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州直

《黔滇川旅行记》里的贵州

2020年07月22日 08:17:39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刘坤跃


1936年中华书局印行的《黔滇川旅行记》

  1638年3月27日,著名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由广西进入贵州,在贵州考察了43天,写下了《黔游日记》,详细地记述了贵州当时的社会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等情况。

  无独有偶,近三百年后的1935年,一个叫薜绍铭的年轻人,沿着当年徐霞客从广西进入贵州的路线行走。他经关岭进入黔西南,到达兴义后,从江底永康桥进入云南,又从云南进入贵州的毕节地区,经过遵义,再从遵义进入四川,后沿长江而下,离开西南地区。

  薜绍铭在贵州行走,基本上是沿古驿道徒步而行,前后用时二个多月。涉足今天的黔南、贵阳、安顺、黔西南、毕节、遵义,留下了次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黔滇川旅行记》。

  作为一个外乡人,他笔下当年的贵州,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鸦片流毒遍布贵州

  鸦片俗称大烟,其母体即人们所熟知的罂粟。罂粟是一种美丽的植物,叶片碧绿,花朵五彩缤纷,茎株婷婷玉立,蒴果高高在上,从它蒴果上提取的汁液加工后即是鸦片。

  罂粟原产于西亚地区,后传入中国,并有栽种,最初的栽种,纯粹是为了观赏和药用。

  大旅行家徐霞客在贵定白云山下,看到一片红得似火的罂粟花,大为惊奇,叹为观止。他在游记中写道:“莺粟花殷红,千叶簇,朵甚巨而密,丰艳不减丹药。”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罂粟壳也被列为一种有效的药物。

  明永乐十年(1413年)贵州建省以后,一直靠外省的“协饷”维持财政,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随着清政府的覆亡,贵州的协饷也骤然断绝。由于贵州经济特别落后、加上连年军阀混战,财政极为困难,因此,民国时期贵州的当政者,为了维护其有效统治,解决财政税收极度匮乏的问题,将目光转向了鸦片。

  在这之前,贵州虽然也有个别地区种罂粟,但规模不大。由于贵州在地理上,属于僻远山区,在气候、土质等方面,具备了栽种鸦片的优越自然条件,加上利益的驱使,统治者直接无视封禁政策,从1919年开始大张旗鼓的种植鸦片,到1938年再次严禁的二十年间,全省的鸦片种植遍山弥谷,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鸦片王国。吸食之风很快蔓延开来,各府各县大烟馆遍地开花,甚至在乡镇和沿途各站口也有。不论平民还是富豪,不沾点鸦片似乎赶不上时髦。

  薜绍铭在贵州行走期间,多达9次记录了当时鸦片在贵州的泛滥情况。

  6月20日,他从都匀去贵阳的路上,走到靖道关休息时,看到路边的饭店内,有一个中年男子只顾躺卧在床上吸食鸦片,对地上一个竹筐中哭叫不已的婴儿,置之不理,店中的一个妇女则负责招待客人。

  6月23日,到达贵阳后,他通过对贵阳及贵州省的商业发展情况调查后发现:鸦片商是所有商业中资本最雄厚的,而规模最大的是“怡兴昌号”,这家商号资本超过百余万元,每年营业获利平均都在50万元以上。

  当时贵州全省的税收,每年大约有800余万元,其中地丁70万元,盐税附加150余万元,除此之外全靠鸦片税,高达580万元,占全省税收的72.5%。因此说鸦片是贵州全省的生命线,一点都不为过,这种畸形的税收来源,在当时全国各省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贵阳被称之为“鸦片城市化”的城市,鸦片在各级政府都是公开的东西,省政府的各厅各科办公室内,常有鸦片灯在床上陈列着,师爷们办公前吞云吐雾一番,办公后还得过一番瘾,让精神兴奋—下。至于真正办公时间,每天都不到两三小时。

