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打好特色牌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2月8日,记者在册亨县“羊博新村”的羊场内看到,成群的努比亚山羊长势良好。“目前已带动周边不少农户获得收益,预计明年初可达到存栏5000只种羊的规模。”羊场负责人卢平荣告诉记者。“羊博新村”是册亨县政府与海铭巍生态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的国家级种羊基地、国家级杂交构树组培基地、省级培训中心、省级乡村观光旅游中心、县三产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通过多种产业聚力融合发展,有效助推了脱贫攻坚。
产业发展带来的喜悦也留在了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支书朱昌国的脸上。在做好传统惠农产业金银花的基础上,冷洞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发展,引进公司培育铁皮石斛,为乡亲们找到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黔西南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全面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把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作为行动指南,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奋力打造民族特色山地经济创新示范区,把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作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积极探索农业产业扶贫新路。据了解,2016年,该州实现了10.01万贫困人口脱贫、132个贫困村出列、3个贫困乡(镇)“摘帽”,截至去年12月底,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入住56653人,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年度工作目标。
在农业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中,黔西南州坚持开发式扶贫、产业化带动,农业产业逐步形成了以低热河谷产业带、缓坡温凉产业带、高山冷凉产业带为特色的三条立体生态经济产业带,逐渐形成了以薏仁、茶叶、精品水果、食用菌、油茶、花卉、草地畜牧业等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逐渐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化格局,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奔小康夯实了产业基础。
经过多年实践,黔西南州探索形成产业扶贫的“五大模式”,即通过引进先进草地畜牧技术,建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和科技扶贫、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协调统一的“晴隆模式”。以花椒、金银花为主导产业进行石漠化治理,走出了一条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的致富路,被称为“顶坛模式”和“坪上模式”。以者楼镇为核心,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在低热河谷者楼河75公里长流域,发展早熟蔬菜,以“菜—菜—稻”为主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的“者楼模式”。安庆食用菌通过流转农户土地,建成标准食用菌生产大棚,承包给农户进行生产管理,形成1户农户管理2个大棚,实现10万元年收益的“1210模式”。据了解,在“五大模式”辐射带动下,催生了黔西南州特色优势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新方式,“五大模式”共覆盖农户45.8万户,实现农户增收7.9亿元。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