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峰林:“两山”理论引领绿色发展
近年来,兴义市抢抓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际山地旅游城市契机,以“两山”理论为指引,通过对万峰林持续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充分挖掘其特色旅游资源,以万峰林旅游集团为龙头,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不断创新山地旅游新业态,持续深化乡村旅游农文旅一体化发展,逐步趟出了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一体发展的就地转化新路。
夏末秋初,万峰林千亩稻田的谷粒正日趋丰满,稻田里的稻花鱼已迎来一年的丰收时刻。在中纳灰村民岑进家的稻田里,一群北京来的游客正在体验捉稻花鱼。为了让游客能吃上亲手抓来的生态鱼,除了开放稻田抓鱼项目外,岑进和家人还利用自家的房屋经营了一家名叫稻花鱼农庄的农家乐,每天都能卖出五六十斤生态稻花鱼,生意十分火爆。
“以前就是打点零工,种点早熟蔬菜,一年也就是一两万的收入,不稳定。现在比以前好得多咯,自从养起这个稻花鱼以后,一个月收入两三万没问题,平均年收入在二十万左右”。岑进说,他家今年养了近六十亩的稻花鱼,但都供不上农庄的用鱼量,还要从其他合作社买一部分,才能满足游客的吃鱼需求。说起农庄生意火爆的秘诀,岑进说还是得益于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万峰林景区的打造,让众多喜欢体验自然田园风光和民俗民风的游客来到万峰林旅游度假,让他们享受到了生态旅游带来的红利。
“早上欣赏八音坐唱、打糍粑,下午坐观光车游览一圈后到这里来抓鱼,感觉挺好,有机会我还来。”从北京跟团来的游客邓天媚说,万峰林不仅民俗民风淳朴,而且自然风光秀丽,有时间她还会再来住上几天。
作为中国南方锥状喀斯特岩溶发育典型地区,万峰林也曾与滇桂黔广大石漠化地区一样难逃“石漠化”现象的诅咒。长期以来,万峰林人历经“消耗自然资产——补充自然资产——保值增值自然资产”的艰苦曲折探索,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指引下,从光秃秃的石旮旯里培育出一颗颗焕发蓬勃生机的“两山”种子,取得了生态与发展共赢的喜人成绩。
“现在村里的排污管道搞好了,村庄整洁了,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以后就走旅游致富这条路了。”万福村村主任朱玉美说,现在村里父老乡亲的思想都转变过来了,大家都坚信绿色发展才是增收致富的关键。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万峰林先后获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级景区”、“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永久举办地等荣誉称号。2019年底,万峰林正式被国家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据统计,目前万峰林有农家乐113家、民宿客栈190家、民族特色商店50余家。“徒步万峰林、夜宿纳灰村”已经成为众多海内外游客在黔西南旅游的首选。
为了保护好万峰林的生态环境,解决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小、分布散、运营繁琐、效果保障难的问题,兴义市万峰林旅游集团总投资1.5亿元,沿永康(社区)、鱼龙、纳录、乐立、双生、上纳灰、下纳灰、万福八个村寨,建成农村污水生态处理设施57处,湿地22677平方米,彻底解决了农村污水治理中排放散、水量小、收水难的突出问题,起到了改善当地人居环境、保护景区农村生态、美化万峰林村寨景观的效果。
贵州山水贵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思龙说:“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花海、采摘园、稻田文化布置,一是丰富了景区的景观内涵,二是起到了生态保护的作用,同时农民还可以从公司获得一份收入。”
万峰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历程,是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推进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样本典范。乘着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和国际山地旅游两大峰会连届召开的东风,万峰林人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不断创新山地旅游新业态,持续深化乡村旅游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打造万峰林特色两山转化升级版,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万峰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黄冠融说,下一步,我们将以生态环保为主线,做好村庄、景区的融合发展,通过发展旅游提高老百姓的收益,解决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问题,让老百姓从田边地坎解放出来,然后做商人、做股民、最终做市民。”(来源:兴义融媒 作者:赵炫圳 张贤艳)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