  贵阳全城吸食鸦片的有多少人呢?据当时贵阳公安局提供的数据,登记在册的人数超过7000余人,没有登记的就不好说了,因为就算是不吸食鸦片的人,他们的生活也是直接间接靠鸦片来维持。如果商人没有鸦片,就没有买卖可做,政府机关没有鸦片,税收就没有来源,工作人员就会饿肚子。

  6月29日,薜绍铭达到安顺后,他在安顺呆了7天的时间,对安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后发现,安顺的商业繁荣程度超过贵阳,商店资本在10万以上的有20多家,但基本上都是鸦片商。每年由安顺运出外销的鸦片,约在万担(每担千两)以上,占贵州全省出口鸦片三分之一。他不禁感叹:“如果说贵州全省经济是建筑在鸦片上,那么安顺实在是一个主要的金库。”

  7月7日,在关岭住宿时,条件非常差,是一个黑暗秽污的臭虫跳蚤窝,吃的饭是粗红米,菜是自己准备的。开店的老板是一个十足的鸦片烟鬼,把他们视为一笔奇货可居的好生意,两个人支付了八毛钱无法满足要求,最后又多付了两毛钱,才算了事。

  7月11日,到达兴仁的巴岭休息时,抬滑竿的脚夫,吸食鸦片以消除疲劳。让薜绍铭感到吃惊的是,在兴义县立中学二年级就读的两个十七八岁的学生在巴岭休息时,也非常熟练地吞云吐雾。他不禁感叹,贵州人吸食鸦片非常普遍,就算是中学生也不例外。

  8月18日,他到达威宁时发现,威宁城里的人,十之八九是鸦片烟鬼,夜里吞云吐雾,不到十二时后不睡觉,早晨是不到十时以后不起床。

  8月30日,他到达大定时发现,大定烟民竟占了全县人口半数以上。男子无人不吸鸦片,妇女及十余岁的儿童亦多有烟瘾。城内各机关及学校,鸦片都是公开的东西。县立中学教职员无人不吸鸦片,学生百余人中吸食鸦片者竟然达到六七十人,上课前后教职员学生都得吞云吐雾一番。

  8月31日,他到达黔西了解到大定这个地方,土地贫瘠,物产大宗是鸦片,和兴义、安顺出产的鸦片相比,质量稍微差一些。大米及包谷的产量很少。

  在那个时期,对于富商大贾、地主豪绅、政府显要来说,吸鸦片是一种享乐,这些人生活腐化,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不少富家子弟堕落成烟鬼,甚至倾家荡产,沦为乞丐;对于劳动群众来说,他们吸上鸦片,源于环境和风气影响,在劳动之余吸上几口,以振奋精神,消除疲劳,加上吸食方便,价钱便宜,又缺医少药,有了病,习惯于吸上几口大烟以解除痛苦,不过这种办法无异于“饮鸠止渴”,久而久之,鸦片不但使他们耗尽了仅有的钱财,而且使他们中毒很深,一个个成了面黄肌瘦、全靠大烟兴奋体力的人,甚至家破人亡。

  社会处于极度贫困境地

  旧时,贵州长期被外界认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那么,当时贵州到底穷到那种地步呢?薜绍铭在龙里时,和当时的县长面谈时,记下了如下文字:“人民贫困异常,地方财政尤拮据,县政府及各机关时有断炊之虞。全县最富之户,无百元以上现金之积蓄。有时政府急需款三五百元,全城内竟搜罗不到。而龙里则是当时贵州全省的代表。”

