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金州”传奇——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队金矿勘查之路
可以说,在贵州,只要一谈起找金,人们肯定会想到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队。也难怪,有着58年找矿历史的105地质队自上世纪80年代致力于金矿勘查以来,创造了贵州找金的奇迹,成就了黔西南州“金州”的传奇,打造了贞丰县“中国金县”之冠,开创了贵州找矿史多项第一。目前,黔西南地区已成为贵州省最重要的金矿资源产地,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金矿产地之一。黔西南地区同时展现出的世界处理原生卡林型金矿的三大技术,更是让世人震惊。
贵州105队人集数代之功,竭尽全力在贵州探金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探索:总结出“两层楼”模式
金,一种稀有金属,历来被看成是财富的象征。
贵州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进行地质调查以来,直至1977年底,全省探获金储量不足1吨,是我国金储量最贫乏的省区。
1977年10月,地矿部在山东召开黄金地质会议,会上提出了用新的地质理论去寻找新类型金矿的工作指导方针。会后,贵州省地矿局明确了贵州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为主攻类型,并调整找金工作部署。这一决定,改写了贵州不产金的历史。
当时的地质队员从未接触过卡林型金矿,甚至连一块金矿标品都没有,正所谓举目四望,万壑千山,不知从何下手;茫茫高原,不知从何处落脚。但是,地质队员有的是一往无前的勇气,有的是敢为人先的豪情,有的是奉献与创新的激情。
1977年,贵州省地矿局区调大队从册享县锑矿采集回来一些矿石样品,经过测试分析,含金;同年,贵州112队在晴隆大厂锑矿采下一些样品,同样含金。两地含金的重要信息成为贵州金矿发现的第一缕曙光,同时也使贵州成为我国率先发现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的省区。他们当时也许并不知道,这一新型金矿的发现,将彻底改变贵州黄金资源贫乏的历史,使贵州成为我国新崛起的黄金资源基地之一。
那时的105地质队虽然在寻找黄金之路上跋涉了3年,但还没有取得任何突破。惟一可喜的是,他们选择了两个可能有前景的矿点。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两个如星星闪烁的矿点,成为了点亮百吨金山的明灯。
1984年春末夏初的一天,三分队矿区外围普查小组余龙海等人在香巴河、大坝田发现矿点的基础上,来到了太平洞、紫木凼矿区,他们沿南北向布置地表工程。在众多的探槽中,他们照例编录、取样。满怀希望,希望天遂人愿。但希望不断地落空,反而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他们更加努力地取样。就在他们忙得不可开交之时,奇迹出现了:样品的化验结果令人惊喜,连续6件样品见矿。余龙海等人没有想到这正是后来在全国引起轰动的大事件——贵州首次发现了大型金矿床紫木凼金矿。这一惊人的发现,使常人看起来和泥土没有区别的黄土上竟然会产金子,正所谓“是玫瑰总会开花,是金子就会发光”。
据了解,至1994年,该队在黔西南地区相继发现了紫木凼、烂泥沟、戈塘、丫他等一系列大中型卡林型金矿,探明金资源量在170吨以上,使黔西南地区成为世界瞩目的卡林型金矿集中产出区。
105地质队自1982年发现三岔河的普子陇、背阴坡等矿点以来,坚持在黔西南的贞丰县、兴仁县等地开展找矿工作。但由于当时认识程度不够,也受到找矿理论的制约,他们的目光仅仅停留在地表,金矿勘查一直在寻找断裂控矿上,金资源量并没有大的突破。
1992年,该队在紫木凼金矿床太平洞矿段发现了除地表断裂型矿外,深部地层依然存在着层状矿体,因此他们大胆创新,打破了黔西南金矿仅仅只有断裂控矿模式,逐渐建立起了贵州西南地区金矿床“两层楼”产出模式,打开了水银洞金矿床百吨金山的突破口,为开展灰家堡金矿田的盲矿找寻提供了理论基础。1994年,根据紫木凼矿区“两层楼”产出模式并结合区域地、物、化、遥资料开展的大比例尺成矿预测,该队确定了现在的水银洞为找金A级靶区,并明确提出了50吨资源量的概念。
突破:成功实现盲矿找矿
50吨资源量的预测,既点燃了105地质队人寻找特大型金矿的信心,又让人心生疑惑,那可只是预测啊!真要付诸行动,需要的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一个钻孔就是上百万元!
