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睛隆

晴隆山上的“羊爸羊妈”

2015年05月24日 14:10:22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
晴隆山上的“羊爸羊妈”
—— 80后硕士研究生刘树军、伊亚莉夫妇速写

放弃繁华都市生活,根植山区,书写青春愿景,只为那大山的呼唤,追逐着最初的梦想。
五月,草茂羊肥的最美时节,记者慕名探访了80后硕士研究生、畜牧专家刘树军、伊亚莉夫妇,探寻着他们4年来根植晴隆山区,与“晴隆羊”一起成长的足迹。
走进山区,变身“羊爸羊妈”
5月17日,阳光格外明媚。记者一走进位于晴隆山之巅的晴隆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晴隆羊”育种场,梯次排列,红瓦灰墙的“羊房”便映入眼帘,还有那“咩咩”的羊叫声不绝于耳。两位身穿白大褂的技术员正一边轻轻地摸着羊儿的头,一边细致地给羊儿喂食,这一幕,显得格外温馨。
 “他俩就是‘晴隆羊’缔造者之一的刘树军夫妇,被群众昵称‘羊爸羊妈’。”一旁的工作人员形象地作了介绍之后,记者便与这对夫妇开始了一番交谈。
刘树军、内蒙古人,伊亚莉、河北衡水人,两人就读于同一所大学而结缘,又因追逐同一梦想而走到了一起。
“就读大学时,我们对贵州的草地畜牧业很向往,总想着毕业后,能够在贵州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干出一番事业。”这是刘树军夫妇放弃在北京择业,走进晴隆山区工作的原动力。
“来到晴隆后,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这里的山很高,这里的草很绿。”刘树军夫妇思忆起了第一次来到晴隆时的印像。
2011年7月的一天,他们满怀激情来到晴隆,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美好。但是,那一夜,他们却未能安眠入睡。当时,单位没有职工安置房,只好安排他们住进了临时搭建的板房里。
简陋的条件,让刘树军夫妇脑里闪过一丝回家的念头。然而,这一丝念头瞬间又被创业的激情所取代。
报到、入职、分岗、工作,这一切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然而,还没工作几天,他们却倍感压力。
刘树军夫妇说,刚开始工作时,首先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不了解晴隆县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情况,满腔的激情却无从施展。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用了整整半年的时间,加班加点翻阅资料,恶补功课。
半年的恶补,让他们全面了解和掌握了晴隆县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史,也从中找到了一条通往“舞台”的阶梯。
“像刘树军夫妇这样的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就要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给予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县草地畜牧中心主任张大权说。
在张大权的带领下,他们加入了“晴隆羊”的研发技术团队中,钻研“晴隆羊”选育、引种、胚胎移植、扩繁的工作。