  8月18日,薜绍铭到达威宁后,看到的景象让人触目惊心,他这样写到:“古人以‘鹑衣百结’来形容人之衣服褛褴者,而威宁人民之衣服褴褛,此‘鹑衣百结’四个字连一半也形容不出,因其衣服非百结,乃系千结万结。普通人一件衣服是穿终身,或穿数辈,最先是一件单衣,破一洞,加一补,以至补到几十层,有布片,有麻片,形形色色,冬夏全是此一件,昼夜仍是此一件。而此衣服尚不能普及于每一人,尚有多人穿草衣。儿童十五六岁以下,终年是赤着身,有太阳时,晒太阳取暖,无太阳时则藏于草中,女孩十五六岁时,仍多无破裤可穿,仅用麻片以遮身。此非少数者,普通大约都是如此。”

  当时人们极贫境地,对于今天的我们是无法想像的。

  由于社会的普遍穷困,在贵州行走期间,让他最为头疼的是吃饭问题。

  6月20日他从都匀出发到贵阳,在沙坝一个小饭店内吃早餐,吃的菜是淡煮豆芽蒜头,没有任何油水,在另外一个碗内放有盐巴一块,吃菜时用筷子将菜夹了,向盐巴上蘸一下,使菜带上一点咸味,而这种待遇,还不是一般普通人所能享受的。

  8月15日,在从宣威至威宁的路上,走到中午时分,肚子饿了,问遍路边的居民,只有一家有冷包谷饭半锅。

  在可渡时,有居民约二十户,买不到大米,因为当地老百姓吃的全部是包谷。

  在到达金斗铺时,店主是一个老媪,有二子一媳。长子新亡,媳寡居,养一子,约二岁。一家衣服均褴褛破露,且龌龊异常。室内有一火炕,内烧有芋头,此一家数口,一日两餐,全为此物。和老媪谈起话来,问以“你们除了吃芋头外还吃些什么?”她答道:“还吃荞粑。”又问她“吃米不呢?”她冷笑说道:“唉呀,不用说我们家没米吃,就是我们这里的好户人家,除过新年时候吃—两顿米饭外,平时也都是芋头、荞粑。此地人民生活状况,老媪这几句话已是全盘道出了。”

  在初秋时节他们抵达威宁,因为天气比较冷,但又只携带了毛毯两条,晚上无法御寒。就想让教育局的老勤务代为到街上去租棉被两条。问遍全县街上,就算出再多的钱也无法租到棉被,因为有棉被的人家很少。最后才从局长家里拿来一条棉被,既小且薄,但老勤务说:“这棉被是局长在省里上学时所做,现在拿了来,局长就没有盖的了。”

  明代谪居贵州的王阳明,对贵州的交通曾有“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之叹。薜绍铭在贵州境内的旅途,除了从龙里到贵阳、从贵阳到安顺、遵义到重庆少数路段乘坐汽车、从安顺到兴义、从兴义到江底坐滑竿外,基本上以步行为主。这并不是最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在于土匪横行,威胁到外出人们的安全。

  7月11日,他在从巴铃到兴仁途中,就被告知“不时有匪徒杀人越货,”比如有一位姓蔡的老头,在巴铃已经停留四五天了,等不到马帮不敢前进。他们在当天下午三时抵达兴仁住店时,店主问他们,是否跟随马帮一起来的,他们回答“不是”,店主连连摇头咋舌说:“真乃好运气,这些时不随马帮走路,没有不出岔子的。”

  7月12日,他从兴仁到兴义的这段行程中,也被告知:“不随马帮是万万走不得,特别是到万屯的一段路。”早上他们决定冒险上路,但同行的蔡老头无论如何只是说:“没有枪护送,万万走不得。”

  走到交那西南山谷中,荒凉无一人,即鸦雀声亦无。行约十里,忽听远山上有唔唔的人呼声,脚夫老陈吓得面色如土,低声说道:“这声音一定是土匪暗号,这里正是出岔子的地方,不如咱们赶快地折回去罢!”当时他们心内亦忐忑不已,但既行至此,有匪即掉头折返,恐亦来不及,只有仍壮胆前进,乃强作镇定对脚夫说道:“不要害怕,土匪绝对不敢来,这声音一定是放牛人之呼叫,况且就是有土匪他也不能怎么样你们。”

  于是滑竿不坐了,同脚夫一起加紧脚步向前走,二十里后走至大栗树时,有从南面来的苦力数人在休息,心中稍安。又二十里至万屯,危险地带已安然闯过,大家都长长出了一口气。脚夫老陈说:“先生们真是有菩萨保佑,到黄草坝(兴义)后,应该向菩萨献个大刀头(即猪肉块)才是吧!”

