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义龙

义龙新区:做好“六篇”文章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2年03月26日 14:19:49来源:亮点黔西南 作者:邰贵林

  近年来,义龙新区结合区位、地质、土壤、水文、气候等条件,围绕产业是核心的发展思路,探索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模式,在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向“生态”要质量,努力做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村规、乡愁”六篇文章,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做好“产业”文章,打造“富民乡村”。结合实际,牢牢守住35.3万亩耕地红线,按照与企业、农户“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工作机制,紧紧围绕蔬菜、中药材、特色林业、食用菌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目前,在全区29个坝区完成蔬菜种植14.45万亩;中药材种植8.6万亩;精品水果种植7.47万亩;食用菌种植1.35万亩,实现农户与企业“抱团”发展。加大畜牧水产工作力度,其中,牛、羊、生猪和禽类出栏3.61万头、2.41万只、21.89万头和238.65万羽,稻田养鱼、养虾、养蟹完成1.2万亩,农户人均收入不断提高。重点培育“头鹰”项目,大力推进雨樟镇并嘎村花海基地喷灌项目、顶效中药材种植等46个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打造“一业为主、多业融合、共生发展”的现代富民乡村新样板。

  做好“人才”文章,打造“活力乡村”。围绕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工作干部队伍,提前谋划,创新工作机制,聚焦“第一书记、农业技术、村级干部、农村实用”四类人才,建强乡村振兴人才联结机制,科学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增加农业科技特派员,加强农村干部、农业技能人才、农民和新型主体培训。目前,选派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143名,储备村级后备干部359名,储备农村实用人才4033名,完善区级农业专家库64名,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农业专家服务春耕一线活动,到田间地头开展实地技术指导114人次,帮助解决190个种植难题。开展不同作物、不同病虫、不同区域的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召开防治现场会及农药绿色防控技术培训25场(次),培训农民1860人次,不断提升农民技能水平。

  做好“文化”文章,打造“文明乡村”。强化基层宣传思想及精神文明活动阵地建设,深入开展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示范社区活动,持续推进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目前,创建全国文明村4个,省级文明镇3个、省级文明村4个、文明校园1个、州级文明村4个、文明家庭1户、文明校园1个、文明示范社区6个;区级文明镇3个、文明村44个、文明校园3个、文明示范社区11个。全区10镇(街道)正在推进试点(站)所建设,并持续做好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工作,99个行政村(社区)实现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每个村都有一块健身场地,实现村级农家书屋覆盖率100%,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做好“生态”文章,打造“美丽乡村”。坚持规划先行,因村制宜,围绕开展整“五脏”、治“六乱”、创“七美”活动,实施村庄清洁美化行动,谋划乡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目前,投放农村各类垃圾收集设施约3782个,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覆盖率达100%。全区累计清理农村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872.53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5411.02吨,清理村内水塘496口个;清理村内沟渠738.73公里;清理乱搭乱建及残垣断壁266处;完成农用卫生厕所建设305户,公厕建设5座,完成楼纳、科汪、纳西农村污水系统工程修复,万屯镇海丰村、鲁屯镇章磨村等7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正有序推进,乡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美丽乡村画卷正加快呈现。

  做好“村规”文章,打造“法治乡村”。结合实际深入探索,不断加快乡村执法监督,持续推动乡村普法守法,公共法律服务不断向农村一线延伸,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按照“区建中心、镇建站、村建室”体系要求,建设上下联通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目前,建成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镇办依托司法所建设公共法律服务站10个,村居建设法律服务室98个,落实村居法律顾问25名,法律顾问进村入户722人次,解答法律咨询6772人次,开展法制讲座和法律宣传213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4件,建立镇级调委会10个、村居调委会98个,开展矛盾纠纷排查68次,受理矛盾纠纷调解577件,调解案件576件,调解率99.8%,调解成功569件,调解成功率98.8%,乡村矛盾纠纷有效化解,法治乡村建设不断推进。

  做好“乡愁”文章,打造“特色乡村”。以“农旅一体化”为抓手,重点推进“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围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规划理念,以楼纳村、并嘎村、联新村纳西科汪古寨为示范,全区16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为线,通过采取古村落开发、古建筑修复、古文物保护等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式,连片推进镌刻“乡愁记忆”烙印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区共完善了20多个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楼纳村和并嘎村获批AAA级景区,间歇泉景区民族村建成“黔西南风情田园体验游”示范点,其他各示范试点“一方案两规划”编制和建设正有序推进,乡村旅游客接待量不断提升,逐步实现农村美起来、腰包鼓起来、农民乐起来的目标。

  (邰贵林)

责编:王湛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义龙新区:做好“六篇”文章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亮点黔西南 | 2022年03月26日 14:19:49 | 邰贵林

