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烟云中的窦氏名人
位于兴义市西大门的乌沙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抹角村境内的革里窦氏,更如一坛尘封的老酒,虽经年累月待在离城仅20余公里的地方,却始终没人轻易去打开。然而,革里那些遗留至今的窦氏民居,又似乎让人闻到了这坛老酒穿过历史烟云的陈香,诱惑着人们想去揭开那层神秘面纱。
对于革里,曾有许多文人骚客涉入,无论绘画、摄影、摄像,还是用笔墨描绘其秀美风光,大家都高兴而去,满意而归,回味无穷。至于窦氏民居,那更是一个神秘的殿堂,人们对其建筑元素、建筑风格、建筑历史等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对于窦氏家族的人文和历史,或因新旧时代更替等缘故,人们往往避而不谈。年轻一代更是多重于经济建设发家致富,少有关注历史者。也曾有人对窦氏人文略有涉足,但其文字极少,如简历或大事年表般寥寥几笔一带而过。
晚清与民国时期,窦氏家族在贵州兴义与影响甚至轰动了中国近代史的下五屯刘家(刘显世、刘显潜)、泥凼何家(何应钦)、景家屯王家(王伯群、王文华)旗鼓相当,并称为兴义“四大家族”的一门旺族,人才济济,对黔西南州,乃至整个贵州省的近代史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民居及渊源
据相关资料记载,革里窦氏是彝族,祖上由云南迁入贵州,经数百年生息繁衍,逐渐在革里形成了一个大家族,至今留存的那一组组窦氏古建筑就是当年族人兴旺的见证。窦氏民居的建筑风格极富特色,经考证,其建筑元素受滇东彝族民居文化影响较大,同时也受一定的汉文化影响。其中,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多为五柱六瓜穿斗式石木结构,由前房、两厢及正房组成。有的有转角楼及回廊。每个四合院相互连接又自成一体,院内建筑结构合理,居住舒适方便,木工工艺精湛,图案极富传统文化色彩。现存的几组窦氏民居,均坐东北向西南,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原建筑均由正房、厢房、过厅组成四合院,一楼一底小青瓦顶,砖石砌筑外墙。部分花窗、六合门、过厅门罩、厢房二楼裙板等艺术构建保存完好,具有典型的晚清雕刻风格。窦氏民居修建年代从晚清至民国,为标准的古建筑四合院。二层为走马穿过楼设计。一楼设计也别具一格,窗为雕花间杂一些吉祥物,四周有青石墙板,目前,已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乌沙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窦氏民居的历史人文价值,先后投入资金对其进行修缮,许多就要被“现代化”的窦氏古建筑,如大朝门、会客室、厨房、花园等附属设施得以恢复原样,使即将颓废了的窦氏民居重现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光彩和历史价值。
窦氏先祖早年居住江南,辗转蹴居云南省曲靖地区陆良、罗平等县,后迁居贵州兴义革里。迁到革里的窦氏十四世先祖窦暄公,秉承江南及云南先祖遗训,经营桐油、布匹。在振兴家业的同时,也培育了窦守曾、窦光曾、窦孝曾、窦全曾、窦毓祥、窦致祥、窦景祥、窦善祥、窦祚祥、窦居敬、窦居仁、窦居康、卢运清等大批优秀的人才。