  抵达万屯后,晚间店主谈道:“从交那来这段路上天天出岔子。昨天有一个人,在离此不远的地方,被土匪砍了几刀,当时没有砍死,还能爬到这里,但到这里时,已经不会说话,肠子从肚中流出来,他用手指沾血在石板上写了个连字就死了。这人是姓连,或是个连长,谁也不知道。后来区公所把尸体掩埋了。先生们走这段路能够平安无事,真乃洪福不浅呢。”

  8月17日,他这样记述:由倘塘起行,出镇即登山,途中所经全为荒山,不见一人。约三十里至一山坳,路旁矮松林中,突有三人跃出,都是头上裹布,肩荷以枪,我们大惊,知遇匪。但此三人详视我们,而又趑趄不前,大约以为我们是过境之军队或公务人员,不敢贸然下手。我们这时也强作镇定,谈笑前进,对之视若无睹,但心内实在是忐忑不已。向导看外表也不是清白人,好像和这三个人曾合伙做过生意,乃向我们解释道:“他们三人不是棒老二(方言对土匪的称呼),是打野猪的。”后来他又冷笑着说道:“他们打野猪,只管打野猪,不妨害咱们公事上的人。”

  当时贵州土匪的构成,主要有穷苦百姓无法生活下去而占山为王,也有因民族矛盾激化无法忍受压迫的少数民族占山为王的,也有官匪勾结,以保护过往商旅为名,收取保护费的。

  关于贵州教育的评价

  出于职业习惯,薜绍铭每到一处,除了介绍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外,对当地的教育发展情况着墨甚多。对于教育发达的地区,他高度评价,比如“都匀教育为黔南各县冠,全县教育经费每年二万余元,有省立中学一所,学生八百余人,县立女子中学一所,学生一百余人,小学全县共二十五所,学生约千余人……苗民子弟近年亦渐多受教育者,在省立都匀中学中,尚有苗生数十人,他们都是着汉衣,习汉文,在同化苗民上,这些受教育的苗民青年,当然是有大大的力量。”“安顺是贵州出人材最多的地方,教育为黔西各县冠。有省立中学一所,县立女子中学一所,小学百余所。”

  对于兴义教育的发展情况,他这样记述:“教育为盘江八县冠,有县立中学一所,小学百余所。教育经费年约三万元,教员薪金尚不拖欠,在贵州全省中,兴义为教育经费最有办法之县份。”

  对于贵州教育发展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制约贵州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教育经费不独立,投入严重不足,教员的工作强度很大,待遇窘迫,甚至无法维持生计。

  比如在贵阳时他这样记述:“每个教员都是担任三个以上学校的功课,每周授课时间,竟有能在三十六小时以上者。原因为教员待遇太低,并且还打折扣。高级中学教员待遇每小时大洋一元,初级中学每小时大洋七角五分,小学每小时大洋二角,但实发都是打六折,月终所能领到的,是六折中的二成。一个教员每周不担任三十六小时以上的功课,就无法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

  《黔滇川旅行记》所描绘的黑暗世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真可谓“新旧社会两重天”。1978年至今,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2020年贵州将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早已今非昔比。说明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这就是笔者阅读《黔滇川旅行记》,得到的宝贵启示。(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刘坤跃)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黔滇川旅行记》里的贵州

黔西南日报 | 2020年07月22日 08:17:39 | 刘坤跃


1936年中华书局印行的《黔滇川旅行记》

  1638年3月27日,著名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由广西进入贵州,在贵州考察了43天,写下了《黔游日记》,详细地记述了贵州当时的社会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等情况。

