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兴义

兴义市实施“新市民”计划 开启4万余名易地搬迁“新市民”幸福生活

2018年08月26日 08:56:13来源:亮点黔西南 作者:刁明军

  “搬出穷山沟,住进新房子,成为新市民,过上新生活,对4万余名易地搬迁“新市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从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工厂里变成了工人,在电梯房里变成了城里人。随着兴义市“新市民”计划13项措施的顺利推进,不断升级的“新政”为广大易地搬迁群众带来“高配”生活,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幸福指数攀升,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兴义市“十三五”期间计划安置易地扶贫搬迁人口10403户4815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019户31595人)。涉及69个乡镇439个村,其中市内搬迁安置2598户1126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54户8466人),涉及19个乡镇106个村;晴隆、普安、望谟、册亨等四个县跨区域搬迁安置7805户3688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165户23129人),涉及乡镇50个333个村。目前,已建安置点11个,共计搬迁入住8145户3686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823户31341人),其中兴义市内迁入2270户10041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87户9282人),跨区域迁入5875户2682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736户22059人,晴隆县迁入1836户8478人,普安县迁入3166户14452人,望谟县迁入754户3397人,册亨县迁入119户500人)。洒金新城(栗坪社区)安置点将于2018年底竣工投用,计划安置易地搬迁群众2241户11116人。

  近年来,兴义市认真贯彻落实“六个坚持”原则,践行“五个工作法”,积极探索创新“五个三”思路,以“三生四宜”为发展定位,用最好的土地、最大的资金、最全的就业保障、最高的品质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紧紧围绕搬迁群众居住条件、发展生计等问题,严格执行政策标准,科学谋划布局,把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就业创业、办学条件、医疗卫生、社会治理、社区党建等有机“捆绑”,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头等大事和头号民生工程,确保“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群众搭上“脱贫快车专列”。
 

    “三个统筹”,确保“搬得出”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深入推进,一大批农民离开乡村,诸多原有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搬迁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大家安心留下来、融入新的环境、找到新的营生,在新家园过上美好生活。兴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主抓手,以抓生态党建为引领,从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后续服务,环境整治、就业创业等方面入手,找准突破口,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为搬迁群众排忧解难,帮助易地搬迁群众扎根安家,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意愿,激活了搬迁户“挪穷窝、断穷根、奔小康”的内生动力。为易地搬迁群架起了一座联结梦想与现实的彩虹桥,催开了一树树幸福之花。

  一是统筹制定各项措施。健全完善领导推动、部门联动、监管考核机制,成立兴义市新市民领导小组,及时制定印发了《兴义市新市民计划规划建设措施》等13个推进措施,市、乡镇(街道)、部门、村(社区)层层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全市年度重点督查内容,按月调度、按季度考核,严格执行积分制、通报和末位约谈制。

  二是统筹推进各类规划。把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规划相衔接, 建立“三合一”联合审查制度,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方案编制的指导,将路网、公园绿地、文化体育设施等配套基础设施有机融合,统筹推进新居住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建设、完善新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强新居住区城市管理物业服务管理、创新筹集新居住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创新建立新市民住房公积金制度等;同时,兴义市结合实际对国土资源权益、兜底保障、社会治理、政策宣传、智慧金州服务等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

  三是统筹整合各方力量。首先是整合企业帮扶力量,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思路,通过“安置点+社区+企业+订单+贫困户”方式,以点带面,整合优势资源等一系列措施筑巢引凤,带动更多的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其次是整合定点帮扶、对口帮扶力量。主动对接帮扶我市的中央、省、州国家机关和城市,争取他们积极参与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实施一批产业扶贫项目。再次是整合同步小康驻村力量,精准配强新市民社区党工委书记、社区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选派优秀人才到易地扶贫搬迁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及时组建帮扶工作队,目前,兴义市已从相关部门选派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员21名入住各易地搬迁安置区,全力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相关工作。


    “三个平台”,确保“稳得住”

  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家庭“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兴义市各级各部门紧密结合搬迁群众实际,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坚持“技能扶智、产业富民、就业安民、服务便民”思路,努力打造一系列“流动车间”“扶贫车间”,逐步形成“山上基地、山下园区、社区工厂、农事城办 ”的发展新模式,实现“现代农业提升一产,精深加工做大二产,接二连三做旺三产”的新局面,帮助有就业或转移就业愿望的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或转移就业,使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基本创业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成功创业,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家庭户均培训一人、就业(创业)一人、带富一方的目标。