在窦家二十一世孙窦能(现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的帮助下,我得以查阅窦氏族谱。翻开窦氏族谱之兴义续本,其中有一段记载:“吾十四世祖暄公于前清乾隆三十二年自云南、曲靖府南宁窦家冲迁居革里,斩棘披荆、垦荒打粮、辛勤劳作,内而甘肯是供,外而经营是理,犁云之暇,复劳拖星,不数年农业渐兴,人烟腾芪居然素封矣!故乡邻有所求则必有所应,乐善好施。吾家历代诸公,均以秉于勤约,咸于忠厚传家,以耕读为本,廉洁奉公,忠义待人,戒训子孙为人之道。族人当铭记于心,言行必规。诸先公多植树育林,修路架桥,开沟筑坝,兴学育人等家乡事业,均作出较大贡献,或参与政务者,均勤政爱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勤勉敬业。先祖诸公虽历代均立官宦,犹以除奸平叛,为民益而为,此不一一赘述。当此新历史条件下,我辈更需锐意进取,具先辈之气魄,尤须坚守祖训‘助人为乐、互相尊重、诚实守信、睦邻友好、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之良好风尚,亦可为社会人口素质之提高率先垂范……”
上述文字,印证了窦氏后人对家族渊源的介绍。在晚清与民国时期,窦氏家族人才辈出,不少年轻人在省内外上大学,或出国留学,都在各自的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
然而,由于新旧历史更替,以及各种翻天覆地的政治“运动”,窦氏家族的许多资料要么焚于战火,要么毁于人祸,留下了几多遗憾的空白。当年窦氏家族中成就突出者的事迹故事,大多湮没在知情人士的缄默里。时间越来越久远,加上有的知情人渐次亡故,有的又侨居国外,采访几近让人望而却步。为保证采写事实的真实,几经周折,在吴照恩(兴义下五屯渔陇布依族,系王伯群的学生)的儿子吴尚智处,找到了一条珍贵的线索。吴尚智透露,革里窦氏十八世孙窦景祥(号觉苍)先生(1890—1946),是吴家的恩人。觉苍先生的子女窦淑梅、窦淑文、窦居和、窦居平、窦淑明、窦淑端、窦淑庄兄妹均健在,窦淑文现侨居英国伦敦,窦淑端、窦淑庄侨居加拿大多伦多,而淑梅、淑明、居和、居平则至今居住在国内。
名人及成就
山重水复后,又柳暗花明,我终于见到了当年的大家闺秀、大夏大学高材生(高级会计师),窦觉苍先生的长女,现已90多岁的窦淑梅女士。在淑梅老人口中,其父窦觉苍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窦觉苍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法政系。在中国留学生中,他尤其勤奋好学,成绩突出,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居上海,后返贵阳。因忙于国事,30余岁方结婚。1921年,窦家喜添千金,她就是觉苍先生的长女窦淑梅。
民国15年(1926年),窦觉苍出任贵州省路政局局长,为我省的路政建设首先进行策划开拓,并拟出修建全省公路的计划。据相关资料记载,觉苍先生亲手绘制的《贵州省公路建设规划草图》留存于省档案馆。后来,先生又任高等法院院长、法政学院教授等。民国17年(1928年),先生任交通部总务司司长兼法政委员会委员长。
按照今天网络语言的时尚说法,觉苍先生当年思想非常开放,是个“潮人”。他留学回国后,曾在贵阳创办过《自治周刊》,倡导新思想、新风尚、新文化。后因看不惯政府腐败,愤而弃政从事教育,受聘于王伯群先生创办的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任教授兼总务长。期间,因王伯群生病,觉苍先生就履行了校长职责。当年,日本攻占上海,大夏大学内迁贵阳。由于大夏大学是私立学校,又附有完全中学,值抗日战争时期,经费困难,觉苍先生与孙中山的秘书平刚先生(字少璜,贵阳青岩人)为筹措经费开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苦苦撑起贵州教育的顶柱之梁,后又帮助大夏大学迁往赤水,直到抗战胜利再迁回上海原校址。一路走来,先生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窦淑梅老人回忆,在她的印象里,父亲是一个非常威严的人,但从来没有打骂过她和妹妹们。