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兴义

兴义万峰林乡村旅游:一景一炒饭 村民的“金饭碗”

2018年09月11日 09:24:45来源:贵州都市报 作者:祝庆庆 雷绍洪

万峰林乡村旅游

一景一炒饭 村民的“金饭碗”

 


万峰林的春天。


师傅正在炒蛋炒饭。

  贵州都市报记者祝庆庆 特约记者雷绍洪 摄影报道

  伴随着“吱吱”的声响,一碗金黄的蛋液在滚烫的油锅逐渐膨胀,放入大米与磨成粉的玉米面混合蒸好的饭,加上自制的糟辣椒,撒上一把葱花。在炒锅和锅铲的碰撞声中,一锅色香味俱全的蛋炒饭就炒制完成了。

  这是兴义万峰林将军桥附近陈良彪生活的常态。

  一碗“黄金饭”的诞生

  蛋炒饭的制作工序并不复杂,略会下厨的人都能做,但是在万峰林,愣是把蛋炒饭炒成一个旅游附属产业。

  天蒙蒙亮,陈良彪一家老小13人就开始准备一天的食材,选购当地最好的土鸡蛋、葱花,“凉菜的材料也是关键哈,好的食材才能做出好的味道。”

  食材采购结束后,家庭成员们就将大米及磨成粉的玉米面混合在一起放入当地特有的甑子中蒸熟。“蛋炒饭的饭用电饭锅做出来味道不够好,就得用甑子蒸,另外蒸的时间还有讲究,时间长了过软,时间短了太硬,用甑子蒸饭也是门技术。”陈良彪说。

  陈良彪告诉记者,屠宰场每天早晨都要宰杀一头约300斤重的猪供应他家,这订制的猪肉肉质好,就连炼制猪油后剩下的油渣都是香的,所以不少客人会强烈要求在蛋炒饭中添加;瘦肉就用来炸酥肉,猪皮则用炭火烤腌制后作为卤菜供客人食用。

  至于蛋炒饭中的糟辣椒,则是陈良彪家人在秋收季节时,收购当地村民的辣椒用手工制作。“用机器打的辣椒则会成辣椒酱,手工制作才适合蛋炒饭。手工制作也很简单,用两把菜刀同时开工,将辣椒剁碎,加点盐、加点蒜、加点姜密封起来,用大坛子装起,酸酸的带点辣味,这是蛋炒饭的标配,这里很多家庭中都会有制作……”陈良彪说。

  把蛋炒饭的食材准备好,将购买来的凉菜食材洗干净切好,制作好,已经是接近中午时光。

  不断调制的蛋液,翻滚的大锅,金黄色的蛋液,与金黄色的玉米饭、大米饭相互融合,蛋炒饭也就变成“黄金饭”。陈良彪说,蛋炒饭在万峰林还有个外号叫——“跳跳饭”,那是因为在炒制的过程中,所炒的饭遇油受热就会不断弹跳而得到的美誉。

  把万峰林“炒”火

  提供蛋炒饭的陈良彪家在万峰林属首创。他告诉记者,最初做蛋炒饭是送给前来钓鱼的客人吃,随后就有人陆续排队来买。

  如今,在万峰林景区里专业蛋炒饭的餐馆也从一两家,发展到现在的20余家,除了专业的蛋炒饭餐馆,其余的饭店90%以上都可提供蛋炒饭。特别是在将军峰附近,老板们都在不停地忙碌,店中的桌子更坐无虚座。

  一碗金黄的蛋炒饭,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在万峰林景区的必选佳肴。

  此外,2011年,贵州省第六届旅游发展大会在兴义市召开,兴义市政府投入9000万对下纳灰民居、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同时派遣30多个市直单位对口帮扶该村成立18家农家乐,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山地旅游业。

  如今的万峰林中,民宿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住宿看山峰美景,呼吸喀斯特山区清新空气,吃一碗蛋炒饭,品一点凉菜,一景一蛋炒饭,就这样把万峰林“炒”得火热。

  陈良彪说,得益于这碗蛋炒饭,原本在外打工的兄弟姐妹纷纷选择回乡,发展旅游,开始经营这碗蛋炒饭的生意。

  “以前刚刚开始每天营业额几百到一千元,到现在平均每天几乎都是两三万元;不仅如此,家中随时需要备上200余斤玉米面,否则不够用。”陈良彪说,每日两甑子玉米面蒸出来发胀后,也最多只供应到15时就全部售完。

  离家近了,赚钱更多了,这碗蛋炒饭不仅把万峰林炒得很火,还为返乡农民带来了“金饭碗”。

  人间伊甸园的蜕变

  “山峦起伏情万丈,花海林间茶一杯。全域旅游人浪涌,夜郎国里尽朝晖。”现任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在2016年来到兴义万峰林时,写下了这首七言诗。