  一是搭建就业平台。为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问题,兴义市坚持一手推进移民搬迁,一手发展社区工厂,积极探索了一条以就业推进易地搬迁和精准扶贫的新路子。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成规模、三年全覆盖”的发展思路,在原有入住企业的基础上,建成社区工厂10余家,落实就业岗位5000余个,带动贫困人口脱贫2000余户。通过发展社区工厂,让搬迁户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达到“挣钱顾家两不误,老人孩子有人管”和“一人进厂、全家脱贫,当年进厂、当年脱贫,稳定就业、稳定脱贫”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及时协调相关部门通过统一购买门面房、租赁厂房、自建厂房、利用闲置国有资产等方法,保证社区工厂的场地需求。协调财政、人社等部门综合运用创新创业资金,大力扶持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就业创业,落实就业补贴政策,全力支持社区工厂建设。全面整合培训项目资源,加大对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全面实施移民搬迁群众“照单培训”,以专业技能、实用技术、创新创业为重点,推出实用性较强的刺绣、编织、餐饮等培训专业和工种。同时增加政策法规、劳动纪律、安全生产知识、文明礼仪常识等内容。确保搬迁群众技能培训全覆盖。目前已开展各类培训30余期,参加培训人达3000余人;积极拿出资源、搭建平台、筑巢引凤,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及时掌握国家、省、州、市产业扶持的发力点,结合本地优势和主导产业的发展特点,精准谋划项目。依托各种节会,组织开展好招商活动,吸引企业前来投资考察。加强与现有企业沟通、与在线客商联络,为有意向入驻客商企业提供优质全方位服务,实行干部包帮。建立脱贫攻坚领导包片和部门包抓工作机制,统筹解决社区工厂建设工作中的疑难突出问题,包抓部门负责协调招商引资、统筹落实各项政策。落实“领导联厂、站所包厂、干部驻厂”包抓措施,帮助企业跑业务、拉订单,协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比如,坪东街道积极协调绿茗茶叶公司,在洒金村建设占地约50亩,规划门面(摊位)300余个,带动就业1000人以上的大型农贸市场,以招聘管理人员、出租摊位的方式(租期为3年,第一年租金全免、第二年按50%支付、第三年按30%支付),为搬迁对象开发更多稳定的就业岗位。使其产生巨大的吸纳和辐射作用,极大地方便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改善了市场环境,拓宽了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全市共引进企业30余个,为易地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800余人。

  二是搭建创业平台。兴义市按照“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就业是核心、产业是根本”的思路,在持续推进长效扶贫产业的同时,加大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将安置区所有有公益岗位需求的贫困家群众全部纳入扶贫公益岗位托底安置范畴,与各项长效扶持产业一起,长短综合施策,既解决了贫困户燃眉之急,又助力长远之需。一方面加大涉贫资金整合力度,为贫困群众就业提供保障。通过公益性岗位解决了法定劳动年龄内的深度贫困劳群众就业。对于超出法定劳动年龄,且有公益岗位需求的深度贫困群众则由扶贫部门通过扶贫专项资金给予解决。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形式多样的公益性岗位,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将公益岗位开发由原来的“先定岗、后定人”调整升级为“按人设岗、按需定岗”。积极开发一批技能要求低、劳动强度弱、岗位离家近、可兼职的就业扶贫公益岗位(义务监督员、环境保洁员、森林防火员、爱心助老员、楼组长等),确保了每一名有就业需求的贫困群众都能得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强化实绩考核,促进贫困群众积极工作。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加强贫困群众公益性岗位就业绩效的量化考核,奖优罚劣,坚决杜绝公益岗位养懒汉、“吃空饷”等现象发生,努力让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脱贫致富,进一步激发自我脱贫的决心和信心,增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如洒金新市民社区工管委积极创新思路,争取市委、政府的支持,拟在洒金园区划拨一栋标准厂房,积极筹建洒金新市民社区就业创业孵化园,采取政府减免租费(三年免租金),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全力打造以洒金新市民绣娘合作社民族刺绣为代表的服装加工车间,切实解决易地搬迁妇女就近就业问题。依托农贸公司、扶贫开发公司、物业公司、学校食堂及个体企业老板等,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吸纳贫困群众到公司或企业上班,让搬迁群众变成真正的“上班族”,快速融入城镇生活,充分享受脱贫攻坚政策带来的成果。