  无独有偶,近三百年后的1935年,一个叫薜绍铭的年轻人,沿着当年徐霞客从广西进入贵州的路线行走。他经关岭进入黔西南,到达兴义后,从江底永康桥进入云南,又从云南进入贵州的毕节地区,经过遵义,再从遵义进入四川,后沿长江而下,离开西南地区。

  薜绍铭在贵州行走,基本上是沿古驿道徒步而行,前后用时二个多月。涉足今天的黔南、贵阳、安顺、黔西南、毕节、遵义,留下了次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黔滇川旅行记》。

  作为一个外乡人,他笔下当年的贵州,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鸦片流毒遍布贵州

  鸦片俗称大烟,其母体即人们所熟知的罂粟。罂粟是一种美丽的植物,叶片碧绿,花朵五彩缤纷,茎株婷婷玉立,蒴果高高在上,从它蒴果上提取的汁液加工后即是鸦片。

  罂粟原产于西亚地区,后传入中国,并有栽种,最初的栽种,纯粹是为了观赏和药用。

  大旅行家徐霞客在贵定白云山下,看到一片红得似火的罂粟花,大为惊奇,叹为观止。他在游记中写道:“莺粟花殷红,千叶簇,朵甚巨而密,丰艳不减丹药。”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罂粟壳也被列为一种有效的药物。

  明永乐十年(1413年)贵州建省以后,一直靠外省的“协饷”维持财政,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随着清政府的覆亡,贵州的协饷也骤然断绝。由于贵州经济特别落后、加上连年军阀混战,财政极为困难,因此,民国时期贵州的当政者,为了维护其有效统治,解决财政税收极度匮乏的问题,将目光转向了鸦片。

  在这之前,贵州虽然也有个别地区种罂粟,但规模不大。由于贵州在地理上,属于僻远山区,在气候、土质等方面,具备了栽种鸦片的优越自然条件,加上利益的驱使,统治者直接无视封禁政策,从1919年开始大张旗鼓的种植鸦片,到1938年再次严禁的二十年间,全省的鸦片种植遍山弥谷,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鸦片王国。吸食之风很快蔓延开来,各府各县大烟馆遍地开花,甚至在乡镇和沿途各站口也有。不论平民还是富豪,不沾点鸦片似乎赶不上时髦。

  薜绍铭在贵州行走期间,多达9次记录了当时鸦片在贵州的泛滥情况。

  6月20日,他从都匀去贵阳的路上,走到靖道关休息时,看到路边的饭店内,有一个中年男子只顾躺卧在床上吸食鸦片,对地上一个竹筐中哭叫不已的婴儿,置之不理,店中的一个妇女则负责招待客人。

  6月23日,到达贵阳后,他通过对贵阳及贵州省的商业发展情况调查后发现:鸦片商是所有商业中资本最雄厚的,而规模最大的是“怡兴昌号”,这家商号资本超过百余万元,每年营业获利平均都在50万元以上。

  当时贵州全省的税收,每年大约有800余万元,其中地丁70万元,盐税附加150余万元,除此之外全靠鸦片税,高达580万元,占全省税收的72.5%。因此说鸦片是贵州全省的生命线,一点都不为过,这种畸形的税收来源,在当时全国各省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贵阳被称之为“鸦片城市化”的城市,鸦片在各级政府都是公开的东西,省政府的各厅各科办公室内,常有鸦片灯在床上陈列着,师爷们办公前吞云吐雾一番,办公后还得过一番瘾,让精神兴奋—下。至于真正办公时间,每天都不到两三小时。

  贵阳全城吸食鸦片的有多少人呢?据当时贵阳公安局提供的数据,登记在册的人数超过7000余人,没有登记的就不好说了,因为就算是不吸食鸦片的人,他们的生活也是直接间接靠鸦片来维持。如果商人没有鸦片,就没有买卖可做,政府机关没有鸦片,税收就没有来源,工作人员就会饿肚子。

