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州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黔西南实践

2021年07月12日 14:00:54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钱凌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黔西南实践
生态“家底”厚 绿色发展强

  册亨县秧坝镇福尧村,晴雨四时,游客不绝。人们到这里,欣赏绿色乡村的无限风光,感受黔西南州绿色发展路上的一次次求索、一个个奇迹。

  村口宣传展板上,醒目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从建设绿色黔西南、生态黔西南,到打造美丽黔西南,这一理念推动黔西南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做好“生态大文章”,奏响绿色发展主旋律。“十三五”期间,黔西南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黔西南州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十三五”以来,黔西南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9%以上,3个地级、11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主要河流14个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辐射、噪声、重金属等环境质量持续安全稳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污染防治攻坚战五大标志性战役阶段性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高位推动 写实生态底色

  这是美丽黔西南的动人景象——游客三五成群,乘船穿行在群山深处的万峰湖上,只见青山葱绿,微波粼粼,湖色蔚蓝。

  “记忆中的家园回来了!”提起万峰湖,兴义市南盘江镇的村民们就禁不住感慨。过去,沿湖百姓水产养殖规模扩大,网箱养鱼趋于泛滥,每年投入上万吨的饲料,导致万峰湖水体富营养化,局部水域成了人们避之不及的“臭水湖”。不过,随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理念深入,绿色生态的万峰湖再次重现。

  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推动水生态环境治理中,黔西南州责无旁贷扛起珠江流域“上游责任”,率先重拳出击、铁腕治污,强力推动万峰湖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渔民转产上岸工作。

  经过有效治理,万峰湖水生态不断改善。2017年底,湖面基本达到“污水无直排、航道无障碍、堤防无损毁、河道无淤泥、河面无垃圾、水域无污染”的“六无”标准。到2018年4月,全州境内的万峰湖库区467万平方米养殖网箱全部拆除。

  同时,万峰湖生态治理成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办理的首起公益诉讼案,直接推动广西、云南有关地区与黔西南州同步开展治理工作,万峰湖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水生态治理并非对非法养殖一关了之。黔西南州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坚持清网、清源、清岸、清违强力推进,强化干支同治、水岸并举,同步推动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宜居家园建设,持续巩固水生态治理成效。

  如今,万峰湖网箱全无,一江碧水南去,两岸美丽乡村串珠成链,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渐成体系。

  万峰湖的治理成效只是黔西南州生态惠民的一个缩影。

  综合施策 谋好生态效益

  春夏秋冬,册亨县巧马镇生态护林员韦正贵的工作亘古不变。每天天刚放亮,他和同事就要备足干粮、饮用水,带上望远镜、镰刀等,向着大山林场深处迈进。

  册亨县森林覆盖率达72.37%,全县有4679名和韦正贵一样的生态护林员,常年坚守在巡山护林岗位上,用年复一年的脚步丈量黔山磅礴、守护国土苍翠。

  “十三五”期间,黔西南州共投入林业建设资金77亿元,完成营造林420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52.66%提高到2020年复核的61.17%。2021年,黔西南州还将完成营造林30万亩。

  贵州多山,黔西南几乎全域皆山。山地、高原、丘陵总面积占到了国土面积的95.6%。很长历史时期里,大山是闭塞、是贫困的代名词。

  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不是守住大山固穷。黔西南人很早就做出了“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思考与探索。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以山地旅游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峰会——国际山地旅游大会落户黔西南,这也成为黔西南州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抓手,推进国际旅游合作交流的重要举措。

  背靠大山过日子,越过越红火!随着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的持续成功举办,黔西南靠着丰厚的生态“家底”,大力发展以山地旅游为代表的民族特色山地经济,依靠旅游脱贫致富的村庄遍布金州大地。

  数据显示,黔西南州文化旅游市场2020年共接待游客4908.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7.69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接待游客1358.47万人,同比增长153.6%,旅游收入155.07亿元,同比增长182.92%。