  三是搭建关爱平台。一方面加强随迁学生双向摸底调查,对学龄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宣传各种教育资助政策,简化办理入学学籍手续,同步配套学校建设。让搬迁群众子女就近择优入学。兴义市2018年将完成5所幼儿园建设,2019年完成2所幼儿园建设,新(改扩)建4所义务教育阶段新市民学校,充分满足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就学需求。目前,坪东中心幼儿园洒金分园已经投入使用,解决了200余名易地搬迁群众子女顺利入园就读。洒金中学、洒金小学、龙井小学、双朝小学正在建设中。确保了随迁学生就近入学,同等享受各种教育资助政策。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村(社区)卫生室(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工程,规范设置药房、儿童预防接种室、诊疗室、基本公共卫生区等功能。加强健康信息建设,解决怎么看病的问题。围绕“智慧健康”,加快“互联网+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远程诊疗系统建设,让移民享受到健康信息化成果。加强医疗队伍建设,解决谁来看病的问题。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村镇医疗机构工作,组织专家重点针对疑难杂症开展义诊、巡诊服务。第三是加大易地搬迁建档贫困户“安居险”政策宣传力度,切实减轻贫困群众负担。同时,把原住地的邻居、熟人集中安置在一起。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采取一个区域一个乡、一栋楼房一个村、一个单元一个村民小组、一层楼房一个家庭的方式实行“亲情”安置。在所有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乡愁馆。让搬迁户留下过去生活的记忆的同时感受今昔生活的巨大变化。


    “三项整合”,确保“能致富”

  易地搬迁安置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群众搬迁出来,本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当搬迁群众知道要搬迁到新的地方,必须拆除原有房屋的时候,故土难离的思想就凸显出来,“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不愿走出祖祖辈辈生活的那片热土,不愿拆除辛苦修建的家园,造成了群众搬迁意愿左右游离,举棋不定。普遍存在搬新不拆旧、“候鸟搬迁”现象,导致旧宅基地腾退政策落实难。针对困难群众住上新房无产业、无项目、心里慌的两难心态,兴义市充分借鉴经济发达地区在整村搬迁、“村改居”过程中发展集体经济的做法和经验,积极培育和壮大安置点村级集体经济。

  一是将安置小区的部分商铺门面纳入小区社区集体资产范畴,既可采取搬迁农户自主经营管理的方式,也可交由平台公司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小区自我管理服务的经济承受能力。

  二是将迁出地的“三块地”(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流转收益按照一定的比例上交安置小区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将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尽可能用到发展安置小区社区集体资产经济方面,待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尽快推进社区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到搬迁群众,分配上可以重点向贫困人口增加。盘活迁出地土地和宅基地、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开发、安置小区经营性资产管理和物业管理、移民创业就业服务等。

  三是易地搬迁后,一些搬迁户开始由农民向居民过渡、由单纯的耕种者向产业工人转变,附着在身份上的权益随之也必然发生一些变化。为保障搬迁户在迁出村权益,兴义市按照原户籍证管理地和林,社区居住证管理房和人的做法,保障好搬迁户在原集体的耕地、林地承包权及相关权益,以及在新安置区的身份认同,确保搬迁群众在新安置社区,平等地享有社会保障权利,公平地参与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搬迁群众在新迁入地的身份认同感。


    几点启示

  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搬出了持续发展的广阔天地。告别破旧的土房、泥泞的山道,搬进干净整洁、环境舒适的楼房,这是无数贫困群众的梦想。如今,这些梦想正在变成现实。“种了一辈子的地,做梦也没想到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比起以前,这边环境好,交通便捷,周边学校、园区企业、社区卫生室、警务室等都有,国家的政策就是好”,家住洒金安置区的陈召碧激动地说,陈召碧一家原先住在晴隆县安谷乡,。2017年7月首批搬迁到洒金安置区后,在社区及扶投公司的帮助下,顺利当上了一名保洁员。目前,除承担保洁工作外,还是一名卫生保洁督查组小组长,端上了邻居们都羡慕的“铁饭碗”,每月固定工资1800元,丈夫在安置区工地做工,月工资3000余元,夫妻俩生活大变样,心情舒畅干劲更足。陈召碧一家的新变化,只是兴义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