那一刻,他们与“晴隆羊”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爱上山区,爱上羊的味道
自从加入了研发技术团队后,他们就把县城的家,搬到了大山之巅,住进了“羊房”。
“他们工作起来很刻苦,整日与羊为伴,时间久了,身上也散发出一股羊骚味,羊群早已分不清他们是人还是羊了。他们也爱上了羊的味道。”张大权笑着说道。
不仅如此,为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他们还经常奔走在山间、地头,进村入户,只要有羊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足迹。
从2011年至2015年,他们与国内外一流的专家一起研究,不断创新、攻关,终于在我国西南地区率先选育出了世界公认的优质肉羊品种“晴隆羊”。选育出的第五代“晴隆羊”集杜泊羊的生长速度、澳洲白的肉质、克尔索羊的抗病、湖羊的多产于一身,是一个很具推广前景的优质肉羊。
目前,该县养殖的“晴隆羊”有16万只,种草48万亩,计划到2017年存栏100万只,出栏120万只,种草70万亩,农户人均收入达12000元。
4年的时间,刘树军夫妇与“晴隆羊”一同成长。
根植山区,与“晴隆羊”一起成长
历经4年的发展,“晴隆羊”突破了技术瓶颈,选育出的优质品种已经在国内外小有名气。
据张大权介绍,“晴隆羊”的选育,满足了全国对优质种羊的需求,解决了黔滇桂石漠化片区肉羊良种短缺的问题,填补了国内无优质肉羊品种的空白,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长期依靠进口肉用种羊的尴尬局面。
4年的时间,刘树军夫妇也快速成长起来。在此期间,他们撰写和参与了《杜泊绵羊与小尾寒羊杂交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草地生态畜牧业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岩溶地区高效家庭牧场养殖与杜泊羊胚胎移植研究》《贵州省晴隆县宽叶雀稗种子繁育基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都凝聚着他们的无数心血。
 “以前出去外面,他们对别人说是草地畜牧业的理论研究生,现在可以说,他们是草地畜牧业的专家了。”张大权如是说。
刘树军夫妇的快速成长,已引起了省里有关部门的关注,纷纷抛出了“橄榄枝”,承诺为他们解决更好的待遇。然而,这一好意,都被他们婉拒了。
 “这里虽然离北京远了,却离世界更近了。”刘树军夫妇坚信,晴隆山区就是一个与世界接轨的“舞台”,在这里才能实现他们最终的梦想。(中国黔西南网记者 岑南茁)
采访手记:
为刘树军夫妇点赞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人才和技术的支撑显得十分重要。然而,由于边远山区,基础条件薄弱,经济水平低,导致人才匮乏和人才引进难的问题相当突出,如何摆脱人才制约的瓶颈,这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曾几何时,在晴隆山区,也来过一批又一批高学历的畜牧技术专家,然而,大多数人,因为种种原因,又离开了晴隆。 而像刘树军夫妇这样,4年来,在条件艰苦的晴隆山区写芳华,为晴隆草地生态牧畜业的发展壮大甘于奉献的青年楷模却为数不多。为此,我们点赞刘树军夫妇,弘扬正能量,呼唤更多的人才走进山区、爱上山区、根植山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晴隆山上的“羊爸羊妈”

