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兴义

一个科普基地 带富500余农户(图文)

2013年08月01日 14:20:52来源:兴义市新闻中心 作者:吴应邦 吴玉菊

图为科普园里打工的村民.

    桑昌兴是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事处纳录村的村民,他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带着村民到本村的水果地或药材大棚里修枝、施肥、整地、除草、驱蚊虫等,一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就像工厂里的生产车间主任一样。同时,他家还有四五亩土地被流转到他所服务的这个农业科普示范基地,一年有将近1万元的租金。桑昌兴还承包了科普示范园里的土酒加工厂,一年随便赚五六万块钱,一年下来,桑昌兴轻轻松松就可以赚十几万元,他对这样的收入感到十分的满意,日子过得很幸福。

    桑昌兴家就住在纳录村,虽然离兴义城10来公里,但因为村里只有土地这一单纯的资源,过去一直是靠打工或到城里做生意赚钱养家,辛苦不说,收入的不稳定让他常常感到生活压力很大。三年前,村里建起了这个现代农业科普示范基地,桑昌兴不仅学到了很多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还在基地找到了一份稳定的职业——果树管理员,一个月有稳定的收入,他觉得生活轻松了。在纳录村,很大一部分农民都跟桑昌兴一样,变成了拿工资的农民,一个科普示范基地改变了村里人的生活,且正在一天天改变村里人的命运。

    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事处纳录科普示范基地,是在2009年6月份建立的,当时村里几个年青干部和部分村民通过多方考察后,将村里一部分土地集中起来——土地流转,建起大棚,在大棚里种蔬菜、种中药材、育果树苗等。为了支撑科普园,几个合伙人又成立了泉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起了农家乐、土酒加工厂、香猪养殖场等,土地被流转的村民,每年按当年粮食市场价拆价领起租金,愿意到公司来上班的村民按月领起工资,享受国家法定假日,这对于几代都是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民来说,逆转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身份角色,还有心里对幸福的感知。

    罗绍成是水库移民搬迁到纳录村的,他家一共有2亩多土地,全部流转到科普示范基地里了,三年多来,罗绍成与妻子一直在科普基地里干活,每个人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夫妻俩一个月就有4000多元的工资,养活一家六口人,罗绍成说,过得挺好的。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一个月还有几天休息时间,罗绍成和妻子都说比自己种土地的时候强多了。

    三年,纳录科普示范基地最成功之处就是它的辐射带动。纳录科普示范基地是由中国科学院中药材所、贵州省热带植物研究所、贵州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提供科技支撑,三年内共承担的县级以上科技项目有:贵州省优质蔬菜基地;贵州省名贵中药材;贵州省特色养殖。纳录村500多户农户有100多户的土地参与了科普基地流转,常年有100多名本村村民在基地里打工,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稳定的工资、土地租金,在科普基地里,他们学会了用科技来种植、用科技来养殖、用科技来发展农业,现在大部分人家都在种白枇杷、铁皮石斛等精品水果和名贵中药材,全村都在发展特色农业。群众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集约化、规范化、规模化经营特色农业,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的成功路子,群众的收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增加。2012年,纳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近8000元,到2014年,全村种植的1000多亩白枇杷将挂果上市,100多亩铁皮石斛也将成熟上市,群众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纳录科普示范基地带动的不仅仅是纳录村,现在纳录科普示范基地已成为兴义市、黔西南州一个非常成熟的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基地,每年有来自全市、全州的五六千人次到此学习培训,已带动了安龙、睛隆等县及周边乡镇的蔬菜和名贵中药材的发展,科普示范在这个基地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一个科普基地 带富500余农户(图文)

兴义市新闻中心 | 2013年08月01日 14:20:52 | 吴应邦 吴玉菊

图为科普园里打工的村民.

    桑昌兴是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事处纳录村的村民,他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带着村民到本村的水果地或药材大棚里修枝、施肥、整地、除草、驱蚊虫等,一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就像工厂里的生产车间主任一样。同时,他家还有四五亩土地被流转到他所服务的这个农业科普示范基地,一年有将近1万元的租金。桑昌兴还承包了科普示范园里的土酒加工厂,一年随便赚五六万块钱,一年下来,桑昌兴轻轻松松就可以赚十几万元,他对这样的收入感到十分的满意,日子过得很幸福。

    桑昌兴家就住在纳录村,虽然离兴义城10来公里,但因为村里只有土地这一单纯的资源,过去一直是靠打工或到城里做生意赚钱养家,辛苦不说,收入的不稳定让他常常感到生活压力很大。三年前,村里建起了这个现代农业科普示范基地,桑昌兴不仅学到了很多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还在基地找到了一份稳定的职业——果树管理员,一个月有稳定的收入,他觉得生活轻松了。在纳录村,很大一部分农民都跟桑昌兴一样,变成了拿工资的农民,一个科普示范基地改变了村里人的生活,且正在一天天改变村里人的命运。

    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事处纳录科普示范基地,是在2009年6月份建立的,当时村里几个年青干部和部分村民通过多方考察后,将村里一部分土地集中起来——土地流转,建起大棚,在大棚里种蔬菜、种中药材、育果树苗等。为了支撑科普园,几个合伙人又成立了泉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起了农家乐、土酒加工厂、香猪养殖场等,土地被流转的村民,每年按当年粮食市场价拆价领起租金,愿意到公司来上班的村民按月领起工资,享受国家法定假日,这对于几代都是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民来说,逆转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身份角色,还有心里对幸福的感知。

    罗绍成是水库移民搬迁到纳录村的,他家一共有2亩多土地,全部流转到科普示范基地里了,三年多来,罗绍成与妻子一直在科普基地里干活,每个人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夫妻俩一个月就有4000多元的工资,养活一家六口人,罗绍成说,过得挺好的。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一个月还有几天休息时间,罗绍成和妻子都说比自己种土地的时候强多了。

    三年,纳录科普示范基地最成功之处就是它的辐射带动。纳录科普示范基地是由中国科学院中药材所、贵州省热带植物研究所、贵州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提供科技支撑,三年内共承担的县级以上科技项目有:贵州省优质蔬菜基地;贵州省名贵中药材;贵州省特色养殖。纳录村500多户农户有100多户的土地参与了科普基地流转,常年有100多名本村村民在基地里打工,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稳定的工资、土地租金,在科普基地里,他们学会了用科技来种植、用科技来养殖、用科技来发展农业,现在大部分人家都在种白枇杷、铁皮石斛等精品水果和名贵中药材,全村都在发展特色农业。群众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集约化、规范化、规模化经营特色农业,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的成功路子,群众的收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增加。2012年,纳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近8000元,到2014年,全村种植的1000多亩白枇杷将挂果上市,100多亩铁皮石斛也将成熟上市,群众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纳录科普示范基地带动的不仅仅是纳录村,现在纳录科普示范基地已成为兴义市、黔西南州一个非常成熟的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基地,每年有来自全市、全州的五六千人次到此学习培训,已带动了安龙、睛隆等县及周边乡镇的蔬菜和名贵中药材的发展,科普示范在这个基地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