  确实,群山环绕碧波荡,浓绿掩映花草香;连绵的山峦、金色的田野、弯曲的河流、古朴的村寨,构成一幅喀斯特山地特有的田园风光水墨画。

  但谁曾想到,这个地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万峰林腹地的兴义市纳灰村,一个布依族聚居的村寨,在十多年前,则是偏远、贫穷、落后的乡村。两万多座山峰从地面拔地而起,并把下纳灰村“包裹”起来,用当地人的话说,曾经的下纳灰村是“走不出去,也进不来”。

  然而,随着万峰林核心景区5268户农户共流转土地8200亩入股万峰林旅游集团公司,实施万亩花海、扶贫示范基地建设,人均通过租金、务工、管理、分红等增收2000元左右;纳灰村110户农户流转房屋45000平方米入股万峰林旅游集团公司,实施精品民宿客栈及商业配套建设,户均通过租金、务工、管理、分红等增收20000元以上;万峰林瓮本村47户贫困户通过“农户 合作社 公司”模式,以“特惠贷”资金入股万峰林旅游集团公司,年均每户以12%的利率分红。

  2002年仅万峰林纳灰村全村人均纯收入为1000余元。但经过十年的发展,至2012年底,纳灰村人均纯收入达8200元,一跃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代表、贵州省数一数二的小康村。

  如今,一座座山峰成了摇钱树,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这样的蝶变得益于万峰林美丽乡村建设。

  绿水青山赚来金山银山

  “纳灰”二字是布依语,翻译成汉语是“美丽的田园”。

  近年来,借助山地旅游大会东风,纳灰村改变了千百年来山区的贫穷局面,农业从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农民也变成了以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

  现在,“农家乐”、乡村旅馆、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民族商品经营等均已具发展规模。同时,为了丰富乡村旅游内容,纳灰村利用村内布依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的优势,通过组建文艺队的方式,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先后组建了万峰林景区文艺队、纳灰村老年协会文艺宣传队、布依傩仪队等多个民间文艺组织,并邀请一些文艺界的知名专家来指导节目编排,精心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布依族民间花灯、八音坐唱、布依傩仪、高台舞狮等文艺节目。其中,《布依傩仪舞》 进入2007年“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决赛,荣获优秀奖,《布依八音》 获2008年“多彩贵州”原生态歌舞决赛银瀑奖。

  乡村旅游风头正劲,依托民族文化和山水风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下纳灰村,成了贵州旅游脱贫致富的典型例子。2016年,下纳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68元,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4605元。

  这些在万峰林的旅游中已经渐渐显现,2018年五一小长假中,万峰林单日接待游客在3万人次以上。仅4月29日一天,游客量就在2017年同比中增长了51%。

  今日的万峰林纳灰村,留住了绿水青山,也赚来了金山银山。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兴义万峰林乡村旅游:一景一炒饭 村民的“金饭碗”

贵州都市报 | 2018年09月11日 09:24:45 | 祝庆庆 雷绍洪

万峰林乡村旅游

一景一炒饭 村民的“金饭碗”

 


万峰林的春天。


师傅正在炒蛋炒饭。

  贵州都市报记者祝庆庆 特约记者雷绍洪 摄影报道

  伴随着“吱吱”的声响,一碗金黄的蛋液在滚烫的油锅逐渐膨胀,放入大米与磨成粉的玉米面混合蒸好的饭,加上自制的糟辣椒,撒上一把葱花。在炒锅和锅铲的碰撞声中,一锅色香味俱全的蛋炒饭就炒制完成了。

  这是兴义万峰林将军桥附近陈良彪生活的常态。

  一碗“黄金饭”的诞生

  蛋炒饭的制作工序并不复杂,略会下厨的人都能做,但是在万峰林,愣是把蛋炒饭炒成一个旅游附属产业。

  天蒙蒙亮,陈良彪一家老小13人就开始准备一天的食材,选购当地最好的土鸡蛋、葱花,“凉菜的材料也是关键哈,好的食材才能做出好的味道。”

  食材采购结束后,家庭成员们就将大米及磨成粉的玉米面混合在一起放入当地特有的甑子中蒸熟。“蛋炒饭的饭用电饭锅做出来味道不够好,就得用甑子蒸,另外蒸的时间还有讲究,时间长了过软,时间短了太硬,用甑子蒸饭也是门技术。”陈良彪说。

  陈良彪告诉记者,屠宰场每天早晨都要宰杀一头约300斤重的猪供应他家,这订制的猪肉肉质好,就连炼制猪油后剩下的油渣都是香的,所以不少客人会强烈要求在蛋炒饭中添加;瘦肉就用来炸酥肉,猪皮则用炭火烤腌制后作为卤菜供客人食用。

  至于蛋炒饭中的糟辣椒,则是陈良彪家人在秋收季节时,收购当地村民的辣椒用手工制作。“用机器打的辣椒则会成辣椒酱,手工制作才适合蛋炒饭。手工制作也很简单,用两把菜刀同时开工,将辣椒剁碎,加点盐、加点蒜、加点姜密封起来,用大坛子装起,酸酸的带点辣味,这是蛋炒饭的标配,这里很多家庭中都会有制作……”陈良彪说。