  6月29日,薜绍铭达到安顺后,他在安顺呆了7天的时间,对安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后发现,安顺的商业繁荣程度超过贵阳,商店资本在10万以上的有20多家,但基本上都是鸦片商。每年由安顺运出外销的鸦片,约在万担(每担千两)以上,占贵州全省出口鸦片三分之一。他不禁感叹:“如果说贵州全省经济是建筑在鸦片上,那么安顺实在是一个主要的金库。”

  7月7日,在关岭住宿时,条件非常差,是一个黑暗秽污的臭虫跳蚤窝,吃的饭是粗红米,菜是自己准备的。开店的老板是一个十足的鸦片烟鬼,把他们视为一笔奇货可居的好生意,两个人支付了八毛钱无法满足要求,最后又多付了两毛钱,才算了事。

  7月11日,到达兴仁的巴岭休息时,抬滑竿的脚夫,吸食鸦片以消除疲劳。让薜绍铭感到吃惊的是,在兴义县立中学二年级就读的两个十七八岁的学生在巴岭休息时,也非常熟练地吞云吐雾。他不禁感叹,贵州人吸食鸦片非常普遍,就算是中学生也不例外。

  8月18日,他到达威宁时发现,威宁城里的人,十之八九是鸦片烟鬼,夜里吞云吐雾,不到十二时后不睡觉,早晨是不到十时以后不起床。

  8月30日,他到达大定时发现,大定烟民竟占了全县人口半数以上。男子无人不吸鸦片,妇女及十余岁的儿童亦多有烟瘾。城内各机关及学校,鸦片都是公开的东西。县立中学教职员无人不吸鸦片,学生百余人中吸食鸦片者竟然达到六七十人,上课前后教职员学生都得吞云吐雾一番。

  8月31日,他到达黔西了解到大定这个地方,土地贫瘠,物产大宗是鸦片,和兴义、安顺出产的鸦片相比,质量稍微差一些。大米及包谷的产量很少。

  在那个时期,对于富商大贾、地主豪绅、政府显要来说,吸鸦片是一种享乐,这些人生活腐化,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不少富家子弟堕落成烟鬼,甚至倾家荡产,沦为乞丐;对于劳动群众来说,他们吸上鸦片,源于环境和风气影响,在劳动之余吸上几口,以振奋精神,消除疲劳,加上吸食方便,价钱便宜,又缺医少药,有了病,习惯于吸上几口大烟以解除痛苦,不过这种办法无异于“饮鸠止渴”,久而久之,鸦片不但使他们耗尽了仅有的钱财,而且使他们中毒很深,一个个成了面黄肌瘦、全靠大烟兴奋体力的人,甚至家破人亡。

  社会处于极度贫困境地

  旧时,贵州长期被外界认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那么,当时贵州到底穷到那种地步呢?薜绍铭在龙里时,和当时的县长面谈时,记下了如下文字:“人民贫困异常,地方财政尤拮据,县政府及各机关时有断炊之虞。全县最富之户,无百元以上现金之积蓄。有时政府急需款三五百元,全城内竟搜罗不到。而龙里则是当时贵州全省的代表。”

  8月18日,薜绍铭到达威宁后,看到的景象让人触目惊心,他这样写到:“古人以‘鹑衣百结’来形容人之衣服褛褴者,而威宁人民之衣服褴褛,此‘鹑衣百结’四个字连一半也形容不出,因其衣服非百结,乃系千结万结。普通人一件衣服是穿终身,或穿数辈,最先是一件单衣,破一洞,加一补,以至补到几十层,有布片,有麻片,形形色色,冬夏全是此一件,昼夜仍是此一件。而此衣服尚不能普及于每一人,尚有多人穿草衣。儿童十五六岁以下,终年是赤着身,有太阳时,晒太阳取暖,无太阳时则藏于草中,女孩十五六岁时,仍多无破裤可穿,仅用麻片以遮身。此非少数者,普通大约都是如此。”

