培训学校,培训了一批“荷花推荐官”,通过现场解说、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等方式,带动荷叶茶、藕粉等荷产品销售,这种新媒体助力的方式,不仅拓宽了荷产品销售渠道,也为当地群众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截至目前,安龙县已建成8家荷产品加工企业,开发出荷叶茶、藕粉、荷叶面等20余种商品,直接带动5000余人就业。

  “安龙荷工劳务品牌对当地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近两年促进就业12000余人次,培训6210人次。”安龙县人社局局长吴晓峰介绍。安龙县“荷塘经济+”的就业模式,不仅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实现了稳定增收,也为安龙县荷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为安龙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肖雄 郭菲

推荐阅读
黔西南州中级人民法院刑庭  2025-08-22
中新网  2025-08-22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5-08-23
亮点黔西南  2025-08-25
亮点黔西南  2025-08-26
黔西南日报、中国黔西南  2025-08-22
亮点黔西南  2025-08-27
亮点黔西南  2025-08-22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08-23
亮点黔西南  202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