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交流

贵阳孔学堂研修记

2016年08月10日 15:13:36来源:孔学堂网 作者:

 印象中,大概两年前,似乎一夜之间,我的老师和同学之间开始经常性地谈论起关于孔学堂的种种消息,这些谈论使我萌生了有一天来孔学堂看看的冲动。不过,那个时候我还在紧张地进行着博士论文的撰写工作,那种冲动也慢慢淡漠了。然而,当2月28日,我的博士后指导老师刘学智教授打电话给我,说要带我来孔学堂研修,而且是一个月,当年的那种冲动瞬间被激活了。加之,比较幸运的是,我本学期只有一门课要上,于是在顺利地办理了停课手续之后,3月5日一早,我和高华夏师弟带着激动的心情陪同刘老师坐上了前往贵阳的飞机。

h332.png
实际上,在我的读书、成长经历中,对于贵州最初的也是最深刻的映像来自于高中地理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两银”的顺口溜。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无三两银”的贵州自然是一去不复返了,就是“天无三日晴”的贵州随着气候的变迁,也不再是事实。但当我们乘坐的飞机进入贵阳上空时,我们是真正感受到了何为“地无三里平”——在万里高空中俯瞰,作为省会城市的贵阳市内居然密布着一座又一座大大小小的山峰,着实是一道奇观。
一下飞机,孔学堂的老师已经早早地在接机口等待我们。在老师的安排下,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后,汽车在美丽的花溪大道上向左一拐,一座高大的石质牌楼出现在眼前,上面赫然写着“孔学堂”三个字,于是,我们正式进入了孔学堂的区域。后面自然是安排住宿,之后,我们正式开始了在孔学堂的研修生活。
在孔学堂生活的这么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了解着孔学堂、感受着孔学堂、赞叹着孔学堂。孔学堂背靠着大成山,面向的是著名的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由一期的公众教化区和二期的学术研修区构成。来访学者的住宿,则是在研修区旁边的大成精舍。整个区域的建筑古朴典雅,虽是仿古建筑,但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细节设计都非常精致。尤其是公众教化区域,包括礼仪广场、大成殿、明伦堂、六艺学宫、乡贤祠、阳明祠、奎文阁、杏坛及高9.28米的孔子行教像等。令我印像特别深刻的是,在孔子展览馆的展厅内,用蜡像的方式还原了孔子与弟子讲学的一些场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虽然站在隔离带外观赏,但仿佛身临其境,在聆听孔夫子的教诲……
在孔学堂的这段时间,可谓惬意。一日三餐,我们都是陪同老师一起吃饭,然后各自回房间读书、学习。没有特殊安排的情况下,晚饭后,我们都会陪着老师沿着美丽的花溪湿地公园散步。虽然3月份还算初春,但花溪湿地公园已然风景如画,如同一个画廊。刘老师虽然已近70高龄,但脚步非常轻健,往往我们师徒三人,边散步、边谈天说地,不知不觉间,就走到了贵州大学的门口,这时才发现,我们又走了3公里了。
如果说,我和华夏师弟在孔学堂的生活很惬意。刘老师在这里的生活,则可谓丰富。除了日常的研修生活,刘老师还在孔学堂的安排下,进行了多场学术活动。3月12日,刘老师在孔学堂的安排下进行了一场公益讲座。这类公益讲座,孔学堂在每个周末都会进行两场。讲座大多邀请在孔学堂研修的、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主讲,并免费向市民开放。而周边高校的学生,甚至可以通过听讲座来换取学分,于是可谓场场爆满。刘老师那天以“南大吉与王阳明”为题。