  当时人们极贫境地,对于今天的我们是无法想像的。

  由于社会的普遍穷困,在贵州行走期间,让他最为头疼的是吃饭问题。

  6月20日他从都匀出发到贵阳,在沙坝一个小饭店内吃早餐,吃的菜是淡煮豆芽蒜头,没有任何油水,在另外一个碗内放有盐巴一块,吃菜时用筷子将菜夹了,向盐巴上蘸一下,使菜带上一点咸味,而这种待遇,还不是一般普通人所能享受的。

  8月15日,在从宣威至威宁的路上,走到中午时分,肚子饿了,问遍路边的居民,只有一家有冷包谷饭半锅。

  在可渡时,有居民约二十户,买不到大米,因为当地老百姓吃的全部是包谷。

  在到达金斗铺时,店主是一个老媪,有二子一媳。长子新亡,媳寡居,养一子,约二岁。一家衣服均褴褛破露,且龌龊异常。室内有一火炕,内烧有芋头,此一家数口,一日两餐,全为此物。和老媪谈起话来,问以“你们除了吃芋头外还吃些什么?”她答道:“还吃荞粑。”又问她“吃米不呢?”她冷笑说道:“唉呀,不用说我们家没米吃,就是我们这里的好户人家,除过新年时候吃—两顿米饭外,平时也都是芋头、荞粑。此地人民生活状况,老媪这几句话已是全盘道出了。”

  在初秋时节他们抵达威宁,因为天气比较冷,但又只携带了毛毯两条,晚上无法御寒。就想让教育局的老勤务代为到街上去租棉被两条。问遍全县街上,就算出再多的钱也无法租到棉被,因为有棉被的人家很少。最后才从局长家里拿来一条棉被,既小且薄,但老勤务说:“这棉被是局长在省里上学时所做,现在拿了来,局长就没有盖的了。”

  明代谪居贵州的王阳明,对贵州的交通曾有“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之叹。薜绍铭在贵州境内的旅途,除了从龙里到贵阳、从贵阳到安顺、遵义到重庆少数路段乘坐汽车、从安顺到兴义、从兴义到江底坐滑竿外,基本上以步行为主。这并不是最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在于土匪横行,威胁到外出人们的安全。

  7月11日,他在从巴铃到兴仁途中,就被告知“不时有匪徒杀人越货,”比如有一位姓蔡的老头,在巴铃已经停留四五天了,等不到马帮不敢前进。他们在当天下午三时抵达兴仁住店时,店主问他们,是否跟随马帮一起来的,他们回答“不是”,店主连连摇头咋舌说:“真乃好运气,这些时不随马帮走路,没有不出岔子的。”

  7月12日,他从兴仁到兴义的这段行程中,也被告知:“不随马帮是万万走不得,特别是到万屯的一段路。”早上他们决定冒险上路,但同行的蔡老头无论如何只是说:“没有枪护送,万万走不得。”

  走到交那西南山谷中,荒凉无一人,即鸦雀声亦无。行约十里,忽听远山上有唔唔的人呼声,脚夫老陈吓得面色如土,低声说道:“这声音一定是土匪暗号,这里正是出岔子的地方,不如咱们赶快地折回去罢!”当时他们心内亦忐忑不已,但既行至此,有匪即掉头折返,恐亦来不及,只有仍壮胆前进,乃强作镇定对脚夫说道:“不要害怕,土匪绝对不敢来,这声音一定是放牛人之呼叫,况且就是有土匪他也不能怎么样你们。”

  于是滑竿不坐了,同脚夫一起加紧脚步向前走,二十里后走至大栗树时,有从南面来的苦力数人在休息,心中稍安。又二十里至万屯,危险地带已安然闯过,大家都长长出了一口气。脚夫老陈说:“先生们真是有菩萨保佑,到黄草坝(兴义)后,应该向菩萨献个大刀头(即猪肉块)才是吧!”

