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睛隆

风云盘江桥

2019年11月26日 08:06:14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王子豪

  前不久的一天,清晨,薄雾散开,野旷天低,我在家乡的长马山上野游,远远瞥见关岭县与晴隆县云天相接的地平线上“浮”着一座桥。那就是北盘江大桥吗?这情景让我有恍若隔世之感。不!它就真实地立于尘世之中,横卧在滔滔不息的北盘江之上。

  我的家乡兵务村就在北盘江光照湖西岸,仿佛北盘江边一艘永不起航的大船。北盘江绵延千里,江上有多少座桥我不知道。但北盘江晴隆段的那座盘江桥,跨越时空四百年,经历过四次变迁,记录着滇黔通衢的历史风云,见证了多彩贵州的峥嵘岁月,折射出新中国七十年的沧桑巨变。

  晴隆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90年)建安南卫。建卫以后的二百年间,作为滇黔腰站的古安南的北盘江,据史料记载,“盘江居云、贵之交,两峰夹峙,一水中绝,湍激迅悍,舟济者多陷溺。”前人诗云:“峻岭不飞千里雁,惊涛常起地中雷。”形容北盘江地势之险峻,江流之湍急,渡江之艰难。贵州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正式建制为省。明崇祯元年(1628年),云南曲靖人朱家民任贵州安普监军副使(后任贵州布政使),第二年,他仿云南澜沧江铁索桥,倡建盘江桥。桥身由36根铁链组成,两端扎进岩石,桥由24根铁链平铺。明代贵阳人周文化《鸦关》一诗曰:

  列戟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

  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

  由于此地位于滇黔要道的咽喉,于是有了“滇黔锁钥”之美誉。后来的文人墨客在两岸纷纷题词,有“一线缝空”“力挽长河”“盘江飞渡”等20余处石刻和很多壁画,成为现今一大人文景观。

  盘江铁索桥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战火,但都幸存而屹立。直至抗战爆发后的1940年至1941年,日本为封锁中国向抗战大后方运送战略物资,先后出动63架次飞机轮番轰炸,投弹228枚,盘江桥终于被毁。滔滔江水折戟沉沙,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滔滔罪行。

  1942年1月,英国出动飞机从美国将钢架桥运往中国,由美国1880工兵营重建,名为盘江钢架桥。这座盘江钢架桥全长85.5米,桥面净宽4米,高25米,有3孔。它衍生于抗战的烽火硝烟中,承载着每月1.5万吨战略物资的运送,也承载着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希望。

  这些历史,是2017年以后,我任县委外宣办主任期间才深刻了解的。原来盘江桥还有这么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它曾在抗战的烽火里淬炼,与举世闻名的二十四道拐携手,“一路一桥”,铸就了抗战的铁血丰碑!

  我第一次认识的盘江桥,是建国后由省桥梁工程大队修造、1973年完工的一座钢筋混凝泥土双曲拱桥,全长124米,高26米,它是第三代盘江桥。

  那是1987年,我考入贵州省商业学校读书,那时,农村的孩子考起中专,可说是“鱼跃龙门”。我从晴隆县城坐班车到贵阳。班车是几年后即被淘汰的“老鸭车”。车子喘着粗气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穿行,来到了北盘江边,司机停下车说加水休息。我从沉睡中醒来,睁开迷蒙的眼睛,只见峭壁对峙,一桥飞架,铁横云汉。千里盘江,推波逐浪,裂地而来。一时目瞪口呆,继而胸怀大畅。心中喃喃地说:“我终于飞过北盘江了!”心中涌起的是对前途充满无限向往的自豪之情。

  车子又启动了,盘江桥渐渐远去。车子在大山中左拐右拐,过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拐又一拐。说实话,第一次出远门,胸怀“鱼跃龙门”的喜悦,感受的不是旅途的艰辛,而是抑制不住惊奇与兴奋。