  二是提升了就业能力,搬出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整合部门培训资源,优先覆盖搬迁对象,确保受到培训的人员都有一门终身受用的谋生技能。兴义市通过新市民讲习所、夜校、道德讲堂等形式对搬迁群众生活行为、卫生习惯和电器使用规范等进行统一培训,同时对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等情绪进行心理疏导,群众的市民意识和市场意识不断增强,逐渐变成了有技术、懂经营、思发展的新型农民。从普安县搬迁到洒金居住区的39岁苗族妇女李美珍,在洒金安置区搞了一个服饰加工基地,组织搬迁50余名搬迁妇女开展刺绣加工及销售等工作,每人每月最低也有1000元收入。”由一名“村姑”到“老总”的神话;来自普安县的搬迁户张周普和妻子都是肢体残疾,在社区的帮助下,顺利进入箱包厂、苗药厂上班,夫妻俩每月收入近4000元,加上“农低保”变“城低保”后,一家五口每月领到低保金2200元,全家每月收入有5000-6000元,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盲人夫妇唐明生在安置区开起了自己的按摩店,依靠过硬的本领赢得了顾客和市场,每月收入4000余元,用自己的双手走出一条自强创业之路。来自晴隆县碧痕镇的夏云品夫妇利用政府贴息的50000元特惠贷开起了自己的便利店,每天毛收入1000元左右,从贫困户变成了便利店的老板,从四处漂泊到回归家庭,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人生的路就在自己脚下,不怨天尤人、勇于进取加上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够过上想要的生活……。

  三是改善了人居环境,搬出了美丽兴义的崭新面貌。在集中安置点,房屋外观统一设计、体现民族和地域特色,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兴义市围绕突出自然,突出个性,充分结合布依族、苗族风情,围绕乡村旅游和民族特色,规划建设安置点。很多搬迁群众都说:“过去住在高坡上,出门是山路,住的房子又矮又小,人畜不分。易地搬迁政策好,我们搬到这里,修房子国家给补助,住得干净卫生,出门就是大街,非常高兴、非常满意”。

  (刁明军)

责编:张广胜 卢生龙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兴义市实施“新市民”计划 开启4万余名易地搬迁“新市民”幸福生活

亮点黔西南 | 2018年08月26日 08:56:13 | 刁明军

  “搬出穷山沟,住进新房子,成为新市民,过上新生活,对4万余名易地搬迁“新市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从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工厂里变成了工人,在电梯房里变成了城里人。随着兴义市“新市民”计划13项措施的顺利推进,不断升级的“新政”为广大易地搬迁群众带来“高配”生活,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幸福指数攀升,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兴义市“十三五”期间计划安置易地扶贫搬迁人口10403户4815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019户31595人)。涉及69个乡镇439个村,其中市内搬迁安置2598户1126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54户8466人),涉及19个乡镇106个村;晴隆、普安、望谟、册亨等四个县跨区域搬迁安置7805户3688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165户23129人),涉及乡镇50个333个村。目前,已建安置点11个,共计搬迁入住8145户3686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823户31341人),其中兴义市内迁入2270户10041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87户9282人),跨区域迁入5875户2682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736户22059人,晴隆县迁入1836户8478人,普安县迁入3166户14452人,望谟县迁入754户3397人,册亨县迁入119户500人)。洒金新城(栗坪社区)安置点将于2018年底竣工投用,计划安置易地搬迁群众2241户11116人。

  近年来,兴义市认真贯彻落实“六个坚持”原则,践行“五个工作法”,积极探索创新“五个三”思路,以“三生四宜”为发展定位,用最好的土地、最大的资金、最全的就业保障、最高的品质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紧紧围绕搬迁群众居住条件、发展生计等问题,严格执行政策标准,科学谋划布局,把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就业创业、办学条件、医疗卫生、社会治理、社区党建等有机“捆绑”,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头等大事和头号民生工程,确保“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群众搭上“脱贫快车专列”。
 

    “三个统筹”,确保“搬得出”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深入推进,一大批农民离开乡村,诸多原有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搬迁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大家安心留下来、融入新的环境、找到新的营生,在新家园过上美好生活。兴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主抓手,以抓生态党建为引领,从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后续服务,环境整治、就业创业等方面入手,找准突破口,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为搬迁群众排忧解难,帮助易地搬迁群众扎根安家,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意愿,激活了搬迁户“挪穷窝、断穷根、奔小康”的内生动力。为易地搬迁群架起了一座联结梦想与现实的彩虹桥,催开了一树树幸福之花。