  抵达万屯后,晚间店主谈道:“从交那来这段路上天天出岔子。昨天有一个人,在离此不远的地方,被土匪砍了几刀,当时没有砍死,还能爬到这里,但到这里时,已经不会说话,肠子从肚中流出来,他用手指沾血在石板上写了个连字就死了。这人是姓连,或是个连长,谁也不知道。后来区公所把尸体掩埋了。先生们走这段路能够平安无事,真乃洪福不浅呢。”

  8月17日,他这样记述:由倘塘起行,出镇即登山,途中所经全为荒山,不见一人。约三十里至一山坳,路旁矮松林中,突有三人跃出,都是头上裹布,肩荷以枪,我们大惊,知遇匪。但此三人详视我们,而又趑趄不前,大约以为我们是过境之军队或公务人员,不敢贸然下手。我们这时也强作镇定,谈笑前进,对之视若无睹,但心内实在是忐忑不已。向导看外表也不是清白人,好像和这三个人曾合伙做过生意,乃向我们解释道:“他们三人不是棒老二(方言对土匪的称呼),是打野猪的。”后来他又冷笑着说道:“他们打野猪,只管打野猪,不妨害咱们公事上的人。”

  当时贵州土匪的构成,主要有穷苦百姓无法生活下去而占山为王,也有因民族矛盾激化无法忍受压迫的少数民族占山为王的,也有官匪勾结,以保护过往商旅为名,收取保护费的。

  关于贵州教育的评价

  出于职业习惯,薜绍铭每到一处,除了介绍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外,对当地的教育发展情况着墨甚多。对于教育发达的地区,他高度评价,比如“都匀教育为黔南各县冠,全县教育经费每年二万余元,有省立中学一所,学生八百余人,县立女子中学一所,学生一百余人,小学全县共二十五所,学生约千余人……苗民子弟近年亦渐多受教育者,在省立都匀中学中,尚有苗生数十人,他们都是着汉衣,习汉文,在同化苗民上,这些受教育的苗民青年,当然是有大大的力量。”“安顺是贵州出人材最多的地方,教育为黔西各县冠。有省立中学一所,县立女子中学一所,小学百余所。”

  对于兴义教育的发展情况,他这样记述:“教育为盘江八县冠,有县立中学一所,小学百余所。教育经费年约三万元,教员薪金尚不拖欠,在贵州全省中,兴义为教育经费最有办法之县份。”

  对于贵州教育发展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制约贵州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教育经费不独立,投入严重不足,教员的工作强度很大,待遇窘迫,甚至无法维持生计。

  比如在贵阳时他这样记述:“每个教员都是担任三个以上学校的功课,每周授课时间,竟有能在三十六小时以上者。原因为教员待遇太低,并且还打折扣。高级中学教员待遇每小时大洋一元,初级中学每小时大洋七角五分,小学每小时大洋二角,但实发都是打六折,月终所能领到的,是六折中的二成。一个教员每周不担任三十六小时以上的功课,就无法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

  《黔滇川旅行记》所描绘的黑暗世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真可谓“新旧社会两重天”。1978年至今,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2020年贵州将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早已今非昔比。说明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这就是笔者阅读《黔滇川旅行记》,得到的宝贵启示。(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刘坤跃)

推荐阅读
黔西南广播电视台  2021-05-17
中共黔西南州委组织部  2021-05-29
兴义市公安局 兴义市融媒体中心  2021-05-31
中共晴隆县委组织部  2021-05-28
兴义市融媒体中心  2021-05-17
兴义市教育局  2021-05-14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亮点黔西南  2021-05-24
黔西南公安  2021-05-27
中共黔西南州委组织部  2021-06-01
亮点黔西南  202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