黔西南日报 | 2015年05月24日 14:10:22 | 
晴隆山上的“羊爸羊妈”
—— 80后硕士研究生刘树军、伊亚莉夫妇速写

放弃繁华都市生活,根植山区,书写青春愿景,只为那大山的呼唤,追逐着最初的梦想。
五月,草茂羊肥的最美时节,记者慕名探访了80后硕士研究生、畜牧专家刘树军、伊亚莉夫妇,探寻着他们4年来根植晴隆山区,与“晴隆羊”一起成长的足迹。
走进山区,变身“羊爸羊妈”
5月17日,阳光格外明媚。记者一走进位于晴隆山之巅的晴隆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晴隆羊”育种场,梯次排列,红瓦灰墙的“羊房”便映入眼帘,还有那“咩咩”的羊叫声不绝于耳。两位身穿白大褂的技术员正一边轻轻地摸着羊儿的头,一边细致地给羊儿喂食,这一幕,显得格外温馨。
 “他俩就是‘晴隆羊’缔造者之一的刘树军夫妇,被群众昵称‘羊爸羊妈’。”一旁的工作人员形象地作了介绍之后,记者便与这对夫妇开始了一番交谈。
刘树军、内蒙古人,伊亚莉、河北衡水人,两人就读于同一所大学而结缘,又因追逐同一梦想而走到了一起。
“就读大学时,我们对贵州的草地畜牧业很向往,总想着毕业后,能够在贵州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干出一番事业。”这是刘树军夫妇放弃在北京择业,走进晴隆山区工作的原动力。
“来到晴隆后,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这里的山很高,这里的草很绿。”刘树军夫妇思忆起了第一次来到晴隆时的印像。
2011年7月的一天,他们满怀激情来到晴隆,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美好。但是,那一夜,他们却未能安眠入睡。当时,单位没有职工安置房,只好安排他们住进了临时搭建的板房里。
简陋的条件,让刘树军夫妇脑里闪过一丝回家的念头。然而,这一丝念头瞬间又被创业的激情所取代。
报到、入职、分岗、工作,这一切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然而,还没工作几天,他们却倍感压力。
刘树军夫妇说,刚开始工作时,首先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不了解晴隆县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情况,满腔的激情却无从施展。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用了整整半年的时间,加班加点翻阅资料,恶补功课。
半年的恶补,让他们全面了解和掌握了晴隆县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史,也从中找到了一条通往“舞台”的阶梯。
“像刘树军夫妇这样的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就要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给予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县草地畜牧中心主任张大权说。
在张大权的带领下,他们加入了“晴隆羊”的研发技术团队中,钻研“晴隆羊”选育、引种、胚胎移植、扩繁的工作。
那一刻,他们与“晴隆羊”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爱上山区,爱上羊的味道
自从加入了研发技术团队后,他们就把县城的家,搬到了大山之巅,住进了“羊房”。
“他们工作起来很刻苦,整日与羊为伴,时间久了,身上也散发出一股羊骚味,羊群早已分不清他们是人还是羊了。他们也爱上了羊的味道。”张大权笑着说道。
不仅如此,为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他们还经常奔走在山间、地头,进村入户,只要有羊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足迹。
从2011年至2015年,他们与国内外一流的专家一起研究,不断创新、攻关,终于在我国西南地区率先选育出了世界公认的优质肉羊品种“晴隆羊”。选育出的第五代“晴隆羊”集杜泊羊的生长速度、澳洲白的肉质、克尔索羊的抗病、湖羊的多产于一身,是一个很具推广前景的优质肉羊。
目前,该县养殖的“晴隆羊”有16万只,种草48万亩,计划到2017年存栏100万只,出栏120万只,种草70万亩,农户人均收入达12000元。
4年的时间,刘树军夫妇与“晴隆羊”一同成长。
根植山区,与“晴隆羊”一起成长
历经4年的发展,“晴隆羊”突破了技术瓶颈,选育出的优质品种已经在国内外小有名气。
据张大权介绍,“晴隆羊”的选育,满足了全国对优质种羊的需求,解决了黔滇桂石漠化片区肉羊良种短缺的问题,填补了国内无优质肉羊品种的空白,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长期依靠进口肉用种羊的尴尬局面。
4年的时间,刘树军夫妇也快速成长起来。在此期间,他们撰写和参与了《杜泊绵羊与小尾寒羊杂交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草地生态畜牧业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岩溶地区高效家庭牧场养殖与杜泊羊胚胎移植研究》《贵州省晴隆县宽叶雀稗种子繁育基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都凝聚着他们的无数心血。
 “以前出去外面,他们对别人说是草地畜牧业的理论研究生,现在可以说,他们是草地畜牧业的专家了。”张大权如是说。
刘树军夫妇的快速成长,已引起了省里有关部门的关注,纷纷抛出了“橄榄枝”,承诺为他们解决更好的待遇。然而,这一好意,都被他们婉拒了。
 “这里虽然离北京远了,却离世界更近了。”刘树军夫妇坚信,晴隆山区就是一个与世界接轨的“舞台”,在这里才能实现他们最终的梦想。(中国黔西南网记者 岑南茁)
采访手记:
为刘树军夫妇点赞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人才和技术的支撑显得十分重要。然而,由于边远山区,基础条件薄弱,经济水平低,导致人才匮乏和人才引进难的问题相当突出,如何摆脱人才制约的瓶颈,这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曾几何时,在晴隆山区,也来过一批又一批高学历的畜牧技术专家,然而,大多数人,因为种种原因,又离开了晴隆。 而像刘树军夫妇这样,4年来,在条件艰苦的晴隆山区写芳华,为晴隆草地生态牧畜业的发展壮大甘于奉献的青年楷模却为数不多。为此,我们点赞刘树军夫妇,弘扬正能量,呼唤更多的人才走进山区、爱上山区、根植山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