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兴义的太阳 兴义大电强网建设始末
托起兴义的太阳
—— 兴义大电强网建设始末
兴义夜景 记者 邢贵龙 摄
巍巍挺立的铁塔,托起一枚枚水中的月亮,万峰林缀满温馨的星光,人们沐浴希望和吉祥。
是高原的心跳,唤醒了城市村庄,起搏人们对生活的理想。
是电力人的赤诚,点亮沉睡的月亮,谱写时代的崭新篇章。
上篇:鲁布革,升起兴义的“朝阳”
翻开兴义人追赶太阳、追求光明的历史,人们会发现境内有国家地质公园万峰林,国家级风景区马岭河峡谷。这里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水流落差极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总蕴藏量108.4万千瓦。但是长久以来,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太阳石,看不见水中的太阳,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的半原始生活。
到了1946年,兴义县城一些商人,凑了一笔钱,相当于法币三万余元。他们要做一件不一般的事,那就是在湖南街开办了一个工厂——义明电灯厂。该厂用木炭烧锅炉,于是就产生蒸汽,蒸汽的力量,居然带动了一个40千瓦的发电机。这个发电厂当年建成投产,安装电灯数百盏,供县政府和城区部分商铺照明,结束了兴义无电的历史。但在两年后,因这个区区小电厂技术不成熟而夭折,兴义的电业像天上的闪电,一闪即逝。
1956年7月,兴义迎来了一个不平凡的岁月,那是一个让时光留痕流火的岁月。人们都知道,兴义城的城西有一条河,名叫锅底河。那些被人称为禹的子孙,乐于治水的人,经过好几年的努力,终于筑起了一个高高的土坝,形成了锅底河水库。水库的功用,本来是灌溉农田,解决兴义城区饮用水的,但渠水弯弯曲曲,流到城区北郊时,奇迹出现了,那就是贵州省第一个示范电站——狮子山水电站。别看电站装机仅224千瓦,它化水流为神奇,是一个“太阳工程”,托起了水中的太阳。电力进入了千家万户,兴义人不仅告别了漫漫黑暗历史,拴住了太阳,还发现电能够发热,给人们带来温暖。更奇异的是电还能够冲碓、推磨、犁地,将人们从原始的劳作中解放出来。
于是,兴义县的小水电站建设,也由此拉开序幕。
上世纪六十年代,兴义广大农村兴起了群众性自办小水电热潮,在“民办公助”的政策鼓励下,一批批装机小到几千瓦乃至十几千瓦的水电站相继建成。1964年,兴义掀起水轮泵建设高潮,在水轮泵轴上装上发电机的水轮泵站,遍及兴义。但后来这些小水电站,由于装机太小,也逐步被淘汰和取代。
1967年,装机3000千瓦的兴义火电厂,在那坡建成,热能是一种被人们称为太阳石的化石——煤炭。到了1976年,一个装机较大的水电站建成,为兴义城乡用电发挥了重要作用,那就是装机4000千瓦的白水河电站。
到了1988年,尽管兴义市共有小水电站48座,但全部都是径流式电站。径流式电站没有大库容,无调节能力,丰水期靠天然来水发电,年发电量仅为940万度。且这些小水电站都是孤立运行,就近供电,只能解决附近地区的少数群众照明。那时,国家电网已延伸到兴义,但因处于电网的末端,城区也仅有两座35千伏变电站,电网覆盖率低,兴义市境广大地区仍然受到缺电、少电、无电的制约,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而此时,除黄泥河、南盘江之外,兴义市尚有上百万千瓦的水电蕴藏量没有得到开发,一条条河流白花花向珠江流去,人们只能望水兴叹。
终于,历史翻到1989年,蓦然出现新的篇章。兴义市出动一个预备役师,奔赴一个叫黄泥河的地方,投入一场特殊的战斗,那就是建设国家重点示范工程——鲁布革水电站。鲁布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来了不少外国人,一时间沸腾起来。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个向外国招标的窗口,当时挪威、美国、意大利等十多支外国队伍,来这里角逐投标。后来的“项目法人制、项目监理制、项目招投标制”,成为闻名遐迩的“鲁布革经验”,向全国各行各业推广。鲁布革水电站建成,鲁兴输变电工程随后建成,一条银光闪闪的输电线路,从鲁布革翻山越岭,经七捧高原拉到兴义城南。从此,凭着每年1.35亿度的留存电量,兴义市水电局供电所诞生了。
鲁布革,升起了兴义的“朝阳”!
