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兴仁

移民移出新天地 兴仁县鹧鸪园村见闻

2012年02月22日 09:23:22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 作者:周芙蓉

    编者按:

    按照中宣部等五部门的统一部署,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序幕徐徐拉开。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最好老师。无论是战火纷飞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改革开放时期,一代代党的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扎根基层、情系百姓,写出了大量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新闻作品。

    从2011年8月18日起,新华社开设“走基层听民声”专栏,集中播发记者、编辑深入基层,特别是深入偏远贫困地区的县、乡、镇、村开展蹲点调研的新闻报道。拜人民为师,向人民请教,进一步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新华社记者将以散发泥土芳香、饱含质朴情感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报道,生动反映来自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传达民意民愿,回应百姓关切,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移民移出新天地

——贵州兴仁县鹧鸪园村见闻

记者周芙蓉

    一排排白色砖瓦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头,屋顶正中和两边装饰着歪梳苗家特有的石雕牛角和歪斜的梳子,10余米宽的路上,不时有摩托车开过,挖土机在挖山平土建广场。这是记者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李关乡鹧鸪园村骆丫鼓易地扶贫搬迁集中点见到的情景。

    2011年10月,174户816名苗族同胞从海拔1600米高的深山区整体搬迁到这里,从此结束了人背马驮,住竹木房、土坯房和茅草房的日子。

    "山上道路崎岖不平,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去一趟县城要两个小时。土地不出粮食,一年中有半年要用退耕还林补助款买粮吃。没有钱买饲料和砖瓦,不敢养猪牛,房子墙壁只能用包谷秆充当。"58岁村民杨登细回首过去的日子,不胜感慨。

    搬迁下来后,杨登细租了1亩土地种包谷和蔬菜,喂了2头猪,还开了一个小卖部。

    他说:"现在骑摩托车到县城只要15分钟。我有木工手艺,等把家里的沼气池建好,就到县城找活干。"

    李关乡乡长刘蓉介绍说,170余户苗族同胞过去居住的保驹村是国家一类贫困村,受自然条件制约,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2010年人均收入仅1570元。在多次征求当地村民意见后,乡里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等相关涉农项目资金460多万元,按苗族民居风格建了174栋砖瓦房,每户主体房屋60平方米,附属用房20平方米,每户建一口沼气池,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一步,准备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硬化通组路、串户路。

    在村里,记者看到,几乎每家门口都停放着一辆摩托车。村民们有的串门,有的人家开着电视机;年轻人聚在一起聊天,小孩围在一起玩耍。

    在村民罗厚伦家,七八个人正忙得热火朝天,家里亲戚正帮他家在新屋内搭阁楼,炉火上正煮着一大锅腊肉。

    28岁的罗厚伦对记者说:"新房水通、电通,不需要我们再花一分钱就可以住。搭起阁楼好放粮食之类的东西,当储藏室用。外出打工10多年,没想到今年家乡变化这么大,我决定不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同样能找钱。"

    罗厚伦说,他大哥的儿子已经在县里的轻工业园区找到了服装加工工作,过几天就要到福建培训3个月,回来上班每个月保底工资1200元。

    昔日山上受穷,今日下山致富。

    李关乡党委书记马俊说,贫困村民从大山上搬迁出来,不仅彻底改善了生活条件,在收入上,过去的退耕还林补助款收入没有减下,劳务收入会实现大幅度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贵州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近年来,贵州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加大力度,有效地改善了农户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据统计,2001年到2011年,贵州对9万多户近43万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全省仍有35万户、150万人居住在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大山里。贵州省今年将启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争取用9年时间基本完成贫困群众的搬迁任务。

    新华网贵州频道2月21日电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移民移出新天地 兴仁县鹧鸪园村见闻

新华网贵州频道 | 2012年02月22日 09:23:22 | 周芙蓉

    编者按:

    按照中宣部等五部门的统一部署,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序幕徐徐拉开。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最好老师。无论是战火纷飞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改革开放时期,一代代党的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扎根基层、情系百姓,写出了大量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新闻作品。

    从2011年8月18日起,新华社开设“走基层听民声”专栏,集中播发记者、编辑深入基层,特别是深入偏远贫困地区的县、乡、镇、村开展蹲点调研的新闻报道。拜人民为师,向人民请教,进一步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新华社记者将以散发泥土芳香、饱含质朴情感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报道,生动反映来自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传达民意民愿,回应百姓关切,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移民移出新天地

——贵州兴仁县鹧鸪园村见闻

记者周芙蓉

    一排排白色砖瓦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头,屋顶正中和两边装饰着歪梳苗家特有的石雕牛角和歪斜的梳子,10余米宽的路上,不时有摩托车开过,挖土机在挖山平土建广场。这是记者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李关乡鹧鸪园村骆丫鼓易地扶贫搬迁集中点见到的情景。

    2011年10月,174户816名苗族同胞从海拔1600米高的深山区整体搬迁到这里,从此结束了人背马驮,住竹木房、土坯房和茅草房的日子。

    "山上道路崎岖不平,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去一趟县城要两个小时。土地不出粮食,一年中有半年要用退耕还林补助款买粮吃。没有钱买饲料和砖瓦,不敢养猪牛,房子墙壁只能用包谷秆充当。"58岁村民杨登细回首过去的日子,不胜感慨。

    搬迁下来后,杨登细租了1亩土地种包谷和蔬菜,喂了2头猪,还开了一个小卖部。

    他说:"现在骑摩托车到县城只要15分钟。我有木工手艺,等把家里的沼气池建好,就到县城找活干。"

    李关乡乡长刘蓉介绍说,170余户苗族同胞过去居住的保驹村是国家一类贫困村,受自然条件制约,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2010年人均收入仅1570元。在多次征求当地村民意见后,乡里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等相关涉农项目资金460多万元,按苗族民居风格建了174栋砖瓦房,每户主体房屋60平方米,附属用房20平方米,每户建一口沼气池,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一步,准备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硬化通组路、串户路。

    在村里,记者看到,几乎每家门口都停放着一辆摩托车。村民们有的串门,有的人家开着电视机;年轻人聚在一起聊天,小孩围在一起玩耍。

    在村民罗厚伦家,七八个人正忙得热火朝天,家里亲戚正帮他家在新屋内搭阁楼,炉火上正煮着一大锅腊肉。

    28岁的罗厚伦对记者说:"新房水通、电通,不需要我们再花一分钱就可以住。搭起阁楼好放粮食之类的东西,当储藏室用。外出打工10多年,没想到今年家乡变化这么大,我决定不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同样能找钱。"

    罗厚伦说,他大哥的儿子已经在县里的轻工业园区找到了服装加工工作,过几天就要到福建培训3个月,回来上班每个月保底工资1200元。

    昔日山上受穷,今日下山致富。

    李关乡党委书记马俊说,贫困村民从大山上搬迁出来,不仅彻底改善了生活条件,在收入上,过去的退耕还林补助款收入没有减下,劳务收入会实现大幅度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贵州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近年来,贵州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加大力度,有效地改善了农户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据统计,2001年到2011年,贵州对9万多户近43万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全省仍有35万户、150万人居住在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大山里。贵州省今年将启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争取用9年时间基本完成贫困群众的搬迁任务。

    新华网贵州频道2月21日电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