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褪的军人本色——夏春勇“拾”金不昧的故事
图为夏春勇(中)在接受记者采访。
亮点黔西南讯 2013年11月6日,一封来自山东省济南市的感谢信,寄到黔西南州晴隆县委书记的办公室。信上说,济南市民马先亮在ATM机上还银行贷款时,由于输错一个数字,误将19500元钱打到了晴隆市民夏春勇的账上,在夏春勇的积极配合下,钱很快就完璧归赵……
“拾”金不昧
今年44岁的夏春勇,是晴隆县光照镇武装部干事。今年5月上旬,夏春勇突然收到一条落款为贵州省建设银行的短信,称其账户上进入了19500元钱。当时夏春勇一笑置之,以为是诈骗短信,加之那张卡是备用的透支卡,就没在意。
哪知过了几个月,他又接到一个自称马先亮的人打来电话,说是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误将19500元钱打到了他的账上,希望他把这笔钱汇回去。夏春勇跑到银行一查,果然多了一笔钱,而且数目一分不差。
夏春勇的妻子没有工作,全家人就靠自己微薄的工资生活,日子过得并不宽裕。然而面对这样一笔“意外之财”,他并没有一丝一毫占为己有的想法。
“别人的钱我肯定不能要。”夏春勇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笔钱不属于自己,应该马上退还给人家。他通过银行和公安机关,确认了对方的身份后,及时将钱完璧归赵。
通过和马先亮联系,笔者了解到,马先亮是一个公司的职员,收入不高,这一笔钱大约是他半年的收入。去年,马先亮的父亲患上胃癌,他四处筹钱都没有凑够高昂的医药费,不得已用透支卡支出了一万六千元。由于透支卡的利息很高,今年他好不容易凑够这笔钱,然而粗心大意的他在ATM机上还款时,输错一个数字而毫无所知。过了几个月,银行催他还贷款时,他在发现自己的失误。面对失而复得的巨款,马先亮热泪盈眶,决定拿2000元做感谢费,感谢夏春勇的义举,却被夏春勇拒绝了。
“虽然我也很穷,但你也不容易。”面对马先亮的感激,夏春勇说,“不管怎么穷,不属于自己的钱肯定不能要,你的感谢费我花起来肯定良心不安。”
虽然和夏春勇素未谋面,但马先亮说:“感激之情我无法用语言表达,这个朋友,我交定了!”
甘于奉献
夏春勇不光在金钱面前意志坚定,在工作上,他也一直默默地奉献着。
1990年退伍返乡后,组织上安排他到当时的哈马乡工作,后来哈马乡被合并为光照镇,他到镇武装部任武装干事。四年的军营生涯铸就了他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优秀品格。工作多年以来,他心系群众,俯首为民,默默无闻地奉献在基层,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永不消褪的军人本色。
2008年,晴隆遭遇严重的雪凝灾害,水、电、路、通信各条战线告急,全县上下打响了抗凝冻救灾的攻坚战。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作为一名干部,夏春勇也义不容辞地加入了这场战斗。他一马当先,哪里路不通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每天天不亮就上路铲雪、撒盐、推车,手上磨出了血泡也不肯休息一分钟。为了不让困难群众饿着冻着,他和其他同事一道,冒着冰雪,肩扛物资,一步一滑艰难地进村入户,将慰问金、猪肉、衣被、粮食送到群众家中。“最长的一次,他45天没回过家。”他的妻子说。
2010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秋冬连旱又席卷了晴隆城乡大地。夏春勇以其特有的智慧和果敢,又成了抗旱救灾的“急先锋”。他每天早出晚归,与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共联盟”谋划商议解决办法,与挂钩联系部门协调,为人畜饮水困难的村子找水源、打水井、安水管,为孤寡老人、留守妇女群众送水“解渴”。他共带领群众打井4口,到部门协调水管1000多米,为100多户群众送过水,为50多亩蔬菜浇过水……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无论是抗寒、抗洪、抗旱、防火还是修路、筑堤、建坝、挖沟,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如果说儿时的理想点燃了夏春勇的军营之梦,艰苦的历练锻造了他的铮铮铁骨,那么,多年的基层工作则见证了他永不消褪的军人本色。(陈钢摄影报道)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