中篇:1995年,建设“电气化”
从鲁布革升起的一轮崭新的太阳,映照出兴义一幅幅崭新的图画,那就是电力带来的壮丽艳景。
兴义市供电所仅靠两万元启动资金,在富民路租房办公。一群托起水中太阳的电力人,不辱使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凭着对电力事业的满腔热忱,将光明和热能,送进无数企业、工矿,送进寻常百姓之家。
市供电所以110千伏城南变电站为核心,向四周辐射,逐步发展电力负荷。先从兴义市郊区开始,从贵州醇酒厂、市水泥厂、油脂化工厂等开始供电。市供电所在桔山跑马场,建成了35千伏变电站,电网随即延伸到龙井、马岭。两年后的1992年,国家重点工程南昆铁路开工建设,兴义市供电所抢抓这个千载难逢历史机遇,积极支持铁路工程建设。南昆铁路的建设,在兴义要经过顶效、威舍、乌沙、革居等地。供电所四面出击,翻山涉水进行踏勘,进行线路规划和变电站选址。顶效、威舍、乌沙、革居四座35千伏变电站应运而生,不仅为南昆铁路提供了施工电源,还将高压电网迅速向市境内东、北、西部村镇延伸,解决了部分乡镇的边远山区供电。同时,还将原有的水冲口、围山湖、三江口等零散孤立的小水电站,并入市电网运行。
态度决定前途,奋斗带来机遇。兴义市供电所成立才五年的时间,就为兴义带来新气象、新格局、新成就、新机遇。1994年,全国第二批水电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县建设,已经三个多年头了,此项宏伟工程启动时,兴义市的地方电力才刚刚起事,名不见经传,自然榜上无名。恰好这年,全国两百个电气化县出现了特别情况,名额出现空缺。得到这一重要信息,兴义市积极申报,后经过国家水利部认真审查,同意将兴义市列为水利部全国第二批水电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替补县。
喜讯传来,极大地鼓舞了兴义人的士气,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动力充电。经过宣传动员,全市上下多方筹措资金,投工投劳,兴义市沸腾了,掀起了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热潮。
在兴义城郊的马鞍山上,夜幕已经降临,没有月亮,没有星光。但有两束明亮的光柱,却定格在那里,就像舞台上的聚光灯。山顶上两根门形电杆的横担上,两个带着红色安全帽的工人,正在架线,安装瓷瓶。他们从上午干到现在,已经很累了,还没有来得及吃晚饭。他们决定,不建安好这基线路,不罢休,不吃饭。本来没有光照,无法作业,他们却突发奇想,调整山下施工车的角度,用汽车灯照明连夜施工,最终他们完成了任务。
在泥凼镇一个叫菜子湾的边远山村,布满了乱石的山间,这天突然热闹起来。有的村民或拿着撬棍,或拿着铁铲,正在打洞、挖坑。有的村民抡着八磅锤,击打顽石,有的拿着铁錾子,在石头上打炮眼。这些劳动的人群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的脸上流淌着汗水。这时,一阵吆喝声传来,忙碌的村民才停息下来,望向山垭。那是一群戴着安全帽的人,抬着沉重的电杆,一步步艰难行走来……
——以上是1995年,广大农村村民投工投劳,建设电气化县的画面。
随着泥凼变电站、仓更变电站的建成,以及岗上变电站的建成,兴义市境南部也被市电网覆盖,兴义市地方电网建设,初步形成了规模。这年年底,各项供用电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兴义市水电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正式通过国家验收。电气化建设成果展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行,兴义市的成果展在全国水电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评比中获最佳设计奖,兴义市制作的电动提灌模型吸引了与会者的眼球,后被联合国小水电中心收藏陈列。
1998年,兴义市组建了属于自己的水电企业母舰——贵州南江水利电力集团,拥有兴西湖管理所、围山湖管理所、兴电实业公司、丛林电杆厂等15个子公司。初步形成集发电、供电、供水、灌溉为一体的水利电力产业集团。此后,兴义市相继开发黄泥河、纳灰河、木浪河等流域的梯级水电站共二十余个,增强电力系统的“造血”功能。同时,加大了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降低了农业、农民电价,增强系统的“输血”功能。南江集团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践行了“人民电业为人民,兴义电力为兴义”的服务宗旨。
下篇:水火并举,铸就“大电强网”
日历翻到2002年,由于南江集团申报的水利部“百龙”企业,最终因该项目未能实施,未能发展受益。兴义市农网改造资金,由于特殊原因,一直没有到位,导致电网建设改造滞后。加之兴义市工农业发展进程缓慢,企业供电量上升迟缓,企业人员较多,经济负担过重,南江集团一度面临困境。
