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库|教育|房产|旅游|公告|汽车|财经|健康
你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兴义

因地制宜 多措并举 兴义敬南镇做大做强种草养牛产业

    亮点黔西南讯 2012年以来,兴义市敬南镇紧紧抓住“贵州精神”长廊建设这一契机,深刻突出群众增收致富这一着力点,紧密结合全镇喀斯特地貌这一地理特征,大力推进种草养牛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效益相协调的发展之路。

    在兴义市敬南镇必亮村大坪子组,抬头望去,漫山遍野都是裸露的岩石,尽管其间也生长着些许的乔木和荆棘,绿色的植被仍然不能完全覆盖住黑色或深灰色的岩石,但两相夹杂,却使大地显得和谐而富有生气。

    看着起伏连片的山脊,敬南镇必亮村的养牛大户蒙朝虎带着我们走进了他的牛舍。目睹着干净整洁的圈舍,错落有致的水槽、食槽,彪壮悠闲的牛群。蒙朝虎打开了话匣子:“现在我的养殖场里待出栏的牛有32头,按平均每头17000元出售的话,毛收入将达到60多万元,除去购种、饲养、人工等成本,平均每头牛喂养20个月利润可达6000余元”。说起养牛,蒙朝虎如数家珍地给笔者算起了一笔账,同时话语中流露出一份由衷的自豪。

    蒙朝虎的养牛经,是敬南镇自2012年以来推行的一项大产业。

    位于兴义市南部片区的敬南镇,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农业乡镇,山多地少,石多土少,全镇地势群山连绵、多山地狭长地带。长期以来,全镇农民一直遵循着种植玉米和少量水稻的传统耕作方式,不仅产量低而不稳,而且极易导致水土流失,使石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全镇属于省级二类贫困乡镇。

    蒙朝虎说:过去种包谷,是“种一坡,收一箩”,越种越穷,曾经家里穷得连油都吃不起,更不要说改善住行了。

    然而,敬南镇也有自己的优势,气候宜人,温凉湿润、雨热同期,全镇多梯度山坡,适宜草被种植。民间一直有一个说法:敬南的草特适合养牛。

   “正是这句话触动了我”,敬南镇必亮村苟林组的养牛大户姚俊云告诉笔者。他原本是贵州醇酒厂的职工,酒厂改制后,他放弃了反聘机遇,回到老家敬南开始尝试种草养牛,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他前期投入20余万元修建了圈舍,耗资50余万元从吉林引进了西门达尔种牛50头,饲养一段时期后卖出10余头,销售收入达20余万元,现存栏种牛40头,预期市场价值60余万元,除去各种成本,几乎赚了10来万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成效。此后,姚俊云发起成立了“兴义市万头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用于带动更多的农民种草养牛,养牛的农户越来越多。这一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得到了兴义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目前,合作社的各项手续业已全部办理完结,姚俊云也成了合作社的领头雁、带路人。

    据姚俊云介绍,他从吉林引进的西门达尔种牛,不仅体格大、出肉率高、肉质好,而且长势快,适宜圈养,避免了传统放养模式破坏当地生态的习性。而敬南镇气候温润、山势起伏连片,非常适合草被生长,因此分季节草被混播,夏天皇竹草,冬天黑麦草,让荒山四季常青。而这些种植的草被又成为喂养肉牛必须的青草饲料,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

