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睛隆

四十年:慢慢甜起来的日子

2018年06月14日 14:15:18来源:亮点黔西南 作者:方卿

11.jpg

美丽的家乡一角   

我这一生,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虽然没有经历过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和50至60年代的“粮食关”,却是出生在那艰难的岁月。从70年代的童年记忆中,大集体时代的影子一直在大脑皮层挥之不去。直至1982年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仿佛才有了家的概念和灵魂;父母和乡亲们脸上的笑容才逐年多起来,亲戚朋友的感情才逐年浓起来,挨饿的肚皮才逐年饱起来……

22.jpg

正在建设中的观光凉亭

曾记得,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当时,我和许多人一样迷惑;但是,一年更比一年好的日子,逐步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改革开放政策就像春风一样,吹绿了人们的心叶,吹活了人们的心结,吹出了人们的心声;同时,催生了一条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五代中央领导集体周围,全心全意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至今40年来,从一个积贫极弱的国家,变成一个13亿人口即将全面同步小康的国家,从所谓的“东亚病夫”,变成了一个傲立世界东方的民族,缔造了中国五千年来最为辉煌的文明!
就个人而言,这40年,是我从10岁走到50岁的路,是我的童年记忆和人生最灿烂的篇章;因此,我的记忆深处,珍藏了许多这些岁月的点点滴滴!
曾记得,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高瞻远瞩,顶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铁律理论;以充沛的精神,用饱满的热情和世界的眼光,将一方广袤的国土设计了“现在”和“未来”,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现在,伊人已去,其“设计”成果香飘世界,福荫人民。邓伯伯,您一路走好!我们向您致敬!
33.jpg
家乡风景
我家居住在贵州黔西南北部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山村,从小的记忆中,对吃的印象比较深刻。1978年,我10岁,我们地方还是大集体。集体分的粮食不够吃,基本有半年时间吃野菜。我们寨子门口有棵板栗树,树上结满了板栗。我和小伙伴就甩木棒去打,结果一人吃到一个香甜的板栗。当晚,正当我做着“大吃板栗梦”的时候,被生产队长半夜从被窝里提出来。我和小伙伴都被叫到公房里,接受群众“斗争”。我被吓得胆颤心惊,小伙伴吓得尿了裤子。
1982年土地下放,我家9口人分到4.5亩责任田,但种的是老品种,栽秧大窝稀,亩产300来斤,能收1000多斤水稻;但是,交了600斤公余粮后,就只剩下400来斤口粮了,仍然一年不够吃。好在当时政策不紧了,暗暗允许开荒种地。于是大家上山开荒种地撒荞麦;我家也开垦了30余亩荒地。荞麦是懒庄稼,乌云陡暗好得很。于是,大家都不用吃野菜了,逐年养起了猪鸡鸭鹅,生活就像放了酒药的糯米饭----逐步有了甜的滋味!
1992年,“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制的水稻杂交新品种在我的家乡得到推广,亩产一下提高到上千斤。于是,家里有余粮了;吃饭问题彻底解决了!
2000年,我当了村主任。人们虽然解决了吃饭问题,但是,只能依靠祖传手艺种植席草编织草席维持生计,经济上依然紧巴巴的。为了调整产业结构,村支两委决定发展茶叶产业代替织席产业。我为村里写了报告送到县里,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争取、协调了800万元省级生态发展资金,种植了6000亩优质茶园基地。2005年之后,我们村茶叶进入盛产期,乡亲们依靠茶产业,从之前的第一贫困村,一跃成为全镇第一富裕村!
44.jpg
茶园里的观光游客
2006年1月1日,我国《农业税条例》废止。沿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税收终于终结了,彻底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还进行农业直补,农民得到了有效的休养生息。不但如此,由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逐渐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补”、“弱有所扶”等等方面的民生福利待遇,使世界东方这个地大物博的农业国有了勃勃生机,万民乐业。此后,我们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茶山路、村组路、串户路,按照“茶旅结合”的布局修通了;娱乐广场、水电设施、路灯、垃圾池等公共设施,按照“幸福家园.美丽乡村”的标准建成了;一栋栋民居,从草木结构的低矮形象,逐年变成了高大明亮的水泥楼房;就连村头那几棵千年古榕,也以崭新的姿态,跟着“00后”那些时髦的符号,跨越了新世纪......这些变化和美景,就连远道而来的高鼻梁和蓝眼睛,都会情不自禁竖起“OK”的拇指!
新世纪迎来新机遇、新发展。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曾记得我们村在2000年以前,因贫穷,5000余人口每年很难出现1个大学生;而现在,家家都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人人都以培养子女为光荣,所以年年人才辈出,村民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想想我家7姊妹,哥姐们都没有读完小学,只有我,有幸读过初中二年级,但最终还是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看看现在,我家7姊妹,所生子女21人 ,就有18人考上大学。现在,虽然大学生国家不包分配, 但是诸如网络管理、网络销售、机械化种田、机械化劳作等等高科技的社会生产分工,离开了大学知识就真的玩不转了!
55.jpg
丰盛的年夜饭
是啊!这40年来的日子,通过“改革开放”的逐步发酵,真的甜了!你看广场上那些拿着养老金或退休金载歌载舞的半老徐娘和夕阳老汉,他(她)们手中的鼓点敲得多欢!脸上的皱纹笑得多舒展!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主席又为中国人民绘制了新的宏伟蓝图,兴起了一场新世纪的“产业革命”。我们在甜蜜的日子中又开始新的长征,解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朝着经济强国、政治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迈进,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制造国,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国梦!
我想:将来的日子肯定更甜!
(方卿)
责编:卢生龙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四十年:慢慢甜起来的日子

