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盘江魂”见证沧桑巨变
如今的街心花园。
1939年兴义场坝街(今街心花园)。 资料图片
海明威说,当我们想起任何一个伟大的城市,我们都习惯用伟大的地标来代表她。
城市地标,是城市名片,往往成为城市的第一视觉、第一记忆和第一印象。如果说城市是一部书,那么,地标就是封面,浓缩了城市的形象、内涵、气质。
兴义市街心花园,承载着兴义改革开放40年的变迁,其标志性雕塑——盘江魂,光阴荏苒,地标从无到有,见证着城市的发展。
巨变·美文
未发酵的黑面包
改革开放的大幕还没有开启,兴义老城依旧是一片黑乎乎的瓦屋,犹如一块尚未发酵的黑面包。
城小得可怜,城镇人口不到1万人,面积2平方公里左右,仅相当于大城市的一个公园,虽说是县城,无非一个大集镇而已。沿街的瓦房最高只有两层楼,城中心还有不少破破烂烂的土墙茅草房,五层楼的东风旅社东风商店、三层楼的百货大楼高高地从低矮的瓦屋中冒出来,颇有羊群里跑出三只骆驼的意味。
……
那微弱的彩色如今已经蔓延成35万人40多平方公里城区的万家灯火,蔓延成五彩缤纷的店名、宾馆名、街道名,蔓延成一座独具特色的南方不夜城。
——摘自兴义市史志办主任王仕学《兴义老城旧事》
巨变·讲述
一座城市的灵魂驿站
1982年5月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成立,州府驻兴义县城。1987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兴义撤县建市。1988年3月1日,正式成立了兴义市。从此,兴义翻开了城市建设崭新的一页,进入了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
那时,兴义市委、市政府对兴义市的“心脏”小场坝(街心花园)的改造非常重视,专门请建筑界的专家莅临兴义,对小场坝作出规划,市委、政府决定从财政拿出20万元对小场坝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20万的资金,在当时看起来是庞大的一笔数目,但是对于城市改造却只能算九牛一毛。
那个时候,兴义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众筹”概念,以改造为目的,原住户可以用旧房加钱换新的方式进行置换,其他市民也可用资金出资的方式购买。
就在这种方式下,经过两年的努力,以商业、饮食、休闲等为一体的小场坝展现在市民眼前。1991年,市委、市政府还在小场坝的中央修了一座象征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的“盘江魂”雕塑,进一步美化了小场坝。
说起“盘江魂”雕塑,胡隆甲笑言,这个10米的不锈钢雕塑由韦永康设计,以两位智慧典雅、超凡脱俗的女性形象为造型,两位女神分别代表南盘江和北盘江,两位女神露出乳房,寓意两位女神的甘甜乳汁代表珠江源头的南盘江和北盘江,滋润着盘江大地,哺乳着她们的盘江儿女,两位女神携手相连,组成“8”字形,寓意着盘江八属团结友爱。
“但是在那个年代,外露乳房,是不容易被世人接受的。”胡隆甲说,后来几经商议,最终确定同意该方案,并将“盘江魂”雕塑寓意为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要团结起来,为了我们的事业,就像盘江一样的川流不息,克服重重困难,穿过崇山峻岭,走向珠江,走向大海,深层次的含义是,解放思想,放眼珠江三角洲,放眼国际市场,我们前进过程中,必然会碰到种种困难,要像珠江一样破浪前进!”
1992年,街心花园建设成步行街,当初的小场坝成了一个绿阴满地、花团锦簇、宽阔的步道和古建筑商厦环绕的商业和休闲中心区。
就这样,兴义小场坝变成了兴义街心花园。
街心花园是城市的缩影
“街心花园就像一个缩影,从这里的变化,可以看到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看到物质文明的不断提升。”86岁的胡隆甲,对此感触很深。
不仅胡老爷子有此感慨,家住街心花园的老居民王先生也同样感慨,谁曾想到街心花园从当初一个小场坝能发展成为一个城市的中心,谁又曾想到,街心花园这一中心从当初外地人走入走出都会迷路的“八卦街”变成现在聚人气、商气为一体的“金饽饽”。
确实,改革开放40年,不仅兴义的心脏——街心花园在发生着突飞猛进的变化,兴义市的变化更是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1997年,借“南昆铁路”东风,兴义火车站、威舍站建成运营后,相关的产业迅速集聚,10多年时间,仅威舍站就形成了煤炭加工、冶金、物流三大产业。
2004年,兴义机场(现更名为“兴义万峰林机场”)建成通航,是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最大的民用机场。
市民居住条件从一家大小挤几十平方的小屋中,发展到现在宽敞舒适的几室几厅。市民出行从当初骑自行车引以为傲发展到现在汽车满街,城市建设从全市当时最高的仅为几层楼,发展到现在的三十余层高楼。而老百姓的日子,从当初的不知旅游为何物,发展到现在自己身处百花兴义,坐拥好气候好风景惬意……(来源:贵州都市报)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