  一是统筹制定各项措施。健全完善领导推动、部门联动、监管考核机制,成立兴义市新市民领导小组,及时制定印发了《兴义市新市民计划规划建设措施》等13个推进措施,市、乡镇(街道)、部门、村(社区)层层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全市年度重点督查内容,按月调度、按季度考核,严格执行积分制、通报和末位约谈制。

  二是统筹推进各类规划。把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规划相衔接, 建立“三合一”联合审查制度,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方案编制的指导,将路网、公园绿地、文化体育设施等配套基础设施有机融合,统筹推进新居住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建设、完善新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强新居住区城市管理物业服务管理、创新筹集新居住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创新建立新市民住房公积金制度等;同时,兴义市结合实际对国土资源权益、兜底保障、社会治理、政策宣传、智慧金州服务等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

  三是统筹整合各方力量。首先是整合企业帮扶力量,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思路,通过“安置点+社区+企业+订单+贫困户”方式,以点带面,整合优势资源等一系列措施筑巢引凤,带动更多的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其次是整合定点帮扶、对口帮扶力量。主动对接帮扶我市的中央、省、州国家机关和城市,争取他们积极参与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实施一批产业扶贫项目。再次是整合同步小康驻村力量,精准配强新市民社区党工委书记、社区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选派优秀人才到易地扶贫搬迁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及时组建帮扶工作队,目前,兴义市已从相关部门选派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员21名入住各易地搬迁安置区,全力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相关工作。


    “三个平台”,确保“稳得住”

  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家庭“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兴义市各级各部门紧密结合搬迁群众实际,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坚持“技能扶智、产业富民、就业安民、服务便民”思路,努力打造一系列“流动车间”“扶贫车间”,逐步形成“山上基地、山下园区、社区工厂、农事城办 ”的发展新模式,实现“现代农业提升一产,精深加工做大二产,接二连三做旺三产”的新局面,帮助有就业或转移就业愿望的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或转移就业,使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基本创业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成功创业,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家庭户均培训一人、就业(创业)一人、带富一方的目标。

  一是搭建就业平台。为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问题,兴义市坚持一手推进移民搬迁,一手发展社区工厂,积极探索了一条以就业推进易地搬迁和精准扶贫的新路子。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成规模、三年全覆盖”的发展思路,在原有入住企业的基础上,建成社区工厂10余家,落实就业岗位5000余个,带动贫困人口脱贫2000余户。通过发展社区工厂,让搬迁户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达到“挣钱顾家两不误,老人孩子有人管”和“一人进厂、全家脱贫,当年进厂、当年脱贫,稳定就业、稳定脱贫”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及时协调相关部门通过统一购买门面房、租赁厂房、自建厂房、利用闲置国有资产等方法,保证社区工厂的场地需求。协调财政、人社等部门综合运用创新创业资金,大力扶持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就业创业,落实就业补贴政策,全力支持社区工厂建设。全面整合培训项目资源,加大对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全面实施移民搬迁群众“照单培训”,以专业技能、实用技术、创新创业为重点,推出实用性较强的刺绣、编织、餐饮等培训专业和工种。同时增加政策法规、劳动纪律、安全生产知识、文明礼仪常识等内容。确保搬迁群众技能培训全覆盖。目前已开展各类培训30余期,参加培训人达3000余人;积极拿出资源、搭建平台、筑巢引凤,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及时掌握国家、省、州、市产业扶持的发力点,结合本地优势和主导产业的发展特点,精准谋划项目。依托各种节会,组织开展好招商活动,吸引企业前来投资考察。加强与现有企业沟通、与在线客商联络,为有意向入驻客商企业提供优质全方位服务,实行干部包帮。建立脱贫攻坚领导包片和部门包抓工作机制,统筹解决社区工厂建设工作中的疑难突出问题,包抓部门负责协调招商引资、统筹落实各项政策。落实“领导联厂、站所包厂、干部驻厂”包抓措施,帮助企业跑业务、拉订单,协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比如,坪东街道积极协调绿茗茶叶公司,在洒金村建设占地约50亩,规划门面(摊位)300余个,带动就业1000人以上的大型农贸市场,以招聘管理人员、出租摊位的方式(租期为3年,第一年租金全免、第二年按50%支付、第三年按30%支付),为搬迁对象开发更多稳定的就业岗位。使其产生巨大的吸纳和辐射作用,极大地方便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改善了市场环境,拓宽了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全市共引进企业30余个,为易地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800余人。