王阳明在贵州、在贵阳有其独特的地位,因为龙场悟道的修文县龙场镇离贵阳不过30余公里,那里被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称为“王学祖庭”。而在贵州当地,龙场悟道则被看作是贵州文化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刘老师主持过《关学文库》的编撰,非常了解关学学者南大吉对王阳明学术的传播、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因此他非常愿意在孔学堂将自己的研究心得与贵州的学者、市民们分享。3月18日,刘老师又在孔学堂的邀请下,主持了一次讲会。这次讲会孔学堂不仅邀请了在这里研修的其他几位学者,也邀请了贵阳市各大高校的儒学研究者们一同参加。讲会围绕着张载、朱熹、王阳明三者的学术关联及其在理学史上的独特意义展开。在学术史上,张载是关学的创立者、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而后王阳明又通过对朱熹学术的修正,发展出一套完备的心学哲学体系,三者可谓是整个宋明理学史上的三座高峰。学者们围绕着这一话题畅所欲言,激发了很多的思想火花。
孔学堂除了邀请刘老师主讲或主持活动外,在进行其他一些活动时,也会邀请我们参加,如3月20日春分这天,孔学堂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礼”、“学”、“赏”、“乐”系列活动。参与者一起讼诗文、学科学、赏歌舞、临书法,大家在知识与艺术的双重洗礼中步入了春天。
这次跟随刘老师来孔学堂研修,对我而言,最大的体会是能够与自己的指导老师学习、生活在一起所产生的影响。荀子说“学莫便乎近其人”,这很容易使得我们联想到孔子的弟子与自己的老师朝夕相处,不仅能够随时聆听老师的教诲,也能够随时感受老师的人格魅力。但在现代的大学体制中,除了上课和专门安排的谈话等场合外,学生是很难有机会与自己的老师接触的。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很难学到老师的真实学问,更无法受到老师的人格感召。但孔学堂通过邀请学者在研修的同时可以带上自己的学生一起入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现代大学体制的不足。我和华夏师弟,通过这段时间与老师的朝夕相处,深切地体会到“学莫便乎近其人”的意义:不管是在吃饭时还是在散步时,我们不仅可以很方便地向刘老师请教学问,而且在言谈举止之中,我们也感受到老师的朴实、善良、正直,而老师虽近70高龄,但每日精进不已,视野开阔,思想开放,尤其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这次在孔学堂的研修,也结识了很多老师和朋友。四川大学的尹波老师、中国人大的韩星老师以及贵州大学的邓国元兄等。尹老师的幽默风趣、韩老师的纯真朴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国元兄,这几日与同在贵大的刘颖师姐,不时来孔学堂看望老师,还安排我们去黄果树瀑布游玩,在交谈与相处中友谊日深,国元兄在学术上的谨严和人格上的谦和,都是我当好好学习的。
来孔学堂这段时间,经常听到贵阳的朋友提到刘伯温的一个说法“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就孔学堂而言,刘伯温的这一预言已经成为了现实——像孔学堂这样的儒学传播与研修基地,不仅在江南没有,在全国也是只此一家吧!孔学堂虽然已经声名远播,但还处于成长过程中,祝愿孔学堂能够成为曲阜一样的儒学新圣地,祝愿大成山能够成为泰山一样的中国文化新高峰!
(作者 江求流 孔学堂入驻学者、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后)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贵阳孔学堂研修记