可父亲对几个弟弟的管教十分严格,当弟弟们顽皮闯祸时,会遭到父亲严厉的批评和斥责。在外人眼中,父亲不仅知识广博,而且正直开朗,尤喜扶贫济弱。在贵阳的家里,常有黔西南老乡去求助,或为读书求学,或为工作就业,觉苍先生都竭尽全力帮助,赢得家乡父老的称赞,在同乡人中口碑极佳。有族人亲戚或是兴义老乡到贵阳,一时找不到学校就读,或是暂时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时,也常常暂住在他家里,直到有了着落后方才离开。因而,那时他家里吃饭的人总是很多,一顿饭有时会摆上五六桌。
至今,当年得到他帮助过的人的后辈仍然念念不忘。有文字记载的是吴照恩(1910—2008)那篇《三位使我永远追念的先贤》一文,三位先贤指的就是王伯群、平刚和窦觉苍几位,其中首先记述的就是窦觉苍先生。文中写道:“觉苍先生是兴义革里的世家望族,曾在老同盟会员平刚先生创办的乐群学校任校长一职。时值我师范院校毕业,经友人夏仲升介绍,他聘我为乐群学校小学部级任教师。当初的乐群学校是私立性质,因平刚是老同盟会员之故,政府给了优厚的补贴。当年许多学校的学生毕业即失业,要想寻得一份工作非常不易,先生是给我第一碗饭吃的恩人。觉苍先生与我非亲非故,但他视我如子侄。身处异地他乡,先生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甚为感激。我结婚时,先生将他的花园房腾出来给我做新房,还让家人帮我忙前忙后,连我办酒席的钱也是先生垫付的。每每在工作之余,我总要抽空去窦府拜望先生,亲自聆听他的教诲。我与他家人的关系,亲如兄弟姊妹,至今几十年没有淡漠。先生去世时,我还命我子尚智为他捧灵位,从家中乘轿,一直捧送到墓前。解放后,我第一个去为他扫墓。后来,每逢先生家人去扫墓,只要我知道,是一定要陪同前往的……”
窦淑梅说,父亲的乐善好施,多少受到爷爷窦全曾(字纯庵)的教育和影响。窦全曾是晚清拔贡,曾先后任兴义笔山书院斋长、劝学所所长等,是王电轮和王伯群的老师。当年,凡遇上在笔山书院求学的贫困学子,窦全曾总会想办法资助,或免除学费,或给予生活费补助。
抗日战争胜利后,正在举国欢庆之时,窦觉苍先生却生病入院治疗。民国35年二月(1946年3月),先生病重抢救无效,在贵阳家中去世。时任国民政府粮食部部长的谷正伦寄来挽联:“首辟路政、任劳任怨、桑梓交称伟绩;功在国家、有为有守、遗德足范群伦。”
提到窦氏名人,窦居仁(号以庄)先生(1889—1952)是不能不提的一位重要人物。清光绪32年(1906年),窦居仁到云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回兴义与王文华(电轮)创办体育委员会,培育基层军事人才,倡导尚武精神,积极鼓励青壮年练习军事体操,以增强体格。
同时,与王伯群和王电轮等组织策划倒清。民国5年(1916年),窦居仁先生随王文华率军讨袁,后升任黔军第一混成旅旅长。民国10年(1921年),因贵州军人内讧,窦居仁去上海,后转寓杭州。
民国16年(1927年),窦居仁被贵州省省长周西成聘为省政府高级顾问。民国18年(1929年),受贵州省主席、25军军长毛光翔之托,先生赴南京请何应钦向蒋介石输诚,同年任贵州省政府委员兼省建设厅厅长,又受国民党中央派为国民党贵州省党务委员。王家烈主黔时,窦居仁任18路军总指挥。民国28年(1939年),国家内忧外患,时值抗日战争最紧张的时期,窦居仁奉命回兴义赶修兴义到江底河的滇黔公路。他每天日出离家,披星带月,从勘查线路、提供施工方案,到整个工程结束,均全程参与,不是民工胜似民工,得到家乡人民的称赞。后又赶修安龙到八渡公路的册亨者楼至板王一段,全程22公里,居仁先生就自愿申请搬到工地上居住,以便督促施工进度、监督施工质量,坚持三个多月,终于在限期内完成了所有施工任务。