  近年来,义龙新区结合区位、地质、土壤、水文、气候等条件,围绕产业是核心的发展思路,探索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模式,在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向“生态”要质量,努力做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村规、乡愁”六篇文章,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做好“产业”文章,打造“富民乡村”。结合实际,牢牢守住35.3万亩耕地红线,按照与企业、农户“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工作机制,紧紧围绕蔬菜、中药材、特色林业、食用菌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目前,在全区29个坝区完成蔬菜种植14.45万亩;中药材种植8.6万亩;精品水果种植7.47万亩;食用菌种植1.35万亩,实现农户与企业“抱团”发展。加大畜牧水产工作力度,其中,牛、羊、生猪和禽类出栏3.61万头、2.41万只、21.89万头和238.65万羽,稻田养鱼、养虾、养蟹完成1.2万亩,农户人均收入不断提高。重点培育“头鹰”项目,大力推进雨樟镇并嘎村花海基地喷灌项目、顶效中药材种植等46个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打造“一业为主、多业融合、共生发展”的现代富民乡村新样板。

  做好“人才”文章,打造“活力乡村”。围绕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工作干部队伍,提前谋划,创新工作机制,聚焦“第一书记、农业技术、村级干部、农村实用”四类人才,建强乡村振兴人才联结机制,科学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增加农业科技特派员,加强农村干部、农业技能人才、农民和新型主体培训。目前,选派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143名,储备村级后备干部359名,储备农村实用人才4033名,完善区级农业专家库64名,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农业专家服务春耕一线活动,到田间地头开展实地技术指导114人次,帮助解决190个种植难题。开展不同作物、不同病虫、不同区域的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召开防治现场会及农药绿色防控技术培训25场(次),培训农民1860人次,不断提升农民技能水平。

  做好“文化”文章,打造“文明乡村”。强化基层宣传思想及精神文明活动阵地建设,深入开展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示范社区活动,持续推进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目前,创建全国文明村4个,省级文明镇3个、省级文明村4个、文明校园1个、州级文明村4个、文明家庭1户、文明校园1个、文明示范社区6个;区级文明镇3个、文明村44个、文明校园3个、文明示范社区11个。全区10镇(街道)正在推进试点(站)所建设,并持续做好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工作,99个行政村(社区)实现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每个村都有一块健身场地,实现村级农家书屋覆盖率100%,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做好“生态”文章,打造“美丽乡村”。坚持规划先行,因村制宜,围绕开展整“五脏”、治“六乱”、创“七美”活动,实施村庄清洁美化行动,谋划乡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目前,投放农村各类垃圾收集设施约3782个,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覆盖率达100%。全区累计清理农村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872.53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5411.02吨,清理村内水塘496口个;清理村内沟渠738.73公里;清理乱搭乱建及残垣断壁266处;完成农用卫生厕所建设305户,公厕建设5座,完成楼纳、科汪、纳西农村污水系统工程修复,万屯镇海丰村、鲁屯镇章磨村等7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正有序推进,乡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美丽乡村画卷正加快呈现。

  做好“村规”文章,打造“法治乡村”。结合实际深入探索,不断加快乡村执法监督,持续推动乡村普法守法,公共法律服务不断向农村一线延伸,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按照“区建中心、镇建站、村建室”体系要求,建设上下联通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目前,建成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镇办依托司法所建设公共法律服务站10个,村居建设法律服务室98个,落实村居法律顾问25名,法律顾问进村入户722人次,解答法律咨询6772人次,开展法制讲座和法律宣传213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4件,建立镇级调委会10个、村居调委会98个,开展矛盾纠纷排查68次,受理矛盾纠纷调解577件,调解案件576件,调解率99.8%,调解成功569件,调解成功率98.8%,乡村矛盾纠纷有效化解,法治乡村建设不断推进。

  做好“乡愁”文章,打造“特色乡村”。以“农旅一体化”为抓手,重点推进“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围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规划理念,以楼纳村、并嘎村、联新村纳西科汪古寨为示范,全区16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为线,通过采取古村落开发、古建筑修复、古文物保护等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式,连片推进镌刻“乡愁记忆”烙印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区共完善了20多个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楼纳村和并嘎村获批AAA级景区,间歇泉景区民族村建成“黔西南风情田园体验游”示范点,其他各示范试点“一方案两规划”编制和建设正有序推进,乡村旅游客接待量不断提升,逐步实现农村美起来、腰包鼓起来、农民乐起来的目标。

  (邰贵林)

责编:王湛

推荐阅读
兴义市人大常委会  2022-03-09
安龙县人大常委会  2022-03-11
基建通 今日头条  2022-03-01
中共晴隆县委宣传部  2022-03-10
人民日报客户端贵州频道  2022-03-23
贵州党建云  2022-03-21
州铁建办  2022-03-01
薏乡兴仁  2022-03-08
黔西南公安  2022-03-08
亮点黔西南  202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