  我记得那天,班车从县城到贵阳,磕磕碰碰的,大约花了十个小时。

  四年的中专生活,在晴隆与贵阳之间,我来来回回走了十多趟,每次都要经过盘江桥。后来工作后,过盘江桥的机会更多了。渐渐地,我发觉从晴隆到贵阳,或从贵阳到晴隆,路途总是那么遥远,过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村又一村,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左弯右拐,没完没了。心里渐渐生发的,尽是对那一段坑坑洼洼旅途的怨怼。

  时光荏苒,进入新千年,先后是路面改宽,铺上了柏油。同样的路途,仿佛在一瞬间缩短了距离。

  历史定格在2016年12月29日,贵州省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12月31日,北盘江大桥建成通车。这是跨越时代的第四座盘江桥,它注定是贵州乃至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据报道,在世界高桥前100名中,有80多座在中国,而其中有40多座在贵州,北盘江大桥赫然名列其中。它以565米的垂直高度,获世界第一高桥的美誉。2018年荣获建设工程鲁班奖和有国际桥梁界“诺贝尔奖”之称的第35届国际桥梁大会(IBC)最高奖——古斯塔夫金奖等荣誉。

  而原来的盘江二桥,由于董箐电站下闸蓄水,已沉没于北盘江的万顷碧波之中。

  一条江有一条江的涛声延续与交替,一座桥有一座桥的旧梦和未来。

  从盘江铁索桥、盘江钢架桥、盘江桥到北盘江大桥,前两座桥历经三百多年,见证了血泪斑斑的历史,也谱写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保卫国家的抗战凯歌;后两座桥,是建国后修建的,镌刻着新中国建国七十周年来从曲折走向康庄大道的峥嵘岁月。

  前两座桥(旧桥)从时间的跨度来看,我们看出事物发展的规律,速度的变化和质的飞跃。

  每当从上游的家乡远看北盘江大桥白虹卧波的英姿,想象迈入新时代呼啸而过的列车,让人浮想联翩,时刻想起习总书记说的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话:“当今这个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王子豪)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风云盘江桥

黔西南日报 | 2019年11月26日 08:06:14 | 王子豪

  前不久的一天,清晨,薄雾散开,野旷天低,我在家乡的长马山上野游,远远瞥见关岭县与晴隆县云天相接的地平线上“浮”着一座桥。那就是北盘江大桥吗?这情景让我有恍若隔世之感。不!它就真实地立于尘世之中,横卧在滔滔不息的北盘江之上。

  我的家乡兵务村就在北盘江光照湖西岸,仿佛北盘江边一艘永不起航的大船。北盘江绵延千里,江上有多少座桥我不知道。但北盘江晴隆段的那座盘江桥,跨越时空四百年,经历过四次变迁,记录着滇黔通衢的历史风云,见证了多彩贵州的峥嵘岁月,折射出新中国七十年的沧桑巨变。

  晴隆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90年)建安南卫。建卫以后的二百年间,作为滇黔腰站的古安南的北盘江,据史料记载,“盘江居云、贵之交,两峰夹峙,一水中绝,湍激迅悍,舟济者多陷溺。”前人诗云:“峻岭不飞千里雁,惊涛常起地中雷。”形容北盘江地势之险峻,江流之湍急,渡江之艰难。贵州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正式建制为省。明崇祯元年(1628年),云南曲靖人朱家民任贵州安普监军副使(后任贵州布政使),第二年,他仿云南澜沧江铁索桥,倡建盘江桥。桥身由36根铁链组成,两端扎进岩石,桥由24根铁链平铺。明代贵阳人周文化《鸦关》一诗曰:

  列戟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

  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

  由于此地位于滇黔要道的咽喉,于是有了“滇黔锁钥”之美誉。后来的文人墨客在两岸纷纷题词,有“一线缝空”“力挽长河”“盘江飞渡”等20余处石刻和很多壁画,成为现今一大人文景观。

  盘江铁索桥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战火,但都幸存而屹立。直至抗战爆发后的1940年至1941年,日本为封锁中国向抗战大后方运送战略物资,先后出动63架次飞机轮番轰炸,投弹228枚,盘江桥终于被毁。滔滔江水折戟沉沙,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滔滔罪行。

  1942年1月,英国出动飞机从美国将钢架桥运往中国,由美国1880工兵营重建,名为盘江钢架桥。这座盘江钢架桥全长85.5米,桥面净宽4米,高25米,有3孔。它衍生于抗战的烽火硝烟中,承载着每月1.5万吨战略物资的运送,也承载着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希望。

  这些历史,是2017年以后,我任县委外宣办主任期间才深刻了解的。原来盘江桥还有这么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它曾在抗战的烽火里淬炼,与举世闻名的二十四道拐携手,“一路一桥”,铸就了抗战的铁血丰碑!