  把蛋炒饭的食材准备好,将购买来的凉菜食材洗干净切好,制作好,已经是接近中午时光。

  不断调制的蛋液,翻滚的大锅,金黄色的蛋液,与金黄色的玉米饭、大米饭相互融合,蛋炒饭也就变成“黄金饭”。陈良彪说,蛋炒饭在万峰林还有个外号叫——“跳跳饭”,那是因为在炒制的过程中,所炒的饭遇油受热就会不断弹跳而得到的美誉。

  把万峰林“炒”火

  提供蛋炒饭的陈良彪家在万峰林属首创。他告诉记者,最初做蛋炒饭是送给前来钓鱼的客人吃,随后就有人陆续排队来买。

  如今,在万峰林景区里专业蛋炒饭的餐馆也从一两家,发展到现在的20余家,除了专业的蛋炒饭餐馆,其余的饭店90%以上都可提供蛋炒饭。特别是在将军峰附近,老板们都在不停地忙碌,店中的桌子更坐无虚座。

  一碗金黄的蛋炒饭,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在万峰林景区的必选佳肴。

  此外,2011年,贵州省第六届旅游发展大会在兴义市召开,兴义市政府投入9000万对下纳灰民居、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同时派遣30多个市直单位对口帮扶该村成立18家农家乐,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山地旅游业。

  如今的万峰林中,民宿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住宿看山峰美景,呼吸喀斯特山区清新空气,吃一碗蛋炒饭,品一点凉菜,一景一蛋炒饭,就这样把万峰林“炒”得火热。

  陈良彪说,得益于这碗蛋炒饭,原本在外打工的兄弟姐妹纷纷选择回乡,发展旅游,开始经营这碗蛋炒饭的生意。

  “以前刚刚开始每天营业额几百到一千元,到现在平均每天几乎都是两三万元;不仅如此,家中随时需要备上200余斤玉米面,否则不够用。”陈良彪说,每日两甑子玉米面蒸出来发胀后,也最多只供应到15时就全部售完。

  离家近了,赚钱更多了,这碗蛋炒饭不仅把万峰林炒得很火,还为返乡农民带来了“金饭碗”。

  人间伊甸园的蜕变

  “山峦起伏情万丈,花海林间茶一杯。全域旅游人浪涌,夜郎国里尽朝晖。”现任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在2016年来到兴义万峰林时,写下了这首七言诗。

  确实,群山环绕碧波荡,浓绿掩映花草香;连绵的山峦、金色的田野、弯曲的河流、古朴的村寨,构成一幅喀斯特山地特有的田园风光水墨画。

  但谁曾想到,这个地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万峰林腹地的兴义市纳灰村,一个布依族聚居的村寨,在十多年前,则是偏远、贫穷、落后的乡村。两万多座山峰从地面拔地而起,并把下纳灰村“包裹”起来,用当地人的话说,曾经的下纳灰村是“走不出去,也进不来”。

  然而,随着万峰林核心景区5268户农户共流转土地8200亩入股万峰林旅游集团公司,实施万亩花海、扶贫示范基地建设,人均通过租金、务工、管理、分红等增收2000元左右;纳灰村110户农户流转房屋45000平方米入股万峰林旅游集团公司,实施精品民宿客栈及商业配套建设,户均通过租金、务工、管理、分红等增收20000元以上;万峰林瓮本村47户贫困户通过“农户 合作社 公司”模式,以“特惠贷”资金入股万峰林旅游集团公司,年均每户以12%的利率分红。

  2002年仅万峰林纳灰村全村人均纯收入为1000余元。但经过十年的发展,至2012年底,纳灰村人均纯收入达8200元,一跃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代表、贵州省数一数二的小康村。

  如今,一座座山峰成了摇钱树,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这样的蝶变得益于万峰林美丽乡村建设。

  绿水青山赚来金山银山

  “纳灰”二字是布依语,翻译成汉语是“美丽的田园”。

  近年来,借助山地旅游大会东风,纳灰村改变了千百年来山区的贫穷局面,农业从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农民也变成了以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

  现在,“农家乐”、乡村旅馆、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民族商品经营等均已具发展规模。同时,为了丰富乡村旅游内容,纳灰村利用村内布依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的优势,通过组建文艺队的方式,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先后组建了万峰林景区文艺队、纳灰村老年协会文艺宣传队、布依傩仪队等多个民间文艺组织,并邀请一些文艺界的知名专家来指导节目编排,精心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布依族民间花灯、八音坐唱、布依傩仪、高台舞狮等文艺节目。其中,《布依傩仪舞》 进入2007年“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决赛,荣获优秀奖,《布依八音》 获2008年“多彩贵州”原生态歌舞决赛银瀑奖。

  乡村旅游风头正劲,依托民族文化和山水风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下纳灰村,成了贵州旅游脱贫致富的典型例子。2016年,下纳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68元,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4605元。

  这些在万峰林的旅游中已经渐渐显现,2018年五一小长假中,万峰林单日接待游客在3万人次以上。仅4月29日一天,游客量就在2017年同比中增长了51%。

  今日的万峰林纳灰村,留住了绿水青山,也赚来了金山银山。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