  勠力同心 巩固生态成果

  盛夏,在兴义市乌沙镇岔江村境内的黄泥河,河面碧波荡漾,白鹭飞翔,岸边绿树成荫,花草芳香。

  “从上午11点开始,对河段进行日常巡查,一切正常。”黄泥河村级河长、岔江村支书刘贵伦登陆巡河助手APP,实时记录巡河轨迹等信息。

  黄泥河是珠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流经我省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过去,黄泥河水如其名。

  随着河长制工作全面推行,在黔西南州推动下,2017年10月,经云贵两省三地(曲靖市与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共商,探索建立《关于加强黄泥河流域河流断面监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机制》等五项机制,三地坚持源头治理和流域共治,黄泥河水逐渐变清。

  当前,全州共有410条河库设置河长,并安装河长公示牌1637块。

  2020年,兴义市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彰,被列为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的地方,并获得奖励。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黔西南“治”“养”结合。已建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19座,饮用水源、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29座,大气环境辐射监测站1座。并修订完善了全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划定并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区域。完成11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任务,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实施预测预警预报,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6个100%”制度逐步落实,完成11家化工企业整治任务。生活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3.8%。全州所有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

  黔西南州的生态“大文章”越写越精彩,漫步兴仁市小坪寨工业园区,这一以重工业生产为主的开发区,几乎闻不到一丝异味。不仅如此,随着黔西南的生态环境渐好,不少村庄和湿地公园还吸引钳嘴鹳、牛背鹭、白鹭等珍稀鸟类陆续“光临”,黔西南州还被列为全国首批46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之一。

  春华秋实,砥砺奋进。展望“十四五”,黔西南州将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作理念,按照省委确定的“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全面落实“两大一高”主基调和“五个主战略”“十条主路径”,坚持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钱凌芸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黔西南实践

黔西南日报 | 2021年07月12日 14:00:54 | 钱凌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黔西南实践
生态“家底”厚 绿色发展强

  册亨县秧坝镇福尧村,晴雨四时,游客不绝。人们到这里,欣赏绿色乡村的无限风光,感受黔西南州绿色发展路上的一次次求索、一个个奇迹。

  村口宣传展板上,醒目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从建设绿色黔西南、生态黔西南,到打造美丽黔西南,这一理念推动黔西南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做好“生态大文章”,奏响绿色发展主旋律。“十三五”期间,黔西南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黔西南州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十三五”以来,黔西南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9%以上,3个地级、11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主要河流14个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辐射、噪声、重金属等环境质量持续安全稳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污染防治攻坚战五大标志性战役阶段性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高位推动 写实生态底色

  这是美丽黔西南的动人景象——游客三五成群,乘船穿行在群山深处的万峰湖上,只见青山葱绿,微波粼粼,湖色蔚蓝。

  “记忆中的家园回来了!”提起万峰湖,兴义市南盘江镇的村民们就禁不住感慨。过去,沿湖百姓水产养殖规模扩大,网箱养鱼趋于泛滥,每年投入上万吨的饲料,导致万峰湖水体富营养化,局部水域成了人们避之不及的“臭水湖”。不过,随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理念深入,绿色生态的万峰湖再次重现。

  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推动水生态环境治理中,黔西南州责无旁贷扛起珠江流域“上游责任”,率先重拳出击、铁腕治污,强力推动万峰湖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渔民转产上岸工作。

  经过有效治理,万峰湖水生态不断改善。2017年底,湖面基本达到“污水无直排、航道无障碍、堤防无损毁、河道无淤泥、河面无垃圾、水域无污染”的“六无”标准。到2018年4月,全州境内的万峰湖库区467万平方米养殖网箱全部拆除。

  同时,万峰湖生态治理成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办理的首起公益诉讼案,直接推动广西、云南有关地区与黔西南州同步开展治理工作,万峰湖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水生态治理并非对非法养殖一关了之。黔西南州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坚持清网、清源、清岸、清违强力推进,强化干支同治、水岸并举,同步推动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宜居家园建设,持续巩固水生态治理成效。