就在这年,根据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精神,兴义市决定将原南江集团分离为市电力公司、市水电开发公司、顶效电力公司。市电力公司由市政府委托贵州电网兴义供电局“代管”,负责电网的经营管理;市水电公司则由市政府授权,负责兴义市境内河流及界河电站的开发和监督管理;顶效电力公司,负责顶效开发区和郑鲁万片区电网的经营管理。
分家后,市水电开发公司强力推进小水电的开发建设,增强系统的造血功能。水电公司通过投资、引资等多种筹资形式,充分利用清洁再生能源,开发黄泥河、纳灰河、木浪河等流域的梯级水电站。一串串电力明珠,在高原闪亮。
市电力公司接受“代管”后,充分利用小水电的上网优势,以及贵州电网、云南电网的电力下网优势,有力推进电网的改造和建设。在农网改造进程中,兴义市得到省网公司的资金大力支持,实施了电网建设和农网改造工程,基本解决了供电线路及设施老化,线损和供电成本偏高等问题。切实降低了农村电价,减轻了农业、农民和农村负担。在行业管理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成为规范化管理的里程碑。
但是,到了2014年,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受到电网等级的限制,兴义市年供电量只能在十五亿度左右徘徊,不能适应大产业的迅速发展的需要。要实现大电强网,就得建设新的电源点,突破110千伏电网限制,建设220千伏电网。随后,兴义市决定脱离“代管”体制,发展地方电力产业。对市电力公司进行重新组建,成立贵州万峰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接着在兴义城乡,出现了这样的撼人的景象——
一基基铁塔手牵手,挺立野外山巅,银光闪闪。那是兴义市新建的220千伏电网,形成环状,网络城乡。在兴义市清水河工业园区,出现上百米高的烟囱,冒着白烟,两个硕大的凉水塔,在哈着热气。那是兴义市投资三十二亿,建设的自备火电厂,装机达七十万千瓦,系“煤炭—电力—建材与化工”产业链的重要电源点。
2015年7月30日,从北京传来了宏亮的钟声,那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日子!经核准,贵州万峰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上市,在西单举行隆重的敲钟仪式。吕世霖、韦延宏等公司领导,在那里敲响了钟声。万峰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贵州唯一一家上市的地方电力企业。
2016年9月,兴义市地方电力被列为“贵州省电力体制改革先行先试单位”,随后正式加盟贵州金州电力有限公司这艘新的“电力航母”。金州电力公司在兴仁、贞丰、安龙建售电公司,在安龙、贞丰建火电厂,利用太阳石发电。目前形成向云南、广西供电的“水火并举+大电强网+大产业”格局。公司的供电量,从2000年的两亿度,上升到2017年的二十六亿度。仅兴义市的财政收入,也从同期的近三亿,上升到七十个亿。据此,兴义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建设,获“全国百强县市”殊荣!
至今,日月匆匆,供电所成立至今,已三十个春秋。兴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兴义人,可看到这样一些壮观神奇的画面——
无数电杆、铁塔像士兵的队列,翻山越岭,牵手而行,为广大农村带去电灯电炉、电话手机、电影电视,同时也带去打米机、磨面机,将人们从原始的昏暗中,从沉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人们有了“千里眼”“随风耳”,能够听见看见山外边的天地,能够听见看见整个大千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不遥远,都是电的魅力所致。
再来看看兴义城市,呈现出五光十色、车水马龙、风驰电掣的壮美景象。有了水中的神奇太阳,各行各业应运而生,欣欣向荣,沐浴雨露阳光。神奇的电力牵引来了阿里云、互联网,无论是天上云端,还是地下幽室,都无处不在。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品质飙升,逍遥自在。工作得心应手,理想并不遥远,甚至触手可及。
倘若在一个没有月亮和星星的夜晚,站在一个遥远的地方,观看兴义城区的夜景。只见兴义山城火树银花、五彩缤纷,好像天上街市、天上人间。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好似生存在仙境,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
静静牵手的银线,拴着一轮轮天上的太阳,黄草坝充满温暖的阳光,人们满怀神怡和激扬。
是高原的心跳,唤醒了城市村庄,起搏人们对生活的向往。
是电力人的赤诚,点燃沉睡的太阳,开启时代的无限风光。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杨远康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