    少数养牛大户的致富成功,使全镇其他村民深受鼓舞,顺应这一形势,敬南镇党委、政府从2012年开始大规模鼓励群众种草养牛,并不断出台相关扶持措施:一是对养牛户进行小额贷款贴息,对贷款1至5万元养牛的,政府贴息,鼓励养牛,目前已发放贴息贷款300余万元,仅拢岸村42户养牛户就获得贴息贷款119万元,全镇年贴息达15万元;二是对养牛5头以上的农户,政府出资1600元购买打草机赠送给养殖户,大大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力,增加了生产效益;三是对养牛大户,特别是养殖50头牛以上的,给予5万元的圈舍补助;四是大力鼓励养殖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 采取“政府推动、以场带户、利益共享”的运作方式,努力实现全镇养牛产业规模上扩大,技术上改进,质量上提升,收入上提高的总体目标。同时积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帮扶合作社顺畅流转部分群众的土地用于集中连片种草养牛,每户被流转土地的农户每年可得到每亩500元左右的流转资金。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传统的玉米和水稻种植,加入到种草养牛的队伍中来。截至目前,全镇存栏牛规模已达4500余头,其中,拢岸村1270余头,其余分布在必亮、水淹凼、巴布等养牛大村。并涌现出了蒙朝虎、姚俊云、王芝权等远近闻名的养牛带富能人,全镇养牛经济产值达4000余万元。

    自2012年以来,黔西南州、兴义市各级主要领导多次到敬南镇各养牛大户的农家小院,与养殖大户和当地群众亲切座谈,鼓励敬南镇干部群众乘势而上,把种草养牛产业做大做强,力争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带领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同时要求要加强对石漠化地区的保护治理,让敬南成为“贵州精神”长廊沿线的生态样板,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双赢”。通过种草养牛,大力发展养牛产业,全镇部分养牛大户早已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小康先锋;大部分散养群众已脱贫,开始走上了致富的小康路。

    与此同时,敬南镇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大力改观,如今走到全镇的任何一个村落,青山悠悠,绿水映人。笔者在敬南镇水淹凼村大粽组遇见村民吴必军,他说:“以前我们这个地方,因为有很多人家放养羊子,这里的山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山上石多土少,而且石头根基不稳,每到雷雨时节,整天都提心吊胆的,怕石头滚下来伤到人和牲畜”。

   “现在生活、生态环境好太多了!”在走访中,笔者发现这是当地老百姓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吴必军这么说,笔者见到的另一位村民——48岁的吴必照也这么说。吴必照也是敬南镇水淹凼村的村民,大约从2008年就开始“翻牛卖”(就是买瘦牛来养肥后,立即出售的喂养方式),他说:“光是去年就翻卖出肉牛5头,挣了将尽2万元,现在圈里还养着2头”。他高兴地说:“种草养牛,比传统的喂猪划算多了,再说,牛肉价格也是年年上涨,今年熟牛肉就涨到60元一斤,让养牛户挣了不少钱。”有了钱,生活就改善了,“今年年前,准备买一辆实用的东风小康面包车,”他高兴地说。    在敬南镇党委、政府看来,种草养牛给敬南镇带来的还远不只是经济效益,这一产业增加了全镇以皇竹草为代表的植被种植规模。截至目前,顺延“贵州精神”长廊沿线,全镇皇竹草种植已达1600余亩,大大改良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减轻了水土流失,而且村民在从事这一产业的过程中也培养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为敬南这个省级二类贫困乡镇在全市提前小康的大道上找到了一条生态、经济效益相协调的发展之路。

    遥望着连片的青山翠树,敬南镇党委书记徐瑞伦满怀憧憬地告诉笔者,该镇在今后的发展中,将努力按照州、市领导的指示和要求,紧密依托当地的环境、区位优势,努力做大做强做深肉牛养殖产业。未来几年内,将鼓励群众自筹资金1000万元,政府预计贷款1500万元,要让全镇养牛规模达到2至3万余头,努力实现村村大户,组组成群,户户牛啼的饲养规模和格局。同时,注重养牛产业链条的延伸,积极在产业链上下功夫,早日结束只卖活牛的销售模式,努力实现产业深加工,为当地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渠道,助力群众增收致富、提前小康。(吴定陆报道)

 
                        
 
了解黔西南更多资讯,尽在亮点黔西南网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阅读。
亮点黔西南欢迎投稿,新闻邮箱:ldqxnw@163.com 有奖报料电话:0859 -3224873
 网友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姓名: (文明上网,从理性发言)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

亮点黔西南 版权所有 Ldqx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59-3224873 网站地图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