经过反复论证,在贵州省地矿局的支持下,在前期理论指导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105地质队下决心在水银洞实施钻探工程以验证地下深处盲矿。困囿于当时的资金紧张,该队决定先在灰家堡背斜轴部施工首个钻孔,根据情况再确定以后的工程。很快,首个钻孔ZK701顺利终孔,他们一边编录,一边取样。在样品送回大队基地后,分队技术人员焦急地盼望着结果。“见矿了……”喜讯像是插上了翅膀,从该队贵阳基地传到分队矿区。分队人员在拿到化验结果的那一刻,全都欣喜若狂,这意味着水银洞金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现,也是105地质队成功实现寻找盲矿零的突破。该队1995年实施的5个钻孔,孔孔见矿,从此迈出了水银洞金矿勘查决定意义的第一步。
105地质队虽然在寻找深部矿体上有了突破,但并不意味着找金矿就有了明确的方向。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他们对矿体的认识也不断明晰,找矿理论也不断地被修正,从最初认为的金矿受背斜核部断裂破碎带控制,到更明确为受灰家堡背斜核部生物碎屑灰岩控制。尽管这仅仅是简单的从受构造控制到主要受岩性探制的转变,但对他们来说,找矿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996年~2001年,该队在水银洞金矿陆续施工钻孔28个,钻探进尺9797米,取样9589件,对矿区及其外围开展了1∶10000地质测量50平方千米,1∶10000土壤化学测量50平方千米,进一步查明了矿体的形态特征,获得金资源量50吨。
2001年12月~2004年5月,受贵州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105地质队开展了水银洞金矿区中矿段的勘探,并提交了《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金矿区中矿段勘探地质报告》。该报告通过了国土资源部评审,获得平均品位10.95克/吨、均厚1.97米、金资源量54.62吨、潜在经济价值达55.91亿元的好成绩。由此,水银洞金矿中矿段成为我国第一个Ⅰ勘探类型的特大型卡林型金矿床。
创新:拓展找矿空间
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105地质队对黔西南金矿的认识不断得到提高,创新的理论认识又被广泛运用到整装勘查中。
2001年,该队明确水银洞金矿为碳酸盐岩层控矿床;2002年,明确中上二叠纪不整合界面间的构造蚀变体(Sbt)为区域构造热液作用之综合产物;2004年,建立以构造蚀变体为核心的区域成矿模式……通过普查,水银洞金矿区范围内找矿前景良好,东部和西部地表均发现矿体;通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发现东部特别是簸箕田矿段找矿潜力巨大。
随着勘查资金的投入,勘查程度不断提高,簸箕田矿段将有望成为大型矿床。为论证这一推断,该队又创造性地在矿区外围实施大尺度、大面积超深度的金矿勘查,在簸箕田矿段沿背斜轴部分别以160米~320米~640米的钻孔线距进行探索,埋深1000米~1400米的深隐伏盲矿取得突破,钻孔见矿率大于95%。特别是该队施工的ZK45301钻孔,深度达1411.08米,为贵州最深的固体矿产探矿钻孔。同时,他们在地表1300米以下发现盲金矿体,发现了埋深300米~800米以下的金矿体,区内钻孔见矿率达95%以上,二度空间找矿进入常态化,标志着贵州固体矿产勘查二度空间(1000米以深)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簸箕田矿段控制金金属量27.8吨,平均品位3.15克/吨,控制矿体33个,其中14个工业矿体,8个较主要矿体Ⅲc+1、Ⅲc单矿体达中型规模。
该队区域成矿模式的建立,使水银洞金矿成为了超大型矿床,同时在其西段太平洞金矿地表750米以下发现了金矿体,使太平洞金矿床规模可望达到特大型。
2009年,簸箕田项目被列入贵州省地矿局首批找矿突破项目。2011年,黔西南金矿勘查由105地质队申报实施获批为省级整装勘查项目。2012年以来,该队独立承担了国家级整装勘查贞丰-普安金矿整装勘查的实施。
硕果:整装勘查成效显
1978年~2010年,经过30余年的地质勘查,贵州金矿资源量达到336吨,平均每年获得金资源量10吨,其中黔西南地区的卡林型金矿资源量317吨,占贵州金矿资源量的94.35%。2011年,105地质队又牵头承担了省级整装勘查项目——黔西南金矿整装勘查(第一批)和独立承担国家级整装勘查——贞丰-普安金矿整装勘查的实施,使贵州找金工作步入快车道。截至2013年年底,贵州整装勘查区内3年新增黄金资源量240吨,平均每年新增黄金80吨。
此外,一些没有被列入整装勘查区块的其他区域,因为理论上的突破,找矿也取得大的成果,新增金资源量48吨。值得一提的是,该队在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的盘县地区找矿取得原生卡林型金矿找矿突破的意义尤为深远,发现了大麦地金矿和架底金矿两个中型金矿床。目前,得益于近3年的整装勘查,贵州新增金资源量288吨,平均每年新增黄金96吨。
如今,黔西南州8个市县都发现了金,水银洞金矿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金矿。贵州紫金水银洞金矿、贵州锦丰烂泥沟金矿、贵州金鑫紫木凼金矿,三大原生卡林型金矿山年产黄金近10吨,黔西南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近60年来,功勋卓著的105地质队足迹踏遍苗岭高原,以“找矿兴黔,求实创新”为己任,以“三光荣”精神为传承,献身地质事业,在艰苦的环境下积极探索,勇于发现,敢于突破,先后探明提交了2个特大型、15个大型、20个中型矿,其中开阳磷矿、清镇和修文铝土矿、兴仁紫木凼和贞丰水银洞金矿等一批大中型矿,为奠定贵州磷化工业、铝工业、黄金工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先后16次受到原地矿部、贵州省委省政府表彰,是贵州省惟一获得国务院四部委授予的“地质勘查功勋单位”称号,同时还荣获了“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3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105地质队开展金矿勘查30多年来,已查明提交金资源量400吨,占贵州省累计查明金资源量的64%,使贵州从一个不产黄金的省份,一跃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金三角”。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