孔学堂网 | 2016年08月10日 15:13:36 | 

 印象中,大概两年前,似乎一夜之间,我的老师和同学之间开始经常性地谈论起关于孔学堂的种种消息,这些谈论使我萌生了有一天来孔学堂看看的冲动。不过,那个时候我还在紧张地进行着博士论文的撰写工作,那种冲动也慢慢淡漠了。然而,当2月28日,我的博士后指导老师刘学智教授打电话给我,说要带我来孔学堂研修,而且是一个月,当年的那种冲动瞬间被激活了。加之,比较幸运的是,我本学期只有一门课要上,于是在顺利地办理了停课手续之后,3月5日一早,我和高华夏师弟带着激动的心情陪同刘老师坐上了前往贵阳的飞机。

h332.png
实际上,在我的读书、成长经历中,对于贵州最初的也是最深刻的映像来自于高中地理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两银”的顺口溜。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无三两银”的贵州自然是一去不复返了,就是“天无三日晴”的贵州随着气候的变迁,也不再是事实。但当我们乘坐的飞机进入贵阳上空时,我们是真正感受到了何为“地无三里平”——在万里高空中俯瞰,作为省会城市的贵阳市内居然密布着一座又一座大大小小的山峰,着实是一道奇观。
一下飞机,孔学堂的老师已经早早地在接机口等待我们。在老师的安排下,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后,汽车在美丽的花溪大道上向左一拐,一座高大的石质牌楼出现在眼前,上面赫然写着“孔学堂”三个字,于是,我们正式进入了孔学堂的区域。后面自然是安排住宿,之后,我们正式开始了在孔学堂的研修生活。
在孔学堂生活的这么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了解着孔学堂、感受着孔学堂、赞叹着孔学堂。孔学堂背靠着大成山,面向的是著名的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由一期的公众教化区和二期的学术研修区构成。来访学者的住宿,则是在研修区旁边的大成精舍。整个区域的建筑古朴典雅,虽是仿古建筑,但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细节设计都非常精致。尤其是公众教化区域,包括礼仪广场、大成殿、明伦堂、六艺学宫、乡贤祠、阳明祠、奎文阁、杏坛及高9.28米的孔子行教像等。令我印像特别深刻的是,在孔子展览馆的展厅内,用蜡像的方式还原了孔子与弟子讲学的一些场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虽然站在隔离带外观赏,但仿佛身临其境,在聆听孔夫子的教诲……
在孔学堂的这段时间,可谓惬意。一日三餐,我们都是陪同老师一起吃饭,然后各自回房间读书、学习。没有特殊安排的情况下,晚饭后,我们都会陪着老师沿着美丽的花溪湿地公园散步。虽然3月份还算初春,但花溪湿地公园已然风景如画,如同一个画廊。刘老师虽然已近70高龄,但脚步非常轻健,往往我们师徒三人,边散步、边谈天说地,不知不觉间,就走到了贵州大学的门口,这时才发现,我们又走了3公里了。
如果说,我和华夏师弟在孔学堂的生活很惬意。刘老师在这里的生活,则可谓丰富。除了日常的研修生活,刘老师还在孔学堂的安排下,进行了多场学术活动。3月12日,刘老师在孔学堂的安排下进行了一场公益讲座。这类公益讲座,孔学堂在每个周末都会进行两场。讲座大多邀请在孔学堂研修的、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主讲,并免费向市民开放。而周边高校的学生,甚至可以通过听讲座来换取学分,于是可谓场场爆满。刘老师那天以“南大吉与王阳明”为题。王阳明在贵州、在贵阳有其独特的地位,因为龙场悟道的修文县龙场镇离贵阳不过30余公里,那里被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称为“王学祖庭”。而在贵州当地,龙场悟道则被看作是贵州文化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刘老师主持过《关学文库》的编撰,非常了解关学学者南大吉对王阳明学术的传播、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因此他非常愿意在孔学堂将自己的研究心得与贵州的学者、市民们分享。3月18日,刘老师又在孔学堂的邀请下,主持了一次讲会。这次讲会孔学堂不仅邀请了在这里研修的其他几位学者,也邀请了贵阳市各大高校的儒学研究者们一同参加。讲会围绕着张载、朱熹、王阳明三者的学术关联及其在理学史上的独特意义展开。在学术史上,张载是关学的创立者、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而后王阳明又通过对朱熹学术的修正,发展出一套完备的心学哲学体系,三者可谓是整个宋明理学史上的三座高峰。学者们围绕着这一话题畅所欲言,激发了很多的思想火花。
孔学堂除了邀请刘老师主讲或主持活动外,在进行其他一些活动时,也会邀请我们参加,如3月20日春分这天,孔学堂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礼”、“学”、“赏”、“乐”系列活动。参与者一起讼诗文、学科学、赏歌舞、临书法,大家在知识与艺术的双重洗礼中步入了春天。
这次跟随刘老师来孔学堂研修,对我而言,最大的体会是能够与自己的指导老师学习、生活在一起所产生的影响。荀子说“学莫便乎近其人”,这很容易使得我们联想到孔子的弟子与自己的老师朝夕相处,不仅能够随时聆听老师的教诲,也能够随时感受老师的人格魅力。但在现代的大学体制中,除了上课和专门安排的谈话等场合外,学生是很难有机会与自己的老师接触的。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很难学到老师的真实学问,更无法受到老师的人格感召。但孔学堂通过邀请学者在研修的同时可以带上自己的学生一起入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现代大学体制的不足。我和华夏师弟,通过这段时间与老师的朝夕相处,深切地体会到“学莫便乎近其人”的意义:不管是在吃饭时还是在散步时,我们不仅可以很方便地向刘老师请教学问,而且在言谈举止之中,我们也感受到老师的朴实、善良、正直,而老师虽近70高龄,但每日精进不已,视野开阔,思想开放,尤其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这次在孔学堂的研修,也结识了很多老师和朋友。四川大学的尹波老师、中国人大的韩星老师以及贵州大学的邓国元兄等。尹老师的幽默风趣、韩老师的纯真朴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国元兄,这几日与同在贵大的刘颖师姐,不时来孔学堂看望老师,还安排我们去黄果树瀑布游玩,在交谈与相处中友谊日深,国元兄在学术上的谨严和人格上的谦和,都是我当好好学习的。
来孔学堂这段时间,经常听到贵阳的朋友提到刘伯温的一个说法“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就孔学堂而言,刘伯温的这一预言已经成为了现实——像孔学堂这样的儒学传播与研修基地,不仅在江南没有,在全国也是只此一家吧!孔学堂虽然已经声名远播,但还处于成长过程中,祝愿孔学堂能够成为曲阜一样的儒学新圣地,祝愿大成山能够成为泰山一样的中国文化新高峰!
(作者 江求流 孔学堂入驻学者、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后)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