  二是搭建创业平台。兴义市按照“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就业是核心、产业是根本”的思路,在持续推进长效扶贫产业的同时,加大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将安置区所有有公益岗位需求的贫困家群众全部纳入扶贫公益岗位托底安置范畴,与各项长效扶持产业一起,长短综合施策,既解决了贫困户燃眉之急,又助力长远之需。一方面加大涉贫资金整合力度,为贫困群众就业提供保障。通过公益性岗位解决了法定劳动年龄内的深度贫困劳群众就业。对于超出法定劳动年龄,且有公益岗位需求的深度贫困群众则由扶贫部门通过扶贫专项资金给予解决。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形式多样的公益性岗位,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将公益岗位开发由原来的“先定岗、后定人”调整升级为“按人设岗、按需定岗”。积极开发一批技能要求低、劳动强度弱、岗位离家近、可兼职的就业扶贫公益岗位(义务监督员、环境保洁员、森林防火员、爱心助老员、楼组长等),确保了每一名有就业需求的贫困群众都能得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强化实绩考核,促进贫困群众积极工作。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加强贫困群众公益性岗位就业绩效的量化考核,奖优罚劣,坚决杜绝公益岗位养懒汉、“吃空饷”等现象发生,努力让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脱贫致富,进一步激发自我脱贫的决心和信心,增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如洒金新市民社区工管委积极创新思路,争取市委、政府的支持,拟在洒金园区划拨一栋标准厂房,积极筹建洒金新市民社区就业创业孵化园,采取政府减免租费(三年免租金),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全力打造以洒金新市民绣娘合作社民族刺绣为代表的服装加工车间,切实解决易地搬迁妇女就近就业问题。依托农贸公司、扶贫开发公司、物业公司、学校食堂及个体企业老板等,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吸纳贫困群众到公司或企业上班,让搬迁群众变成真正的“上班族”,快速融入城镇生活,充分享受脱贫攻坚政策带来的成果。

  三是搭建关爱平台。一方面加强随迁学生双向摸底调查,对学龄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宣传各种教育资助政策,简化办理入学学籍手续,同步配套学校建设。让搬迁群众子女就近择优入学。兴义市2018年将完成5所幼儿园建设,2019年完成2所幼儿园建设,新(改扩)建4所义务教育阶段新市民学校,充分满足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就学需求。目前,坪东中心幼儿园洒金分园已经投入使用,解决了200余名易地搬迁群众子女顺利入园就读。洒金中学、洒金小学、龙井小学、双朝小学正在建设中。确保了随迁学生就近入学,同等享受各种教育资助政策。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村(社区)卫生室(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工程,规范设置药房、儿童预防接种室、诊疗室、基本公共卫生区等功能。加强健康信息建设,解决怎么看病的问题。围绕“智慧健康”,加快“互联网+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远程诊疗系统建设,让移民享受到健康信息化成果。加强医疗队伍建设,解决谁来看病的问题。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村镇医疗机构工作,组织专家重点针对疑难杂症开展义诊、巡诊服务。第三是加大易地搬迁建档贫困户“安居险”政策宣传力度,切实减轻贫困群众负担。同时,把原住地的邻居、熟人集中安置在一起。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采取一个区域一个乡、一栋楼房一个村、一个单元一个村民小组、一层楼房一个家庭的方式实行“亲情”安置。在所有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乡愁馆。让搬迁户留下过去生活的记忆的同时感受今昔生活的巨大变化。


    “三项整合”,确保“能致富”

  易地搬迁安置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群众搬迁出来,本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当搬迁群众知道要搬迁到新的地方,必须拆除原有房屋的时候,故土难离的思想就凸显出来,“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不愿走出祖祖辈辈生活的那片热土,不愿拆除辛苦修建的家园,造成了群众搬迁意愿左右游离,举棋不定。普遍存在搬新不拆旧、“候鸟搬迁”现象,导致旧宅基地腾退政策落实难。针对困难群众住上新房无产业、无项目、心里慌的两难心态,兴义市充分借鉴经济发达地区在整村搬迁、“村改居”过程中发展集体经济的做法和经验,积极培育和壮大安置点村级集体经济。