亮点黔西南 | 2018年06月14日 14:15:18 | 方卿

11.jpg

美丽的家乡一角   

我这一生,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虽然没有经历过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和50至60年代的“粮食关”,却是出生在那艰难的岁月。从70年代的童年记忆中,大集体时代的影子一直在大脑皮层挥之不去。直至1982年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仿佛才有了家的概念和灵魂;父母和乡亲们脸上的笑容才逐年多起来,亲戚朋友的感情才逐年浓起来,挨饿的肚皮才逐年饱起来……

22.jpg

正在建设中的观光凉亭

曾记得,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当时,我和许多人一样迷惑;但是,一年更比一年好的日子,逐步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改革开放政策就像春风一样,吹绿了人们的心叶,吹活了人们的心结,吹出了人们的心声;同时,催生了一条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五代中央领导集体周围,全心全意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至今40年来,从一个积贫极弱的国家,变成一个13亿人口即将全面同步小康的国家,从所谓的“东亚病夫”,变成了一个傲立世界东方的民族,缔造了中国五千年来最为辉煌的文明!
就个人而言,这40年,是我从10岁走到50岁的路,是我的童年记忆和人生最灿烂的篇章;因此,我的记忆深处,珍藏了许多这些岁月的点点滴滴!
曾记得,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高瞻远瞩,顶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铁律理论;以充沛的精神,用饱满的热情和世界的眼光,将一方广袤的国土设计了“现在”和“未来”,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现在,伊人已去,其“设计”成果香飘世界,福荫人民。邓伯伯,您一路走好!我们向您致敬!
33.jpg
家乡风景
我家居住在贵州黔西南北部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山村,从小的记忆中,对吃的印象比较深刻。1978年,我10岁,我们地方还是大集体。集体分的粮食不够吃,基本有半年时间吃野菜。我们寨子门口有棵板栗树,树上结满了板栗。我和小伙伴就甩木棒去打,结果一人吃到一个香甜的板栗。当晚,正当我做着“大吃板栗梦”的时候,被生产队长半夜从被窝里提出来。我和小伙伴都被叫到公房里,接受群众“斗争”。我被吓得胆颤心惊,小伙伴吓得尿了裤子。
1982年土地下放,我家9口人分到4.5亩责任田,但种的是老品种,栽秧大窝稀,亩产300来斤,能收1000多斤水稻;但是,交了600斤公余粮后,就只剩下400来斤口粮了,仍然一年不够吃。好在当时政策不紧了,暗暗允许开荒种地。于是大家上山开荒种地撒荞麦;我家也开垦了30余亩荒地。荞麦是懒庄稼,乌云陡暗好得很。于是,大家都不用吃野菜了,逐年养起了猪鸡鸭鹅,生活就像放了酒药的糯米饭----逐步有了甜的滋味!
1992年,“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制的水稻杂交新品种在我的家乡得到推广,亩产一下提高到上千斤。于是,家里有余粮了;吃饭问题彻底解决了!
2000年,我当了村主任。人们虽然解决了吃饭问题,但是,只能依靠祖传手艺种植席草编织草席维持生计,经济上依然紧巴巴的。为了调整产业结构,村支两委决定发展茶叶产业代替织席产业。我为村里写了报告送到县里,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争取、协调了800万元省级生态发展资金,种植了6000亩优质茶园基地。2005年之后,我们村茶叶进入盛产期,乡亲们依靠茶产业,从之前的第一贫困村,一跃成为全镇第一富裕村!
44.jpg
茶园里的观光游客
2006年1月1日,我国《农业税条例》废止。沿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税收终于终结了,彻底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还进行农业直补,农民得到了有效的休养生息。不但如此,由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逐渐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补”、“弱有所扶”等等方面的民生福利待遇,使世界东方这个地大物博的农业国有了勃勃生机,万民乐业。此后,我们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茶山路、村组路、串户路,按照“茶旅结合”的布局修通了;娱乐广场、水电设施、路灯、垃圾池等公共设施,按照“幸福家园.美丽乡村”的标准建成了;一栋栋民居,从草木结构的低矮形象,逐年变成了高大明亮的水泥楼房;就连村头那几棵千年古榕,也以崭新的姿态,跟着“00后”那些时髦的符号,跨越了新世纪......这些变化和美景,就连远道而来的高鼻梁和蓝眼睛,都会情不自禁竖起“OK”的拇指!
新世纪迎来新机遇、新发展。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曾记得我们村在2000年以前,因贫穷,5000余人口每年很难出现1个大学生;而现在,家家都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人人都以培养子女为光荣,所以年年人才辈出,村民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想想我家7姊妹,哥姐们都没有读完小学,只有我,有幸读过初中二年级,但最终还是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看看现在,我家7姊妹,所生子女21人 ,就有18人考上大学。现在,虽然大学生国家不包分配, 但是诸如网络管理、网络销售、机械化种田、机械化劳作等等高科技的社会生产分工,离开了大学知识就真的玩不转了!
55.jpg
丰盛的年夜饭
是啊!这40年来的日子,通过“改革开放”的逐步发酵,真的甜了!你看广场上那些拿着养老金或退休金载歌载舞的半老徐娘和夕阳老汉,他(她)们手中的鼓点敲得多欢!脸上的皱纹笑得多舒展!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主席又为中国人民绘制了新的宏伟蓝图,兴起了一场新世纪的“产业革命”。我们在甜蜜的日子中又开始新的长征,解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朝着经济强国、政治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迈进,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制造国,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国梦!
我想:将来的日子肯定更甜!
(方卿)
责编:卢生龙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