  如今,万峰湖网箱全无,一江碧水南去,两岸美丽乡村串珠成链,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渐成体系。

  万峰湖的治理成效只是黔西南州生态惠民的一个缩影。

  综合施策 谋好生态效益

  春夏秋冬,册亨县巧马镇生态护林员韦正贵的工作亘古不变。每天天刚放亮,他和同事就要备足干粮、饮用水,带上望远镜、镰刀等,向着大山林场深处迈进。

  册亨县森林覆盖率达72.37%,全县有4679名和韦正贵一样的生态护林员,常年坚守在巡山护林岗位上,用年复一年的脚步丈量黔山磅礴、守护国土苍翠。

  “十三五”期间,黔西南州共投入林业建设资金77亿元,完成营造林420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52.66%提高到2020年复核的61.17%。2021年,黔西南州还将完成营造林30万亩。

  贵州多山,黔西南几乎全域皆山。山地、高原、丘陵总面积占到了国土面积的95.6%。很长历史时期里,大山是闭塞、是贫困的代名词。

  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不是守住大山固穷。黔西南人很早就做出了“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思考与探索。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以山地旅游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峰会——国际山地旅游大会落户黔西南,这也成为黔西南州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抓手,推进国际旅游合作交流的重要举措。

  背靠大山过日子,越过越红火!随着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的持续成功举办,黔西南靠着丰厚的生态“家底”,大力发展以山地旅游为代表的民族特色山地经济,依靠旅游脱贫致富的村庄遍布金州大地。

  数据显示,黔西南州文化旅游市场2020年共接待游客4908.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7.69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接待游客1358.47万人,同比增长153.6%,旅游收入155.07亿元,同比增长182.92%。

  勠力同心 巩固生态成果

  盛夏,在兴义市乌沙镇岔江村境内的黄泥河,河面碧波荡漾,白鹭飞翔,岸边绿树成荫,花草芳香。

  “从上午11点开始,对河段进行日常巡查,一切正常。”黄泥河村级河长、岔江村支书刘贵伦登陆巡河助手APP,实时记录巡河轨迹等信息。

  黄泥河是珠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流经我省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过去,黄泥河水如其名。

  随着河长制工作全面推行,在黔西南州推动下,2017年10月,经云贵两省三地(曲靖市与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共商,探索建立《关于加强黄泥河流域河流断面监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机制》等五项机制,三地坚持源头治理和流域共治,黄泥河水逐渐变清。

  当前,全州共有410条河库设置河长,并安装河长公示牌1637块。

  2020年,兴义市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彰,被列为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的地方,并获得奖励。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黔西南“治”“养”结合。已建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19座,饮用水源、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29座,大气环境辐射监测站1座。并修订完善了全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划定并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区域。完成11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任务,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实施预测预警预报,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6个100%”制度逐步落实,完成11家化工企业整治任务。生活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3.8%。全州所有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

  黔西南州的生态“大文章”越写越精彩,漫步兴仁市小坪寨工业园区,这一以重工业生产为主的开发区,几乎闻不到一丝异味。不仅如此,随着黔西南的生态环境渐好,不少村庄和湿地公园还吸引钳嘴鹳、牛背鹭、白鹭等珍稀鸟类陆续“光临”,黔西南州还被列为全国首批46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之一。

  春华秋实,砥砺奋进。展望“十四五”,黔西南州将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作理念,按照省委确定的“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全面落实“两大一高”主基调和“五个主战略”“十条主路径”,坚持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钱凌芸

推荐阅读
黔西南广播电视台  2021-06-24
中共黔西南州委组织部  2021-07-04
中共晴隆县委组织部  2021-06-19
兴仁人大  2021-06-28
兴义市信恒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2021-06-17
望谟县融媒体中心  2021-06-18
兴仁市人民法院  2021-06-17
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06-20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网  2021-06-29
兴义市公安局向阳派出所  2021-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