  一是将安置小区的部分商铺门面纳入小区社区集体资产范畴,既可采取搬迁农户自主经营管理的方式,也可交由平台公司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小区自我管理服务的经济承受能力。

  二是将迁出地的“三块地”(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流转收益按照一定的比例上交安置小区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将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尽可能用到发展安置小区社区集体资产经济方面,待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尽快推进社区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到搬迁群众,分配上可以重点向贫困人口增加。盘活迁出地土地和宅基地、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开发、安置小区经营性资产管理和物业管理、移民创业就业服务等。

  三是易地搬迁后,一些搬迁户开始由农民向居民过渡、由单纯的耕种者向产业工人转变,附着在身份上的权益随之也必然发生一些变化。为保障搬迁户在迁出村权益,兴义市按照原户籍证管理地和林,社区居住证管理房和人的做法,保障好搬迁户在原集体的耕地、林地承包权及相关权益,以及在新安置区的身份认同,确保搬迁群众在新安置社区,平等地享有社会保障权利,公平地参与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搬迁群众在新迁入地的身份认同感。


    几点启示

  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搬出了持续发展的广阔天地。告别破旧的土房、泥泞的山道,搬进干净整洁、环境舒适的楼房,这是无数贫困群众的梦想。如今,这些梦想正在变成现实。“种了一辈子的地,做梦也没想到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比起以前,这边环境好,交通便捷,周边学校、园区企业、社区卫生室、警务室等都有,国家的政策就是好”,家住洒金安置区的陈召碧激动地说,陈召碧一家原先住在晴隆县安谷乡,。2017年7月首批搬迁到洒金安置区后,在社区及扶投公司的帮助下,顺利当上了一名保洁员。目前,除承担保洁工作外,还是一名卫生保洁督查组小组长,端上了邻居们都羡慕的“铁饭碗”,每月固定工资1800元,丈夫在安置区工地做工,月工资3000余元,夫妻俩生活大变样,心情舒畅干劲更足。陈召碧一家的新变化,只是兴义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

  二是提升了就业能力,搬出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整合部门培训资源,优先覆盖搬迁对象,确保受到培训的人员都有一门终身受用的谋生技能。兴义市通过新市民讲习所、夜校、道德讲堂等形式对搬迁群众生活行为、卫生习惯和电器使用规范等进行统一培训,同时对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等情绪进行心理疏导,群众的市民意识和市场意识不断增强,逐渐变成了有技术、懂经营、思发展的新型农民。从普安县搬迁到洒金居住区的39岁苗族妇女李美珍,在洒金安置区搞了一个服饰加工基地,组织搬迁50余名搬迁妇女开展刺绣加工及销售等工作,每人每月最低也有1000元收入。”由一名“村姑”到“老总”的神话;来自普安县的搬迁户张周普和妻子都是肢体残疾,在社区的帮助下,顺利进入箱包厂、苗药厂上班,夫妻俩每月收入近4000元,加上“农低保”变“城低保”后,一家五口每月领到低保金2200元,全家每月收入有5000-6000元,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盲人夫妇唐明生在安置区开起了自己的按摩店,依靠过硬的本领赢得了顾客和市场,每月收入4000余元,用自己的双手走出一条自强创业之路。来自晴隆县碧痕镇的夏云品夫妇利用政府贴息的50000元特惠贷开起了自己的便利店,每天毛收入1000元左右,从贫困户变成了便利店的老板,从四处漂泊到回归家庭,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人生的路就在自己脚下,不怨天尤人、勇于进取加上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够过上想要的生活……。

  三是改善了人居环境,搬出了美丽兴义的崭新面貌。在集中安置点,房屋外观统一设计、体现民族和地域特色,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兴义市围绕突出自然,突出个性,充分结合布依族、苗族风情,围绕乡村旅游和民族特色,规划建设安置点。很多搬迁群众都说:“过去住在高坡上,出门是山路,住的房子又矮又小,人畜不分。易地搬迁政策好,我们搬到这里,修房子国家给补助,住得干净卫生,出门就是大街,非常高兴、非常满意”。

  (刁明军)

责编:张广胜 卢生龙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