民国33年(1944年),窦居仁被推举为兴义县临时参议会议长。民国35年(1946年),他被选为第一届国大代表。同年,他与蒋征琪、赵仲辅等集资开办县银行,被选为董事长。
解放后,窦居仁被兴义县人民政府聘为兴义县剿匪委员会委员,推选为兴义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设委员会副主任,以及驻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当年,窦居仁在家乡修桥筑路,为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
群像及后辈
窦氏族人中,除窦觉苍、窦居仁外,先后人才辈出。长辈如十七世先祖窦光曾,清光绪初年,曾任革里十一团马团团首,主持修建革里堡垒。清光绪7年(1881年)秋,洪水冲毁原建于跨滇黔分界黄泥河上的龙凤桥。次年,滇黔附近村民倡议捐款重建。黔方由光曾公负责主持,桥址移在原冲毁桥址下端,改名“迎仙桥”,又名“抹阁桥”(现抹角桥)。桥为三拱大石桥,长40米、宽5米、高25米,有石栏杆,两端各有石狮一对。此桥系清代黔滇要道,现为贵州兴义与云南富源的交通咽喉。如今,云南富源与贵州兴义均将此桥立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对于窦公之事迹,曾有乡民立四轮石碑记载于村口。
光曾公的弟弟窦全曾(字纯庵),也是窦氏家族早年的才子之一,光绪末廪生,丁酉科拔贡,为兴义县第一个拔贡。全曾公对经史颇有造诣,曾任笔山书院斋长,劝学所所长。清宣统元年(1909元年),与聂树楷、郎云程等创修《兴义县志》,历时两年成稿。刘显治将稿带去昆明请陈景昌作序,适值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军攻打云贵总督府,志稿不知所终。民国二年(1913年)之后,全曾公先后任中国共和党兴义县支部长、瓮安县知事、都匀县知事等职,其中在都匀任职期间,修纂成《都匀县志》,为都匀的人文历史付出了大量心血。全曾公的第二个儿子窦致祥(字希王),曾先后任麻江县县长、德江县县长、兴义县参议会参议长等职。致祥公四弟窦善祥,毕业于贵州讲武学堂大地测量专业,早年曾主持贵州省公路测绘和修建工作。六弟窦祚祥,是东南大学高材生,校方准备推荐其到美国留学深造,可惜不幸病故校中(葬于上海)。而窦居仁的哥哥窦居敬(字简之),先后任贵州省参议会副参议长、省财政厅厅长、青岛市电报局局长、安微省芜湖市电报局局长、河南开封市公路局局长等职,曾与弟弟居仁参与王伯群、王电轮一同策划反袁行动。窦居康(字尧齐),在二哥窦居仁旅部任手枪连连长,后升营长,其才华横溢,前景无量,为周西成所妒忌,谋害于川黔边境。
窦氏人才,晚辈更多,如窦家本,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退休前为省农学院教授,带了三届研究生;窦居秦,中国海军军官学校高材生,曾任舰长,现侨居美国;窦居炎,昆明工学院教授;窦家康,抗美援朝战士,回国后在铁道部第六师,后转业到中国建行工作;窦淑端、窦淑庄姐妹,均毕业于香港大学,后侨居加拿大,就职于该国银行部门;窦居恭,昆明军区某部军医,曾立一、二等功;窦家福,毕业于省水建厅水利测量学校,高级工程师,先后在贵定、省水利局勘测队、安顺专区水利局、晴隆水利局等工作;窦家骥,出生于山东青岛,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法大学,高级经济师,复员后回家乡兴义,曾任黔西南州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等职。
今天的窦氏家族,更是枝繁叶茂,人才遍及全国各地,有的远居异国他乡,一时难以联系,只好到此收笔。至于更多的人文历史,只能让后贤补采补写,专门考证去吧。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