  我第一次认识的盘江桥,是建国后由省桥梁工程大队修造、1973年完工的一座钢筋混凝泥土双曲拱桥,全长124米,高26米,它是第三代盘江桥。

  那是1987年,我考入贵州省商业学校读书,那时,农村的孩子考起中专,可说是“鱼跃龙门”。我从晴隆县城坐班车到贵阳。班车是几年后即被淘汰的“老鸭车”。车子喘着粗气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穿行,来到了北盘江边,司机停下车说加水休息。我从沉睡中醒来,睁开迷蒙的眼睛,只见峭壁对峙,一桥飞架,铁横云汉。千里盘江,推波逐浪,裂地而来。一时目瞪口呆,继而胸怀大畅。心中喃喃地说:“我终于飞过北盘江了!”心中涌起的是对前途充满无限向往的自豪之情。

  车子又启动了,盘江桥渐渐远去。车子在大山中左拐右拐,过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拐又一拐。说实话,第一次出远门,胸怀“鱼跃龙门”的喜悦,感受的不是旅途的艰辛,而是抑制不住惊奇与兴奋。

  我记得那天,班车从县城到贵阳,磕磕碰碰的,大约花了十个小时。

  四年的中专生活,在晴隆与贵阳之间,我来来回回走了十多趟,每次都要经过盘江桥。后来工作后,过盘江桥的机会更多了。渐渐地,我发觉从晴隆到贵阳,或从贵阳到晴隆,路途总是那么遥远,过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村又一村,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左弯右拐,没完没了。心里渐渐生发的,尽是对那一段坑坑洼洼旅途的怨怼。

  时光荏苒,进入新千年,先后是路面改宽,铺上了柏油。同样的路途,仿佛在一瞬间缩短了距离。

  历史定格在2016年12月29日,贵州省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12月31日,北盘江大桥建成通车。这是跨越时代的第四座盘江桥,它注定是贵州乃至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据报道,在世界高桥前100名中,有80多座在中国,而其中有40多座在贵州,北盘江大桥赫然名列其中。它以565米的垂直高度,获世界第一高桥的美誉。2018年荣获建设工程鲁班奖和有国际桥梁界“诺贝尔奖”之称的第35届国际桥梁大会(IBC)最高奖——古斯塔夫金奖等荣誉。

  而原来的盘江二桥,由于董箐电站下闸蓄水,已沉没于北盘江的万顷碧波之中。

  一条江有一条江的涛声延续与交替,一座桥有一座桥的旧梦和未来。

  从盘江铁索桥、盘江钢架桥、盘江桥到北盘江大桥,前两座桥历经三百多年,见证了血泪斑斑的历史,也谱写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保卫国家的抗战凯歌;后两座桥,是建国后修建的,镌刻着新中国建国七十周年来从曲折走向康庄大道的峥嵘岁月。

  前两座桥(旧桥)从时间的跨度来看,我们看出事物发展的规律,速度的变化和质的飞跃。

  每当从上游的家乡远看北盘江大桥白虹卧波的英姿,想象迈入新时代呼啸而过的列车,让人浮想联翩,时刻想起习总书记说的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话:“当今这个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王子豪)

推荐阅读
黔西南广播电视台   2020-10-29
黔西南日报   2020-10-30
黔西南人才市场  2020-11-03
中共安龙县委组织部  2020-10-28
黔西南广播电视台  2020-11-22
兴义市人民政府网  2020-11-23
义龙新区新闻中心  2020-11-05
中共晴隆县委组织部  2020-10-28
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贵州有限公司 中铁一局盘兴铁路项目部  2020-10-31
黔西南广播电视台  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